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宋朝儒学复兴的原因、主要内容和影响 2、了解宋元时期文学发展的背景、主要表现及特色 3、掌握宋元时期主要科技成就、特点及及影响。 4、了解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程朱理学 2、词、曲、和话本 3、山水画 4、三大发明 5、少数民族文字 重要知识点关注 首先同学们看教材引言部分,结合教材讨论宋朝书院产生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一目 儒学的复兴 关注学习聚焦: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对后世影响最大。 【教师讲理学的概念】

“理学”一词,是指当时学者们从道统观念出发所说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正统儒学。北宋时期,儒家学者们们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通过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用下面的图表掌握理学的形成过程

时间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社会上占主流地位。

过程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而有新发展 三教合归儒 三教并行政策 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形成理学(程朱理学) 【教师提醒】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有及佛教和道教,但儒家学说仍然在那么,理学在背景下产生的呢?请同们讨论一下。 【思考点】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教师解读】

(1)“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过分的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2)“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迫寻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但也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思想领域的封建专制主义

请同学们看上面的图片,简单介绍一下图片中的人物对理学的贡献(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

【教师解读“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被统治者重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1)五代的长期分裂与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需要新的适应封建统治的思想出现

(2)程朱理学是种以儒、佛、道“三教合一”为特征的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从而适应 封建统治的需要。

【学思之窗】1313 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①

学秀才② 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③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④ 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阅读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二目 文学艺术

首选关注 学习聚焦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思考:词在宋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教师提醒】诗、词的区别

诗(主要指绝句诗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内容长短不等,配乐演唱,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接下来同学们看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材料讲一讲元朝的文学成就,思考元曲发展的原因

元代杂剧演出壁画

元杂剧的渊源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有情节的舞蹈和有念白的滑稽表演,后者相当于今天的小品。宋代城市中有傀儡戏、皮影戏等娱乐活动,由人操纵表演。北宋和金朝还流行一种说唱艺术,称为“诸宫调”, 由演出者演唱一个长篇故事,类似于今天的大鼓或弹词。作为综合舞台艺术的元杂剧,就是在上述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教师拓展】元散曲的特点

格律自由;语文俚俗、灵动自由;抒情真切、酣畅淋漓;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 接下来我们看教材: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思考宋元话本盛行的原因。

教师首先解读话本的概念:话本是随着民间说书技艺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学形式。话本用通俗语言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接下来同学们看教材这句话:宋元两朝,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绘画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思考:宋元 书法、绘画艺术发展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三子目:科技

一、首先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1:宋元科技水平的生要代表性成就?你认为推动火器的研制和广泛应用的因素是什么?中国三代封建政府重视天文历法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看下面两个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三个题目

左图介绍:简仪,是元代汉族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简仪的创制,是中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

思考1:指南针在宋朝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的原因 参选答案:

思考2:三大发明的传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 :

思考3:宋元科技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史料实证】鲁迅的三大发明

史料:“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人,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鲁迅《电的利弊》

请同学们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看法,请同学们讨论请代表回答。 【教材拓展】1三大发明的传播

发明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教材拓展】2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朝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本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少数民族文字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三幅图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文字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外传 13世纪东传朝鲜,后来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3世纪传入西欧

小结: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19世纪中后西方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欧美等资本中国 “天朝上国”败给蛮夷“小邦”,部期 主义国家在全球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分士大夫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国出现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政体,实行民主政治;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中国思想界掀起新文化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阐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两次工业革命,使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增强,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对外资本输出,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国落后的原因,开始器物、制度、思想、经济等方面,掀起一波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不断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

(观点明确,中外结合,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人民进行探索和斗争,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提取观点。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侵华事件从“始器物、制度、思想、经济等方面,掀起一波一波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考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归纳论证即可。

3.对宋朝的褒贬

对宋朝,史学界褒贬不一。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用“积弱积贫”一词评价宋朝。而史学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 请论证你赞同的那位史学家的观点。也说说另一位史学家观点的可取之处。

【答案】赞成翦伯赞观点:①官僚机构庞大,军队不断扩充,造成财政开支巨大,形成宋朝“积弱积贫”局面。②重文轻武,军事力量薄弱,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③由于军力薄弱,宋朝未能完全统一中国赞成邓广铭观点的:①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②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外贸易高度兴盛③科学技术领先世界,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写出另一人的一点“合理之处”(见上)

【解析】 【详解】

以赞成翦伯赞观点为例,即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根据所学知识,从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宋代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行动中败多胜少,同时结合宋代不是大一统政权角度分析宋代积贫积弱。邓广铭观点的合理之处,根据材料“宋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可知,邓广铭主要侧重宋代的经济文化角度看待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突出等内容证明邓广铭结论的合理之处。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简介(部分) 人物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孙中山 籍贯 浙江 江苏 湖南 广东 广东 福建 广东 思想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循天下之公 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变义,时移而法亦移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从材料中提取一项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

信息: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分析:明清时期江南沿海地区率先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主专制思想,在一定意义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近代中国沿海地区最早遭到列强入侵,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所以中国的民主启蒙思想家多集中在沿海地区。

这表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示例二:

信息:明末清初的反专制思想,为近代中国民主启蒙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分析: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实行众治等主张,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批判,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近代中国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的继承。 【解析】

材料的信息是与“有关中国民主启蒙思想”有关。我们先看人物的时代背景,从明清时期到中国近代,说明材料的启蒙思想是从明请开始的,我们需要格外注意到这一点。籍贯主要体现在思想出现的方位,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来分析。思想主张我们可以找不同,也可以找相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别 历史大事记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1913年,德国 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1945年5月德国战败,被盟军 德国 分区占领;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1951年,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1993年,德国加入欧盟;20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3.7%,在欧盟中一枝独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3—1957年,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布;1982年1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

请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特点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例: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论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保障。从历史上看,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实力大增,在欧盟里居于重要地位。近代中国长期民族侵略、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的回归,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 综上,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振兴。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德国和中国发展历程,材料内容强调了德国从1871年统一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强调了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角度,德国和中国统一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材料内容论述观点。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6.论说儒学功过,要让儒学回到它所产生和演变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历史地进行分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对于孔子及其思想,)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也有康有为的孔子。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论证李泽厚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答案】(1)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另一方面有助于劝诫君主实行仁政。 (2)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 一档 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 的思想糅合进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挑战。宋代朱熹等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吸收佛教思想继承发展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宣称孔子是托论证逻辑严密.结构严流畅。 论证方面 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 谨.行文古改制的先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二档 三档 四档 观点明确;能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观点较明确;能从上述1-2个方面提出部分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论证表述清楚。 观点不明确;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表述不清楚。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鏊(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等信息可概括得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

作用:结合所学从有助于强化君主的权威、劝诫君主实行仁政等方面指出这些主张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中“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信息可概括得出,李泽厚认为,历代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释和发展是为了适应时代或阶级的需要。然后结合所学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等思想以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宋代朱熹等建立“理学”体系以应对佛道冲击、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应对统治危机、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以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等方面论证其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