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流变和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流变和发展趋势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教育研究·论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流变和发展趋势瑚匕键(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提要:奈达的译学思想流变过程体现了现代西方翻译学发展的脉络,也是其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其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有机地将语言学、诠释学、符号学与信息论和翻译学结合为一体,不仅为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使得翻译学的跨学科桥梁作用更为显著(中西文化沟通、文理沟通以及人机对话等)。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派的翻译思想与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是迄今最科学、最全面,前景最广阔、最富有生命力的翻译理论学说,代表着现代西方翻译学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奈达的译学思想: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翻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42(2008)03--103---05收稿日期:2008一02—12作者简介:姚键(1955一)。男,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奈达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霍姆斯等翻译研究学派把。独立学科”概念引入译学领域而带来的飞跃。两次飞跃都在观念和方法论上给翻译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更新,使当代西方翻译研的翻译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影响究从一个高峰走向另一个高峰。但对西方翻译活动和理论的历史划分,西方翻译理论家常常莫衷一是。纽马克(Peter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的标准。因此,要把握中国翻译Newmark)以重大的翻译活动为标志来划分译论的发展阶段。奈达(Nida)根据翻译思想的发展认为,西方翻译可分为语文学翻译、语言学翻译、交际学翻译和社会符号学翻译。斯坦纳(GeorgeSteiner)认为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一现代西方翻译思想流变个对期:(1)古典译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二十世纪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领头羊是语言学则的发表;(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3)战后至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以维内、奈达、穆南和卡特福德为代表;(4)20世纪70年代至今,其标志是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我国的刘宓庆先生基本采用了前一代人在语文学上的种种假定和臆测的束缚。”(奈达,这一分法。根茨勒(E.C,entzler)则以翻译思想为标准,将现代译论划分为五大流派: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holistieapproachtotrans-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廖七一先生采用轻callexcludesemioticsasafundamentaldisciplineinenco-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薄古厚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anddecodingsigns.)(Nida,1993)论的发展大致地分为三大时期: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当代可视为译学最具成就的时纪至18世纪末;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翻译研究的历史划分和流派的界定本身反映了翻译研究角度的差异、重心的转移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交互影响,也或多或少反映出西方翻译思想与理论的发展趋势。103万 方数据不仅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还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在中国,奈达也最大。尤其是奈达提出的开放式翻译理论原则,打破了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必须了解、分析以奈达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翻译学思想在西方多流派的翻译理论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演变过程。与符号学。语言学与符号学为翻译研究的系统化提供了理论和语言工具(Gentzler,1993:43)。根据奈达的看法,“现代语言学对翻译最有意义的贡献,恐怕就是使翻译工作者解除1986:74)。任何一种成熟的翻译方法无一不以符号学作为其符号编码与解码的基本规则。”(Nolatingding期。这不仅是因为在这半个多世纪中,西方翻译理论作品多不胜数,而且主要是因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质”的飞跃。一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由奈达、费道罗夫等人把现代语言学的。科学”概念引入翻译研究而带来的飞跃;二是二语言学派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一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问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1965)、早年的奈达(1964)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WolframWilss,1982)。卡特福德(JohnCaf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1)翻译的性质。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比较奈达语:“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Nida&Taber,1969)(2)翻译的类别。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伽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等级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闯。(3)翻译的对等问题。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比较奈达语:“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Waard&Nida,1986)(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解构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处于政治与社会动荡之中的法国,其思想积大成者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Derrida)。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译研究从‘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2000)。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译者是创造的主体,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译本决定原文文本,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原文依赖译文才能生存下去。“在翻译中,可以看到语言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向它自身,因此,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符号指意链是一条可以无穷无尽地向后104万 方数据追溯的链子,即译文是更早的译文的译文……”(Gentzler,1993:149)严格说来,解构学派并未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它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认为古往今来所有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翻译这个概念,并且站在与西方思想传统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借助对翻译的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言和哲学的重大问题,所以它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这种对原文地位的质疑是二十世纪相对主义思潮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的反映,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从时间上说,它可以追溯到本世纪更早些时候德国语言哲学家与文艺批评家本雅明(WalterBenjamin,1892—1940)的翻译思想。(柯平,1997)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本雅明的观点暗示出:原文并无独立不变的身份,它须仰仗翻译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这种观点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西方批评史上,解构主义理论有着它独特的贡献。其一,它消除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原文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提出概念之间“并无等级和中心,仅有差异”的观点;其二,它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此它也强调了读者和批评家的重要作用。交际学派交际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社会语言学对于交际学派理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言的不同功能。根据这种区分,判断译文有效性的标准便是它实现原文中相应功能的程度。交际学派深刻地分析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种种困难,突出了接受者的重要性;它所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它的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分析语言和文化问的深层关系。(柯平,1997)奈达是交际翻译理论的代表。他的翻译理论可归纳为六个方面:(1)理论原则。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而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读者看译文可一目了然。(2)翻译的性质。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中三点是关键:一是“顺乎自然”,译文不能有翻译腔;--是“最切近”,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三是“对等”,这是核心。所以,翻译必须达到四个界是由各种符号系统组成的,语言只是其中的一种符号系统,但语言是最重要、最复杂、最全面的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可用来解释其它符号的意义。该方法不仅在跨文化的交际环境中研究词、句与篇章的意义,而且研究篇章所涉及的事件或客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象征意义,它强调任何与信标准:(a)达意;(B)传神;(e)措词通顺自然;(D)读者反应相似。(3)翻译的功能。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奈达认为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4)正确的翻译。翻译正确与否取决于译文读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确理解译文。(5)语义分析。翻译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分析。语义可分为三种: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内涵意义。(6)翻译的程序和方法。他认为,整个翻译程序分为四步:分析、传译、重组(按译语规则重新组织译文)和检验。(廖七一,2001)翻译研究派(又称文学一文化派)于二十世纪七十年息有关的符号都有意义(如印刷中使用的黑体或排版的错误)。“任何一种成熟的翻译方法无一不以符号学作为其符号编码与解码的基本规则o”(Notingcanholistieapproachtotransla-disciplineinenco-excludesemioticsasafundamentaldinganddecodingsigns.)(Nida,1993)这是奈达后期翻译思想的重大转变与突破。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1986)一书中,奈达指出,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研究语言,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指称意义(designativemeaning),而且有助于理解并表达联想意义(associativemeaning)。代后期在欧洲一些国家和以色列兴起。该学派学者主要研究译本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译本对目标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文化规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教授霍姆斯(JamesHolmes,1972),比利时学翻译理解派这是目前西方译学的一个新兴派别,或许还未真正形成一个派系,但其影响力巨大。其代表人物是斯坦纳。斯坦纳在<通天塔》(AfterBabel--AspectsofTransh-者、后移居美国并任教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列费维尔(Andr6Lefevere,1978)和英国学者、沃里克大学教授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1980),特拉维夫大学的埃文一佐哈尔(ItamarEven—Zohar,1978)和图瑞(GideonToury,1980)o翻译研究派认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主要方法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助于增进人们对于文学翻译的了解,因而沿用了近代翻译时期的阐释学方法,从意义的传递开始,研究翻译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如何既影响到译文及其文化(如美学规范)的发展,又影购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续,试图以此将各种文学翻译的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种能够指导产生译本的理论。(柯平,1997)社会符号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是奈达。首先提出。符号学”的名称以及第一个全面的符号学研究纲领的是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S.Peirce,1839—tion)一书中,开宗明义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命题。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当中,理解是翻译过程的一部分,而在斯坦纳这里,理解本身就是翻译。他的这个命题的理论基础既有交际理论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受益于符号学或信息论:“(…)transla-tion,properlyunderstood,is8specialCaseoftheareofPMmmu·anicationwhicheverysuccessfulspeech—actcloseswithingivenlanguage.”(按适当的理解,翻译是一个特定语言之内任何一次成功的言语行为所包含的交际过程。)(Steiner,49)。Ahumanbeingperformsallactaoftranslation,inthefullsenseoftheword,whenreceivingspeech—messagefromanyotherhu-manbeing.”(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一个人在从任何另外一个人接受到言语信息时,总是在进行一次翻译行为。)(Steiner,48)他认为任何理解有着与翻译相同的模式:“Themodel'sendertoreceiver'whichrepresentsanysemioIogicalandsemanticprocess1914)与莫里斯(1901一)。按他们的观点,符号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实体,即:符号载体(apresentsignvehicle)、符号所指(are—isontologicallyequivalenttothemodelof’80Ure七一l柚·ofthesign)、解释者(interpretant)。这三部分之间的guagetoreceptor—language'usedinthetheoryoftranslation.”关系产生了符号学的三种意义—形式意义(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存在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和实用意(在本体论意义上,代表任何符号和语义过程的。从讲话人到受话人”模式与翻译理论所使用的“从源出语到接受语”的模式等同。)(Steiner,49)可见,理解即翻译的命题也是类推得出的结果。语际翻译有原文和译文,原文就是编码,译文就是有形的解码,主要是以第三者为对象的有形的表达;语内理解也有说话人的编码,听话人的理解就是无形的解码,听话人也表达,他的表达是以自我为交际对象的无形的表达。义(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它们是符号意义的总和,应用于语言研究时也就相应地将语言意义划分为三种:1)言内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2)指称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3)语用意义(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意义)。研究这三方面意义的学科分别为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它们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奈达将符号学的意义观作为该方法的核心。他认为世这种过程模式的相似性就是斯坦纳的推理依据。(李玉良,2004)根据斯坦纳的这一理论,翻译活动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活动,“其包蕴着对翻译的一种深层认识:没有翻译,人类105万方数据 的生活就会变得很难想象。”(李玉良,2004)由上述西方翻译理论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奈达既是描写语言学派的领军人物,又是“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奠基人;既是交际学派的创始人,又是社会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其说奈达善变,不如说奈达深刻并准确地把握住了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变化的脉络,高瞻远瞩,始终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二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代表翻译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尤金·奈达(EugeneA.Nida)创造性地将社会符号学应用于翻译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其核心概念如下:A.翻译就是翻译意义o(Translationmeanstranslatingmeaning.)意义分为:1)指称意义(1inguisticmeaning),2)言内意义(1inguistlcmeaning)和3)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o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它的核心内容是区别性特征。例如:father(父亲),ta-blecloth(桌布),Thesunrisesintheeast.(太阳从东方升起。)在大部分情况下,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的基本内容和它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它也被称为“信息意义”、“概念意义”或“认知意义”。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具体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次。语音层次主要包括各种音韵(如头韵、元音迭韵、和声、押韵)、格律及重读等方面;词汇层次有谐音双关、一语双叙等;句法层次有组合关系、排比、倒装等;篇章则有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衔接、粘连等。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问的关系。它包括表征意义(indexicalmeaning)(指话语中揭示发讯人的身份、性别、年龄、阶级和教育背景以及在交际中的态度)、表达意义(expressivemeaning)(指语言符号表达说话人的感情)、社交意义(socialmeaning)(指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功能)、祈使意义(imperativemeaning)(指发讯人企图改变收讯人的行为或心态的意向)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meaning)(指附加在指称意义上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例如woman就有frail(脆弱的)、pronetotears(爱哭的)、emotional(易动感情的)、gentle(温柔的)、compassionate(有同情心的)、hardworking(勤劳的)等联想意义。语用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B.语言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它有着自己最重要的语义系统(即上述三种意义),这一系统体现了语言的功能。英国学者皮特·纽马克(Peter5ewmaA)将其分为6种:1)信息功能(informativefunction),2)表情功能(expressivefune一】06万 方数据tion),3)祈使功能(vocativefunction),4)美感功能(aestheticfunction),5)酬应功能(phaticfunction),6)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function)oC.翻译作品质量的标准应根据译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总的说来,译文再现原文的意义和功能越多质量就越好、越高。然而,在不同的话语或上下文中,上述3类意义及6种语言功能的分量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时指称意义、信息功能非常突出(如科技作品)。有时语用意义、言内意义及美感功能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文学性话语)。另外,译出语和译人语在3种意义和6种功能方面能同时做到对等的情况极为少见。这就要求译者翻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可能把原文所承载的各种意义和功能全部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的情况下,善于抓住最重要的意义和功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D.语境(contextorsituation)和社会结构(socialstrut—ture)。语境指文本得以具有生命力的环境;而社会结构既是语言相互作用的装饰性背景,又是语义系统生存发展的基本因素。它既影响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涵,又影响对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涵的阐释。E.翻译的过程是解码(decode)和编码(encode)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社会性,因此不能忽视社会效应对这一过程的结果所带来的全面影响。概括起来,社会符号学的翻译原则是:“译者在译语句法和惯用法规范以及具体接受者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采取适当的变通与补偿手段,以保证特定上下文中最重要或最突出的语义优先传递为前提、尽可能充分与正确地传递原语信息所可能包含的多重意义,以争取原文和译文在指称、语用和言内三个层面上最大限度的等值。”(柯平,1996:74—83)社会符号学理论吸取了语言学派的合理内核,把翻译研究的框架建立在语言学对语言结构所作的坚实的基本分析之上,同时它又接受了交际学派提供的启示,把翻译看成是一种特别的符际传通活动(跨语言、且常常又是跨文化的传通活动).把传通的内容具体分析为信息的各种意义。这样,在审视翻译讨论中的许多基本问题时,社会符号学派译论就站在了比其他学派译论更高的角度。象“直译还是意译”、。以原作者为中心还是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以形式为主还是以内容为主”这样一些译学领域里的老问题,在社会符号学理论那里都被消解了,余下的只是如何分析、理解和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信息的多重意义这一单纯的、被还原了的问题。(柯平,1997)可见,翻译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活动(具体地说是语际转换活动);由于语言是最典型的一种符号指意系统,因此作为所有翻译活动起点与终点的语义问题应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同时考虑语言符号在指称、语用和Nelson(January1986)言内三个层面上的意义。另一方面,就其宏观功能而言,翻[4]EugeneAlbertNid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译又是一种社会活动(具体地说是跨文化传通活动),任何深ting,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January入的翻译研究都必须考虑语言外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1993)素对意义读解的深层影响,而社会符号学的语义结构中正包[5]EugeneA.Nida:FascinatedbyLanguage,JohnBenja-mins含了研究这些因素的空间(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PublishingCompany,2003[6]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997年12的关系),因此,科学而全面的翻译理论框架应该是社会符号月香港两岸三地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学的语义框架;翻译的中心问题等值应该是社会符号学意义[7]ASociosemiotieApproachtoChinese—EnglishTrans—上的等值。(柯平,1997)lafion.PERSPECTIVES[视角]。丹麦哥本哈根大学Museum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的上述基本观点准确而全面地揭Tusculanum出版社,1996年第l期示了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律与特点,将译学从简单的[8]Steiner,George.AfterBabel——灿pect8ofLanguage语言转换技巧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有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k昏lageEd-机地将语言学、诠释学、符号学与信息论和翻译学结合为一ucationPress。2001.体,不仅为翻译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找到了充分的理论依[9]李玉良,<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57—59据,同时使得翻译学的跨学科桥梁作用更为显著(中西文化页)沟通、文理沟通以及人机对话等)。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派的[10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翻译思想与理论,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是迄今最科学、最全[11]李幼蒸,中西符号学对话的意义和前景中国社科面,前景最广阔、最有生命力的翻译理论学说,代表着现代西院国际符号学研讨会“符号学和人文科学”的总结发言,2005方翻译学的发展趋势。【12]袁莉,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构想,载<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5参考书目:[13]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1]奈达<翻译科学探索>(TowardScienceofTransla—London/N.Y.:Routledge,1993.tion,1964)[1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南京译林出版[2]奈达<翻译理论和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of社。2000Translation,1969withCharlesTaber)[1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3]JanDeWaard,EugeneAlbertNidaFromOnel_an-200】guagetoAnother:FunctionalEquivalenceinBibleTranslatingOnHistory&DevelopmentTrendoftheModernTranslationTheoryofWesternCountriesYaoJian(InstituteofForeignLanguages&Culture,ChengduUniversity,Sichuan,Chengdu610106)Abstract:’ThechangingprocessofNida’Stranslationtheorynotonlyreflectsthedevelopmenttrendofthemodemtranslationtheoriesofthewesterncountries.butalsocomesoutastheinevitableresultofsuchadevelopment.Hissocio—semiotictranslationtheorytac如Uycombineslinguistics,hermeneutics,semiotics,informationismandtrans-lationintoone,notonlylayingatheoreticalbasisfortranslationstudiesasafullyindependentdisciplinebutalsostrengtheningitsimportantroleasabridgeofinterdisciplinarystudies(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dialoguesbetweenartsandsciences,aswellasman—machinedialogue,etc.).Therefore,comparedwiththethoughtsandtheoriesofotherschoolsoftranslation,thesocio—semiotictranslationtheoryhasbeenbyfarthemostscientific,mostcomprehensiveandmostpromisingonewiththestrongestvitality,thusrepresentingthedevelopmenttrendofthemoderntranslationtheoriesinthewesterncountries.Keywords:Nida’Stranslationtheory。Socio—semiotictranslationconcept,thedevelopmentoftranslationstudies107万 方数据论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流变和发展趋势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姚键, Yao Jian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08,\"\"(3)0次

1.奈达 翻译科学探索 19642.奈达 翻译理论和实践 1969

3.Jan De Waard Eugene Albert Nida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Translating Nelson 1986

4.Eugene Albert Nid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19935.Eugene A.Nida Fascinated by Language 20036.论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7.A Sociosemiotic Approach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fion 19968.Steiner.George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20019.李玉良 查看详情[期刊论文]-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10.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2000

11.李幼蒸 中西符号学对话的意义和前景中国社科院国际符号学研讨会\"符号学和人文科学\"的总结发言 200512.袁莉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构想 2002

13.Gentzler,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199314.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200015.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研究 200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ddxxb-shkxb20080303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6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pqdy.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