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第1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重点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中有益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中有益的读书方法。 【难点】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师点拨法、组织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书籍的,并配以激情的导语,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字词障碍 知、诲
急(古今异义):古义(要紧、重要)今义(急躁、着急) 2.了解主要内容
本文节选的是古人关于读书的言论,告诉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用《论语》中孔子的三句名言谈读书。 第二部分:朱熹谈读书,重点强调了“三到”读书法。 第三部分:曾国藩谈读书,重点强调了“三要”读书法。 (二)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论语》中的三句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勉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谦虚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习要踏实认真,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而不
觉得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勤奋好学,永不满足) 2.朱熹谈读书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做事都要用心,只有事事用心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3.曾国藩谈读书
读书有三要: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作者采用了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举“河伯观海、井蛙观天”的例子来证明这些人都是没有见识的人,强调了立志是人生的成功之本。立志已定,便要付诸实践,在“恒”字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环节三:巩固提升 1.拓展延伸知识面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跟读书有关的文字、故事。
教师:“读书”这个话题亘古不衰,而且历久弥新,你还知道哪些古人或今人谈读书的文字、故事,说出来和大家共享吧! 2.教师补充作小结
这三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古人是怎样谈读书的,《论语》强调勤奋、谦虚而又踏实认真的读书方法;朱熹提倡读书要做到“三到”;曾国藩则强调读书“三要”,这些读书方法都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 环节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录成小视频,录得好的作品会被发到班级的微信公众号上。
2.搜集更多的古今中外跟读书有关的文字、故事,在下周读书会上做分享。 五、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一、《论语》 二、朱熹“三到” 三、曾国藩“三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第2篇】 设计说明
本课由《论语》中的三句话和两则文言文组成,围绕读书方法进行阐述,给学生以启示。本方案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把文言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懂内容。然后抓住“古人如何读书”这一主题,借助自主阅读、讨论互动、总结拓展等方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古人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初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导入:书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走进书就走进了一个丰富的世界。那么,如何读书,才能与这位朋友心灵相通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感受古人带来的启示。
2.教师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明确主题,直接入课,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明而高效。 二、初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或者读不准的生字,再读一读生字上面的音节。
2.大声读一读圈出的生字,再大声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遇到不会断句的情况,向同伴求教。
3.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集中识记本课生字。
(1)组长利用生字卡片,逐一检测组员会认字的认读情况,要注意“耻”是翘舌音,“矣”和“岂”都是三声。
(2)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仔细观察9个要求会写的字的字形,针对识记困难的字商讨识记方法。
4.集体汇报交流自己小组遇到了哪个识记困难的字,是怎样解决的。教师相机帮助学生总结: 比一比识记:缺——缸 诲——悔 形声字识记:谓——胃 窥——规 字谜识记:岂——大山压倒自己。 恒——太阳留在天地间,竖心留在左半边。
皆——比一比谁更白。 5.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每一个生字的音都读正确,读准带有生字的词语。
(2)与组内同伴合作,轮读部分内容,相互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流利、不够准确的语句,大声朗读,正确断句。 设计意图 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点,让识字教学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学习《论语》
1.教师指名朗读《论语》中的三个句子。 2.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学。
3.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个句子?把你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 学生回答时,不必逐字逐句翻译,意思对即可。 预设:
第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指“聪敏”。“好”是“喜好”。“耻”是“以……为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全句的意思是:勤勉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最后一个“知”读四声zhì,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慧。 第三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在这里也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厌”指“满足”。“诲”指“教诲”。
全句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倦怠。
4.讨论交流:这三个句子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不懂就要多问;不要不懂装懂;记住知识,从不满足。)
5.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个句子,背诵这三个句子。
设计意图 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互动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生字表,找出书写有难度的生字。 2.小组同学交流,怎样书写这些书写有难度的生字。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窥、皆、缺”三个生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认真观察每一个笔画的占位,确定主笔的写法。然后自主练写。 4.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学生书写成果,请书写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书写经验。
设计意图 立足五年级学生书写能力的发展程度,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共研、直观演示的作用,让学生的书写更注重实效。 第二课时 一、背诵引入
1.指名背诵三句论语,并说一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得到的读书启示。
2.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 背诵中进一步理解三句话的意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再积累《论语》中的名句。 二、理解体会 (一)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要求读得正确、流畅,准确断句。
2.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这一部分,遇到问题可以标注出来。 3.组织学生交流:第二部分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了什么内容? 4.汇报:第二部分一共有4句话,每句话的意思如下: 第一句: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第二句: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重点说一说“急”的古义和今义不同,在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第三句: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第四句: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5.齐声诵读这一部分,一边诵读一边感知其中的意思。
6.讨论交流: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读书时怎样做到“心到、眼到、口到”。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三部分。
2.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相互询问,也可以请老师帮助。
(3)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部分的大意。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一定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一定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
4.讨论交流:曾国藩的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
设计意图 借助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体会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的互动交流,将学生对读书方法的理解引向深入。 三、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两部分,一边读一边体会给我们的启示,再背诵积累下来。
2.教师总结:掌握读书方法,才能更好地走进书的世界,更多地体会书籍带来的益处。 3.布置作业:
(1)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读书方法开展读书活动,随时记录自己的读书感受。
(2)查找其他古人对待读书的见解,积累在本子上,和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感悟读书方法的目的,就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陌生。因此,可以借助以往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文言文的大意,获得初步感知之后进行互动交流,促使个人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启示,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读书体会,让他们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启发。古人的经验和个人体会相结合,就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开展读书活动。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说课稿第3篇】 25 古人谈读书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主题是读书与学习。本课选取了三个经典的古文片段,介绍了《论语》中古圣人读书方法及态度、朱熹的“三到读书法”、曾国藩谈读书,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及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重点)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一说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对自己有哪些启示。(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
本课内容是古文,学习古文要有大量的朗读,把课文朗读流利,顺畅。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课文内容。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文言文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帮助要学生疏通句意,准确感悟课文主旨。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先通过预习学习课文生字,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课文学习要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主旨,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安排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标出难以理解的字句。
(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课件展示《论语》、朱熹和曾国藩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二、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生字,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注意区分形近字书写。
三、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文段一
1.大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句子大意,同桌之间交流学习情况。
2.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孔子相关资料。 3.讲解句子大意。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
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提问:这句话是说的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态度呢?(点名学生回答)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提问: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态度? ③强调“知”的读音和字义。
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强调识的读音应读“zhì”。
提问: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学习方法? ⑤再次朗读这一段,读完之后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文段二
1.朗读文段内容,读完之后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翻译文段内容。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读书应该注意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最重要的是心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学习课文文段三
1.朗读文段内容,注意读得流利,通顺。
2.重难字讲解。盖:句首发语词;断:绝对;恒:恒心;下流:下等。 3.翻译文段内容。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 4.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和现在的常用字义有什么不同。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2.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提到的哪些读书方法感受最深。 四、课文主旨总结
五、板书设计 《论语》:勤学好问
古人谈读书 朱熹:心到、口到、眼到 曾国藩:有志、有识、有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