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言运用情境下的审辩式思维培养——以教学部编语文教材七上为例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本版编辑/张志刚课 堂◆教学研讨语言运用情境下的审辩式思维培养——以教学部编语文教材七上为例◎王新芳 (南湖第二中学,江苏 南京 210041)摘要:针对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都在强化感性认知而缺少应有的理性思考和独立意识的弊端,以教学部编语文教材七上为例,谈如何基于语用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援疑质理、论证分析、严密阐释、自我调整等审辩式思维能力,指出具体“给予方法,,“关注语境,,“有效迁移,策略一是达成目标”二是言之有据”三是异中。求同”关键词:语言运用 情境 审辩式思维 培养思维。”“审辩式思维是合乎逻辑的有关质疑和推理的方法,以及运用这些方法的技能。”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都在强化感性认知,而缺少应有的理性思考和独立意识。冯为民老师在《语文微探究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一文中曾指出:“语文教学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对自己质疑精神的丧失不①自知,成了容器,成了批量生产的标准件。”如此扼语言运用通常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理解和使用语言表达特定的意义。此时的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不是呈现静态的语法意义,而是在动态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表达和理解。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口语及书面语运用的指导。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却还局限于文艺学范畴,鲜有突破和创新。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伤害很大,使不少学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语言表达缺乏逻辑”“阅读理解角度单一”“书面表达行文混乱”等不良问题。这要求教师必须在强调语言运用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何谓审辩式思维?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基于语用情境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辩式思维培养训练呢?下面,我们就以教学部编语文教材七上为例,谈一谈如何基于语用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提升学生援疑质理、论证分析、严密阐释、自我调整等思维能力。一、厘清概念,确定目标1941年美国学者格拉泽尔提出审辩式思维的概念。他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审辩式杀学生的质疑精神,已令人悚然,学生不自知,更是可悲。有审辩式思维的人,通常有这样一些特质:好问,见多识广,信赖理智,思想开明,灵活,评价时保持公正,直面个人偏见,谨慎判断,三思而行,能够理解问题所在,会有条理地处理复杂事件,愿意不懈查找相关信息,能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索,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精益求精。以部编语文教材七上为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确定培养审辩式思维的目标,如可以将审辩式思维培养目标确立为“学会提问,善于阐释”,并将达成的路径分解为两步。第一步,学会提问:想提问——会提问——提出2018.10    •初中45

课 堂本版编辑/张志刚有价值的问题——优化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所提问题给出适切多元的答案。这需要教师先立足学生的“经验范围”激趣,然后利用示范引领,把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等浅层的质疑提问中引领出来,指导学生学会“论证分析”,通过“自我调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再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精益求精地“优化问题”并给出答案。这与审辩式思维“解释”“分析”“评价”“推论”“阐释”“自我调整”等核心技能非常吻合。第二步,善于阐释:句子表达,强调表述完整;合理分析,强调合乎逻辑;观照语境,强调言之有据;独立思考,强调自我修正。这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境,使之能结合语境养成合乎逻辑的论证观点、言之有据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二、给予方法,达成目标1.给出“支架”,学会提问。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如何提问尚显懵懂。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使他们有例可循。以教学《秋天的怀念》为例,这篇课文编在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解课文内容不难,但其中值得师生品读回味的内容却不少。比如,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就值得品析。因此,教学这一课,从标题开始就可以将提问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援疑质理,独立思考“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等问题,并将所提问题写在笔记本上。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较为集中。以我所教班级为例,全班40名学生有26名提出的问题是“作者在秋天怀念的人是谁”。这时,教师就需要进一步给出“学习支架”,提醒学生勾画出标题中的关键词后再追问。以我所教班级为例,有21名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问题主要包括“作者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秋天是不是更适合怀念人”“在秋天怀念仅仅是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吗”“作者仅仅止于怀念吗”等。分析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经过修正的问题已不再是平行的直线式问题,而是在发散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有了思维上的递进。经过如此有效的提问训练,学习第四单元的《纪念白求恩》时,教师就可以在继续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质疑提问的思维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比判断、概括修正,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倾听以及记忆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后你读到了什么?还想读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鼓励他们充分质疑问难。交流时则要求学生“不重复别人的问题,如有雷同必须回46

•初中   2018.10  避,除非有补充”。这一小小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有想法、能思辨、会对比、善提升的思维品质。以我所教班级为例,下面是随机抽查的七名学生的回答。显然,他们的回答较之先前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了明显的进步。生:我读出了白求恩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从课文标题就可以看出人们愿意“纪念”他。生:白求恩是谁?这是我读题目后想知道的问题。生:我读出了人们对白求恩的感情是感激和赞美。生:我想读出是谁在纪念白求恩。生:我想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纪念白求恩的仅仅是作者吗”。生:我有补充,我的问题是“白求恩是谁?他的身上有哪些品格?是不是‘单元导读’里提到的‘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生:我的问题是“纪念白求恩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具备白求恩医生的品格?作者会不会在文中提出警醒”。分析这些提问,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清楚地对比出什么是“已经读懂”、什么是“想要读出”,而且语言的表达在思维上更全面更严密了,与此同时,还懂得了补充前面同学的问题,开始勾连作者以及“单元导读”,弥补了孤立地单一思考问题的缺失。此次教学,我还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过程中,增设了一个“回忆刚才同学的提问,在笔记本上写下关键词,并按顺序复述出来”的环节。设计此环节,一是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二是再一次引导学生厘清提问的思路,在培养学生思维缜密性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记忆思维能力,三是利用竞赛的氛围,促使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获得明显进步。在随后的字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敏锐地发现了课文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比如“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见异思迁”等都是贬义词,而且还提出了“这篇文章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的,为什么作者要运用这么多贬义词”等问题。最终,学生结合一开始有同学提出的“纪念白求恩的人中有没有人不具备白求恩医生的品格?作者会不会在文中提出警醒”等问题,综合推断出了文章大量用贬义词是在用对比的手法警醒某些人。2.尊重学生,用好“助学系统”。南京市语文教研员袁源老师曾指出,部编教材既是“读本”更是“学本”。这一观点非常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部编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与体例。部编语文教材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最明显的体现是“助读”已成“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规律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援疑质理中,有意识地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方法、有依据的语言运用思维品质。这远比教师“直僵僵地给予”要有效得多。一次听课,一位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问学生从文学样式上说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有学生回答说是散文,他又追问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说书下注释说选自《史铁生散文选》。这时,全班哄堂大笑,然后教师挥手示意学生坐下。学生这样回答该被嘲笑吗?课后,在与这位老师交流时,我提出了我的困惑。首先,教师不能随便否定学生的发现,尽管学生的回答是看似无用的发现。其次,学生的这一发现是给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普及“助学系统”概念的良机。何谓“助学系统”,小而言之,就独立篇目而言,预习提示、课下注解、补白、旁批、插图等均属于“助学系统”;大而言之,就一个单元、一册书而言,单元导读、教材目录等也都属于“助学系统”。最后,既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课下注解,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从对“助学系统”的简单认知出发,把握课文情感,学习语言运用,进而深入领悟课文主题。其实,课堂上执教教师完全可以关注一下这一课的“助学系统”,比如插图,再回顾一下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追问一句“有没有新的疑惑”,培养学生前后融通的思维品质,然后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为什么如此伤感的文章,编者配的图却是史铁生笑着的图片?这样配图是不是不妥”。这些问题的答案远不只一个,学生只要结合课文和写作背景有理有据地回答均可得到赞同,而且这样处理还回扣了“作者仅仅止于怀念吗”的问题,使整堂课的教学都立足于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教师在办公室电脑前的预设。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在“同中求异”中发展了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的品质。二、关注语境,言之有据从最开始教学生学会提问,到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到教学生通过自我对比评判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多元化。然而,即便如此,不少学生的口语表达还是存在随心所欲、脱离语境、前后缺乏逻辑联系的弊端。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版编辑/张志刚课 堂语言运用的情境下,对学生的思维品质作再次提升。何谓语境?语境,简言之就是言语环境,包括情境语境与文化语境。贡如云在《〈我与地坛〉的话语分析》一文中分析语境时,特别强调了社会语境、文化语境、动态语境,但很多教师往往将语境窄化为“上下文语境”,导致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时思维不严密。怎样的表达才是好的语言表达呢?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说过,任何说话都不是孤立地表述个别词句,而是表述有组织和有意义的句子,也即是整体意义上的表述,学说话就是学习话语的构造,即如何借助言语体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1]好的表达不仅体现在用词句表达上,还需要关注表述的正确,以及前后分句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联系上下文,表达周密而有意义,力求词语运用丰富、生动、优美。这些都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帮助学生自我对比、即时补偿的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思维品质。1.对比分析,严密表达。以教学《动物笑谈》一课为例,我要求学生表达时在“自我对比”中修正提升,通过探讨文中“戏剧性反差”,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结合语境具体赏析的能力。课文助学系统指出,全文用“我”荒诞不经的行为与周围人的反应形成对比,从而具有喜剧效果。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小故事分析时,一连三位学生都只是贴标签地概括内容。至于“我”有哪些“荒诞不经的行为”,以及“周围人”又有怎样的“反应”等,则完全被忽略,没有一点语境意识,思维模糊,结果导致随意回答。于是,我先示范,然后让学生对比分析找出差异,整理思维后重新作答。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表达严密了许多,先前答错的学生都进行了自我修正。比如,一位学生就作了“‘我’在公共场合用杀猪般的嚎叫呼唤可可,与周围人被吓得‘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形成对比,从而具有了喜剧效果”这样的自我修正,并在比较分析过程中,结合上下文的“动态语境”,真正促进了思维的进步。这比教师直接给出结论要有意义得多。由此可见,把对比分析的权利还给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述能力,而且还能促使他们进一步关注语境,言之有据地表达,培养思维精神。2.即时补充,丰富生动。部编语文教材的语文知识体系呈层进式,但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相关知识却很散,甚至有缺失。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予以补充,好的及时补充能使繁复的知识简单有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让2018.10    •初中47

课 堂本版编辑/张志刚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所依托。以教学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为例,课堂上学生就标题提出问题“谁在散步”“在哪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故事”后,有学生以文中的“我们在田野散步”作了回答,但这只是一个大而统之的回答。“我们”是谁?“我们”选择了怎样的“田野”散步?这些问题都需要细化才能完美解答。学生的表达之所以空洞而重复,是因为他们没有系统地学过“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关注文中的景物描写。课堂上,我对此知识点进行了及时补充,并在归纳常用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运用了网络上“为什么一开学就降温”的例子进行了点拨:一是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二是烘托了学生极度忧郁的心情;三是暗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四是为以后的艰苦学习埋下了伏笔;五是与美好的假期形成鲜明的对比。网络上的例子虽然有戏谑之嫌,但确实是结合语境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完全符合学生开学时的心态。学生有例可循,自然就能概括出较为清晰的答题思路。当然,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更加丰富生动,教师还需要就景物描写中的关键意象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比如,课文第4 自然段中的“新绿”“嫩芽”“起着水泡儿的冬水”等,都是生命的象征。它们有何不同?又与文中“我们”谁的生命形态相契合?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新绿”指秋叶枯萎后经过一个冬天蛰伏被春风唤醒了,这种色彩蕴含的生命力与夏的浓翠、秋的苍绿不同,随意地铺着,象征着生命的自由生长,这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形态;“嫩芽”是新生命的萌发,有点像文中儿子稚嫩的生命;“起着水泡儿的冬水”则是冰雪消融后生命的复苏和诞生,很像母亲的生命经过一个冬天的煎熬终于在春天复苏的生命状态。如此引导,学生的语言运用不但会“通顺”而不“混乱”,更会严密且生动。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还会关注情境语境与文化语境进行言之有据地表达的思维品质也会随之提升。三、有效迁移,异中求同语言运用情境下,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援疑质理,关注语境,还要着力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因此,如何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各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勾连起来进行有效迁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教学《女娲造人》为例,因为教材在“阅读提示”中提到了“对照下面《风俗通》48

•初中   2018.10  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添加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所以课堂上探讨此学习任务之前,我便先出示了几位学生的作品——《〈皇帝的新装〉续写》和《新编女娲造人》。其中,学生在《〈皇帝的新装〉续写》中为了揭穿骗子骗人的把戏,写了骗子把所谓的新装先放在天平上称重并记录下重量,然后再把新装放入清水中浸泡后取出来称,让皇帝看到天平的指针并无变化。更为难得的是,学生在写这一段时,自始至终都没有强调制作新装的布料是防水的,于是皇帝自以为是的性格便一览无遗。另一篇《新编女娲造人》则写了女娲先用绘图软件画了一个人,然后打印出一张并在复印机上一点按钮,天地间便出现了成千上万的人。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据此探讨了什么样的想象才是优秀的想象,并结合《风俗通》得出结论:只有合情、合理、有意义的想象才是优秀的想象。如此学习,学生在把探讨所得知识迁移运用到《风俗通》的同时,再与课文《女娲造人》进行比读,就不再是知识传递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变成了知识的思维建构者。部编语文教材强调“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立足从一篇文到一本书再到一类书,以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进一步思考,并能够在教读课文的学习中“得法”,然后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灵活“用法”。这种学习思维的迁移,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不能在已知的范围内徘徊,而是要在异中求同,得出“有意思的结论”。只有对事物有足够的认识,才能把握其本质规律,进而认识客观世界。教师只有让学生具有这样的思维品质,才会让课堂充满发现的乐趣与机智。总而言之,在语言运用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同教科书对话,同其他学生对话,同自己的内心对话,在提问、表达、迁移等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对比、分析、概括,形成思考多元、质疑严密、有效迁移的思维品质,语文教学才会充满乐趣与挑战,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听到学生思维的地方”。注释:①冯为民.语文课堂应该是听到学生思维的地方[OL].搜狐教育:三山语文,2018-01-30.参考文献:[1][苏]巴赫金.巴赫金全集[C].第4卷,钱中文主编.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80;1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