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阈强度:在一定的作用时间下,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二、填空题

体液在成人约占体重的 50-60 ﹪。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称为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称为 细胞内液 。

机体活动调节的方式有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神经调节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借助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一测向低浓度一测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

钠泵: 钠-钾泵(简称钠泵)也称Na+–K+依赖式ATP酶,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对Na+和K+进行跨膜转运的特殊蛋白质。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阈电位:能使膜上Na+通道突然开放,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二、填空题

1.细胞膜转运物质常见的方式有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出胞和入胞作用 其中需要细胞本身耗能的是 主动转运 和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分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和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两种类型,它们都属于 被动转运。

受体的基本功能是 识别和结合配体、 转发信息,产生生理效应。

三、问答题

1. 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

答:钠泵的本质是细胞膜上的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它可以分解ATP获得能量,把细胞内的Na+逆浓度差转运到细胞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逆浓度差转运到细胞内。 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①建立Na+的势能贮备,为葡萄糖和氨基酸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

②使膜内外的Na+ 、K+ 保持一定的浓度差(胞内K+﹥胞外28倍,胞外Na+﹥胞内13倍),是可兴奋细胞

1

产生生物电,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的基础。 第三章 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

3.红细胞膜对低渗盐溶液具有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4.将抗凝血置于血沉管中,垂直静置一小时,观察其中血浆层的高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5.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内流出1~4分钟会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 二、填空题

1.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所组成的。

2.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 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

3.的基本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的形成 三个步骤。

4、临床上输血原则要求输__同___型血,经交叉配血后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者方可输用。 四、问答题

1.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为何不凝?

答:⑴血管内膜完整光滑,不会激活因子Ⅻ,因而不能启动凝血过程。

⑵血液循环,血流速度快,血小板不易粘附聚集,在血管内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因子被激活,也很快被冲走而稀释,这些少量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流经肺、肝时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 ⑶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如肝素、抗凝血酶Ⅲ等。

⑷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可溶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防止血栓形成。 2. 试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与分型命名。

答: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抗原)的种类不同和有无来分型。共分为四种类型: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的,称为A型;只含B凝集原的,称为B型;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称为AB型;A、B两种凝集原均无的,称为O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称为心率。

2.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 3.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称为动脉血压。

4.心室收缩期动脉血压升高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5.心室舒张期动脉血压降低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6.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2

7.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二、填空题

1. 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 -90 mV,主要由于 钾 离子 外 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 正常心电图中 P 波反应心房的除极化过程, QRS 波群反应左右心室去极化过程, T波是心

室各部分复极化过程。

3. 心肌的生理特点包括①自动节律性 ②传导性 ③兴奋性 ④收缩性 4.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的延搁部位是房室交界 ,其传导速度 缓慢

5.血中 钾 , 钠 和 钙 三种离子必须保持适当比例,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活动。临床上 钾 离子对心脏的生理特性影响最重要。

6.动脉血压 升高 或心肌收缩力 减弱 时,等容收缩期将延长。

7.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是 足够的循环血量 ,根本因素是 心射血产生的动力 、 外周阻力

我国成人安静时收缩压为 100~120mmHg ,舒张压为 60~80mmHg ,脉压为 30~40mmHg 四、思考题

1. 何谓心输出量,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为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凡能影响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

⑴心肌前负荷: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增大。心肌初长度增加,搏出量也随之增加。

⑵心肌后负荷:心肌后负荷增加(即动脉血压升高)时,可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

⑶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⑷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如果心率过度加快,超过170/min 时,由于心室舒张期过短,心室充盈不足,搏出量下降,心输出量减少。 2. 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

答: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血管系统。心脏射血产生的动力和血流所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因素。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起着缓冲收缩压和维持舒张压的作用。 动脉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收缩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将血液射入大动脉,外周血管阻留2/3的搏出量贮存在大动脉内,使大动脉内血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达到最高值,形成收缩压。

舒张压的形成:心室舒张停止射血,大动脉管壁弹性回缩,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使大动脉内血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形成舒张压。 3.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的

3

比例。在其它因素不变时:

⑴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稍有升高,脉压增大。

⑵心率加快时,心舒期缩短较心缩期更明显,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⑶外周阻力增大时,舒张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脉压减小。

⑷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下降时,可扩张度下降,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小动脉管壁的弹性也下降时,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也升高。

⑸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的比例下降时,血管充盈度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第五章 呼 吸 一、名词解释

1.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肺通气。

2.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肺活量。 3.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

4.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换气。 5.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 二、填空题

1.以肋间肌活动为主的呼吸形式称为__胸式呼吸___,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形式称为 ______腹式呼吸 2.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生理因素是__呼吸膜的扩散面积和厚度___、__通气/血流比值___________ 。 3.在组织换气过程中氧气由__动脉血_向_组织_扩散,二氧化碳从__组织_____向 __动脉血____扩散。 4.氧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方式是_氧合血红蛋白_;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方式是_____碳酸氢盐 ___,另外还有___氨基甲酸血红蛋白____和_物理溶解_______的形式。

三、思考题

1.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答:胸膜腔为密闭潜在的腔隙,是形成胸内负压的前提条件。胸内负压的形成与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一是肺内压(大气压)通过胸膜腔脏层作用于胸膜腔,使肺扩张;二是肺的自然容积小于胸廓的自然容积,肺在大气压作用下扩张产生回缩力,肺回缩力的方向与大气压对胸膜腔的作用方向相反,抵消了一部分大气压对胸膜腔的作用。使胸膜腔内压小于大气压而呈负值,所以,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假设大气压为0值,则胸膜腔内压= - 肺回缩力,因此,胸膜腔负压是由肺回缩力造成的。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不致因肺的回缩而萎缩;②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简述O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答:血液中的O2以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主要是化学结合为主,约占98.5%。O2与红细胞内

4

的血红蛋白进行化学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血液中CO2的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化学结合的形式又有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两种,其中以碳酸氢盐形式占CO2运输量的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只占CO2运输量的7%。 3.简述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

答:CO2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的生理性刺激。适当增加吸入气中的CO2浓度,可使呼吸加深加快。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实现的:⑴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该途径作用快。⑵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血液中CO2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与水结合成碳酸,再解离出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便呼吸加深快。该途径作用慢,但作用大。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一、名词解释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和其消化后的产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3.覆盖在胃粘膜表面的粘液,能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共同形成抗损伤屏障,称为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4.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二、填空题

1.小肠内消化糖类的酶有 胰淀粉酶 、 肠双糖酶

2.在消化管内参与分解蛋白质及其中间产物的酶有.①胃蛋白酶 ②胰蛋白酶 ③糜蛋白酶 ④肠肽酶 3.胰脂肪酶可将食物中的脂肪分解为 甘油 和 脂肪酸 。

4.糖吸收的主要形式是___葡萄糖__________,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氨基酸 ,脂肪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甘油和脂肪酸 。

5.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主要在_小肠 _______被吸收,其吸收机制有:_主动转运 _________和__被动转运_______两种。 三、问答题

1. 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答:胃液是无色、酸性液体,主要成分及作用如下:

⑴盐酸: 由壁细胞分泌,主要生理作用有①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并提供胃蛋白酶作用的适宜环境;②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之易于分解;③杀灭随食物进人胄内的细菌;④盐酸进入小肠后,可刺激促胰液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⑤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⑵胄蛋白酶原: 主要由主细胞分泌,可在盐酸作用下转变为胃蛋白酶,并在酸性环境中,可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生成月示和胨,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⑶粘液: 主要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和胃腺粘液细胞共同分泌的,和胃粘膜分泌的HCO3-共同构成胃

5

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主要作用是保护胃粘膜免遭机械损伤和化学侵蚀。

⑷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可与维生素B12形成内因子-VitB12复合物,再与回肠粘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2. 胃大部切除的人,可能出现哪些贫血?为什么?

答:胃大部切除的人,可能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或(和)缺铁性贫血。

因为胃大部切除的人,由于胃壁细胞减少,分泌的内因子减少或缺乏,使食物中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 VitB12复合物减少或缺乏,以致无法保护和促进食物中维生素B12的吸收,致使体内维生素B12缺乏,红细胞不能成熟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也可由于胃壁细胞减少,胃壁细胞分泌的盐酸减少,无法还原食物中的三价铁为亚铁,而影响铁的吸收,使体内铁离子减少,出现缺铁性贫血。

3. 试述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吸收的形式及其吸收途径?

答;⑴糖是以单糖为吸收形式,在小肠细胞膜上伴随Na+偶联继发性主动转运吸收入血,其吸收途径是经过血液循环。

⑵蛋白质是以氨基酸为吸收形式,也是在小肠细胞膜上伴随Na+偶联继发性主动转运吸收入血,其吸收途径也是经过血液循环。

⑶脂肪是以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为吸收形式,甘油一酯和长链脂肪酸的吸收途径为淋巴途径;甘油和短链脂肪酸的吸收途径为门静脉血液途径;但食物中长链脂肪酸较多,故脂肪吸收途径以淋巴途径为主。 4. 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答:⑴吸收面积大。小肠长约5~7米,粘膜上有环状皱襞、绒毛、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吸收面积达200 m2。⑵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长。食物在小肠停留长达3~8 h,具有充分的吸收时间。⑶小肠内食物已消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为物质的吸收提供了根本保证。⑷绒毛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以及绒毛的伸缩运动,为物质吸收提供了良好途径。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名词解释

1.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浆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

2.每分钟两肾所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3.尿开始出现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4.大量饮入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5.当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大时,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因而尿量增加,称为渗透性利尿。

6

二、填空题

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 ①肾小球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2、原尿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近端小管 。 3、肾小管和集合管具有分泌①H+ ②K+ ③NH3 的作用。

4、肾小球滤出的动力是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其中促进滤出的力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阻止滤出的力是 血浆胶体渗透压 和 肾小囊内压 。 5、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Na+排K+保水 ,它的分泌受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和 血K+和血Na+浓度 的调节。

6、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方式有 主动重吸收 和 被动重吸收 两种,其中葡萄糖,氨基酸全部在近端 小管被 继发性主动 重吸收。

7、水分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是受 抗利尿激素 和 醛固酮 两种激素的调节。 四、问答题

1.试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尿生成的过程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包括三个环节:

一、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在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进人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小管液中大部分水和溶质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作用进入周围血管。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通过分泌和排泄作用,将其代谢产物或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随尿排出体外。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最终生成的终尿经膀胱排出。 2.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答: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包括:⑴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当滤过膜通透性增大时,可出现蛋白尿甚至血尿。当滤过面积减少时,可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原尿生成减少。⑵有效滤过压的改变。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凡能使有效滤过压升高的因素,如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或肾小囊内压降低的因素均能原尿生成增多。反之,则少。⑶肾血浆流量的改变。当肾血浆流量增加时,在相同的滤过速率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发挥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加长,有效滤过面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反之,有效滤过面积降低,滤过率明显减少。

3、简述静脉大量注射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多的机理。

答: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多,一方面是因为血浆蛋白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滤过率增多所致。另一方面是因为静脉注射大量生理盐水,使循环血量增多,对左心房

7

和胸腔大静脉壁上的容量感受器刺激加强,沿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增多,使下丘脑-垂体后叶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减小,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多。 4、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多尿现象?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葡萄糖滤过量增多,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达到极限,末吸收完全的葡萄糖进入小管液,增加了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使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妨碍了水的重吸收而致尿量增多。

第九章 感觉器官 一、名词解释

1.眼在尽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2.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当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3.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体弹性下降,看远物时正常,看近物时调节能力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老视。 4.指眼对物体微细结构的分辨能力,即分辨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称为视力。 5.单眼固定不动正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称为视野。 6.体内缺乏维生素A,视紫红质合成减少,会引起暗视觉障碍,称为夜盲症。 二、填空题

1.眼视近物时的调节反应包括晶状体变凸 瞳孔缩小 双眼球会聚

2.老视是因为 晶状体 弹性降低、近点远移,需用 凸 透镜矫正。 3.视网膜感光细胞包括 视锥细胞 和 视杆细胞 。

4.视锥细胞对光敏感度 低 ,感受 昼 光,对物体分辩力 高 ,能产生 色 觉。 四、问答题

1. 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答: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对光敏感度低,可感受强光刺激,司昼光觉;对物体分辨力高。能辨色。 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高,可感受弱光刺激,司暗光觉;对物体分辨力低。不能辨色。 2. 简述视近物时眼的调节。

答:视近物时,通过眼的调节使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瞳孔缩小;眼球会聚。 视近物→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睫状体环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力↑ 虹膜环状肌收缩→瞳孔缩小

看近物时,除上述晶状体调节和瞳孔调节外,还可见到双眼球同时向鼻侧会聚,使物像能落在两眼视网膜对称点上,避免复视。

3. 老视是如何发生的?怎样纠正?

8

答:人眼看近物时的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晶状体变凸的最大限度,也就是取决于晶状体弹性的大小。但年龄越大,晶状体弹性越差,眼的调节能力也越弱,表现为近点变远,这种人看远物正常,而看近物不清楚,称为老视。矫正的方法是在看近物时戴一定折光度的凸透镜以增加折光力。 4. 简述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及其换能作用。

答:声音经外耳、鼓膜、听小骨和卵圆窗传至内耳,这个途径是引起正常听觉的主要传导途径。 当声波振动通过听骨链到达卵圆窗时,压力变化传给前庭阶的外淋巴并通过前庭膜传给蜗管的内淋巴和基底膜,使基底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基底膜的振动同时引起螺旋器的振动,从而使毛细胞顶端听毛和盖膜之间相对位移,使听毛弯曲导致了耳蜗内的电位变化,最后引起与毛细胞相联系的耳蜗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第十一章 内分泌与生殖 一、名词解释

1.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2.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急剧增多,体内发生适应性、抵抗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二、填空题

1.激素按其化学本质可分为:含氮激素 类固醇激素 两类,糖皮质激素属于_类固醇激素_______激素。

2.含氮类激素的作用原理是_第二信使__学说,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原理是__基因表达学说。

3.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①生长素 ②催乳素 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④促甲状腺激素 ⑤卵泡刺激素 ⑥黄体生成素 ⑦促黑激素

4.甲状腺激素包括 三碘甲腺原氨酸(T3) 、 四碘甲腺原氨酸(T4、甲状腺素) 两种,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 5.向心性肥胖是由于血中 糖皮质激素 分泌过多而引起的。

6.ACTH 的作用是刺激______肾上腺皮质___正常生长发育,促进___糖皮质_______激素的分泌。 四、问答题

1. 简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答:生长素生理作用:①通过生长介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②促进蛋白质合成。③促进脂肪分解及脂肪酸氧化利用;④抑制外周组织对血糖利用,提高血糖。 2. 胰岛素对血糖浓度有何影响?简述其机理。

答:胰岛素能使血糖降低。因为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促进糖的氧化及糖元合成,增加血糖去路,又能抑制糖元分解和糖异生,减少血糖来源,故导致血糖下降。 3.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答:⑴物质代谢的作用

①抑制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9

②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使体脂分布发生变化。 ⑵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①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 ②大剂量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作用。 ⑶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

①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②维持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正常反应。 ③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④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 4.简述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

答: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主要受下丘脑一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以及糖皮质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经垂体门脉运送至腺垂体,促进腺垂体合成、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并合成和分泌糖皮质激素。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能反馈性抑制ACTH和CRH的分泌。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可维持糖皮质激素在血中浓度相对稳定。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