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要性及策略研究

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也分别从1980年的8757.4万吨、82.7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4.49亿吨和1.8亿吨,分别增加了约5.13倍和217.65倍。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年年攀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导致石油安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解决石油问题仅仅依靠贸易途径是不够的,对石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标签:

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要性;策略

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是目前国际投资中一种最重要的方式。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另一国企业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该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的管理和控制权的投资方式。

1.1 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提出,之后经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该理论以美国为对象进行研究,对发展中国家缺乏指导意义,也不能很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产业分布或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2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提出的,后又经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做了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的企业内部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以保持自身利益。该理论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是该理论对于企业不局限于国内而要跨国进行投资生产的原因没有能够充分解释,对于跨国公司的区域分布问题也没有能够做出科学的解释,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1.3 区位优势理论

区位优势理论解释的关于对外投资投向的问题,最早由索思纳德提出,其后又经艾撒德发展成为区位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企业向某个特定区位进行直

接投资的原因是要能获取一些其他东道国所不具备的区位优势,主要包括:劳动成本、市场位置与潜力、贸易壁垒、国家风险等。所以劳动力成本低、运输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又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或地区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

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由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约翰·邓宁提出。该理论提供了一种综合分析的方法,认为企业愿意并且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该企业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大综合优势。只有企业同时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三种优势时才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该理论的概括性强、涵盖面广并且有较强的适用性,是近年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之一。

2 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2.1 国内石油市场供需日益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对石油资源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石油勘探等技术的进步,我国石油的产量是不断增加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需求迅速增长,从1993年起我国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进口石油3307万吨,出口2314万吨,净进口达993万吨。此后,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逐年高速增加。因此,相对我国增速较快的石油消费需求来讲,缓慢产量的增长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如下表1所示,是2000年-2009年间我国石油的生产、消费以及进口等情况,我们能从表中清晰地看出,我国石油的产量和消费量以及进口量等都是是逐年递增的,但石油生产量增长的速度相对缓慢同时,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也在逐年增加,如今已超过了50%,这对我国石油资源的安全存在很大的不利因素。

2.2 我国石油贸易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

(1)进口来源地国内局势动荡,缺乏安全保障。

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和非洲,虽然这些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但这些地区也是矛盾冲突的多发地。中东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各种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各种矛盾相互渗透和影响,使得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的局面,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无一不是与石油密切相关的石油争夺战。频频出现的战争,很可能导致政治、经济动荡的中东地区的原油出口的中断,而我国对中东原油的较强依赖性则给中国的原油进口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非洲地区近年来大多停止内战,但部分国家仍始终冲突不断,发生战乱的可能性也非常大,也很容易导致原油出口的中断,从而影响我国的原油进口安全。

(2)运输运输线路单一,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现阶段石油进口主要采用海洋运输方式,大约占进口总量的80%左右。主要的运输线路如下:①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②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或者西非——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③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

这3条运输线路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即都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亚洲最重要的“咽喉”水道,多岛礁和浅滩,战时极易被封锁,而且海盗十分猖獗,对通行船只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外,冷战后美国、日本、印度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在马六甲附近布防了海军,而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足以保障马六甲海峡畅通的军事实力,石油运输线路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我国石进口存在被封锁的可能,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3)石油进口价格受制于人、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话语权。

我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然而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却没有话语权,石油进口价格几乎完全受制于人。我国的原油进口总是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大量增加,而油价低落时进口也大幅下降,出现了“越贵越买”的尴尬情景,承担了巨大的不必要成本。但是,同样是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美国却并未出现此种的局面。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单纯依靠石油进口来满足供求缺口是不够的,要想真正解决国内石油的供需矛盾还是要依靠大量占有海外石油资源,控制海外石油的开采和经营权,保证海外石油能够安全地运送到国内。

3 我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3.1 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

由于投资东道国的资源储量、对外资政策、文化习俗等方面情况的不同,导致各国的投资环境的差距,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区位选择。选择适当的投资地区,才能保证收回投资成本、获取石油资源、取得经济利益。

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但同时也是公认的“世界火药库”,由于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的战争频频爆发,极有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因此要慎重考虑,寻找合适的机会进入。非洲地区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地区,石油质量上乘,对外资持欢迎态度,与我国关系素来良好,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也应慎重考虑。俄罗斯地区石油储量较为丰富,2009年探明储量为102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6%,再加上俄罗斯与我国距离较近,关系良好,因此是较好的选择。因此,在进行对外投资时要好充分做好投资环境评估的工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最合适的投资地区。

3.2 做好跨国经营的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评估

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等显著特点,搞好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十分重要。为此,我们应当重视并加大涉外项目评估部门的建设,使其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外贸专家队伍;同时,尽快建立和完善一套先进、定量化的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投资综合评价方法,对以勘探开发为重点的投资项目进行前期可行性分析论证及评估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凡是风险收益率达不到预定标准的地区决不进入,达不到预定标准的项目决不投资。良好的项目评估不但要有客观的评估和结论,还应该有可操作的风险对策预案。

3.3 加强石油人才的培养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才是关键因素。因此石油企业应顺应发展要求,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即专业技术、外语水平、项目管理、国际商贸知识等都精通的人才。可以选派人员到大型跨国石油公司进行学习锻炼,积累经验;也可以请专业人员通过讲座的方式来传授。不但要学习业务、外语,还要注意礼仪、气质等内在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卢叶春论跨国石油并购及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2006

[2]童生,成金华中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