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优秀教案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2.复吟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

复吟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 5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重点词语

(1)生字:三重(chóng) 沉塘坳(ào) 布衾(qín) 突兀(wù)

(2)理解词义。

庐:房屋,即指茅屋。

安得:如何得到。

呼不得:喝止不住

三、整体感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

2 / 5

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师范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指名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明确: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忧国忧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3.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

(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铁”表示:

a.很凉、很硬(天寒冷);

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3 / 5

4.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

(1)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

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2)“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5.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

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

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六、延伸拓展

4 / 5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七、课堂总结

全诗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今天,你从杜甫的胸襟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作业布置】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

——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