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基层网络舆情现状及管理
作者:罗将
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7年第13期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实现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开通政务微博、法人微博发布权威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同时也成为群众表达诉求、发泄情绪、自我维权的新途径。市、县、区级政府作为与民众接触的基层一线,在处理社会民生、征地拆迁、监督维权、环境保护、信访、利益诉求等热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时,面临着来自“网上网下”的双重压力,对网络管理部门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形成新的工作挑战。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基层网络舆情;管理 1 网络舆情的基本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达,给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带来革命性变化。由于“三微一端”移动平台的快捷性、和私密性,导致网络舆情传播快速、无序、难辨真伪。特别是微信平台的熟人社交特性,使得其朋友圈、微信群中的谣言传播更容易被相信,很多用户往往未加思索就“转发”,导致有的重大突发事件刚刚发生,网络上就已经“图、文、视频呈现”;有的处置工作尚未开始,网络上就已经现场直播;有的还在调查,网络上就已经“真相”流传。网络生态呈现以下特点[1]。
1.1 网民的数量快速提高,但总体素质不高
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6.95亿,手机网民占比95.1%,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4%,规模达2.01亿。在基层,网民的数量发展快,主要的动力来源于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民众得以一步跨入现代信息社会。由于接触网络时间短、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对网络舆情的辨真伪能力不强,舆论表达门槛低的特点,决定网络舆情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民众可以随意发帖、转发、评论,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现场,每一个置身现场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实况转播”。
1.2 网络舆情瞬时传播,极易升温
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使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信息。由于地域的原因,基层民众主要通过“三微一端”获取信息。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在手机终端随时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到感兴趣的话题,并进行传播。据调查显示,很多网络舆情在微博、微信群众中转发,而微博、微信等为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民众结成各种群组、圈子,并实时互动。因此,无论是舆情的生成方式还是传播渠道,都由相对单一趋于多元化,“众声喧哗”已成为舆论常态。如果引导不当,任何单一的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事件持续发酵,无边际蔓延。
1.3 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低
政务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与公众交流互动的基础,但一些基层政府作为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往往只公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理的信息刻意隐瞒伪报。因此,公众通过网上交流互动,发泄情绪,进而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连接,出现线上表达与线下同步行动。政府部门对这些舆情没有及时做出反应,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做出第一反应的是网民,因此导致事件的负面影响扩大。
1.4 基层新闻网站、政务微博等内容枯燥乏味,更新慢,不能及时回复群众关心的话题 网民期待新闻网站、政务微博等平台能够承担更多的角色,满足更多需求,但在现实中很多网站、政务微博等移动平台的表现与网民的希望有差距。由于新闻网站、政务微博等平台缺少扎实系统的规范化管理和运作目标,迫于上级压力开设后,开设网站、微博只为完成任务,发布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有些网站、微博虽然受网友欢迎或热捧,更依赖于内容的亲民,提供“特价商品”、旅游等生活内容,但真正与群众互动的并不多,对于群众的各种质疑和困惑视若无睹,接受网友投诉、直接解决问题的更少,和现实的行政行为关系不大。 2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基层的网络舆情应对较为复杂,存在以下问题。 2.1 网络舆情技术监看、数据搜集工作存在盲区
目前,随着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微信群、QQ群、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私密平台日益成为网络舆情的首发地。由于商业机密和隐私保护,微信群、QQ群、微信朋友圈的运营企业不对外开放数据监看端口,所以,目前的网络舆情监看技术手段无法搜集这些网络平台的数据,造成了技术监看的盲区。 2.2 舆情信息员人手不足,力量配备不到位
目前,基层网络舆情管理一线普遍存在着机构设置、编制安排、人员配备、技术保障不足或不到位。部分省市,从省、市、县(区)人员的配备呈现倒立三角形,逐层递减。有的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县(区)从事网络舆情管理的人员仅有1人,且多数为兼职人员,无专业人员,造成对网络舆情的发现不及时,研判不及时,处置不及时。
2.3 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适应时刻变化的网络舆情管理需要
面对网络舆情,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素养。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影响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网络舆情,忽视网上反映的问题。应对措施不多,被动应付。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往往立足于封堵、删除,不敢主动出击,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和话语权。往往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力量整合不到位,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3 基层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网络舆情在“三微一端”的快速传播过程中,其匿名性、低成本、便捷性、即时性、高转发等特点,造成的社会风险随着其传播过程而加深[2]。表现为首博的真实性影响整个传播过程,被歪曲的转发左右事实真相,不真实的评论助推网友情绪走势,过激的个性加工使社会风险趋向失控,全面展开的舆论定性让涉事单位有口莫辩,别有用心的借机炒作助推次生舆情的产生。应对这些社会风险,应做好舆情应对管理的策略。 3.1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认识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做到规避舆情的发生。由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冲突的博弈,使得网上舆情呈现燃点低、烈度大、偶发性强等特点,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必须提高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坚持“管得住是硬道理,正能量是总要求”,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3.2 搭建平台,增强社会管理透明度
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往往因为信息公开不到位或者不公开,导致舆情事件发酵。一是政府要积极搭建沟通平台,积极发展、合理利用本地网络媒体,广开网络问政言路,有效疏通民意,坚决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二是要明确政务网站、微博定位,避免重内容而轻互动。政务网站、微博应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动者,代表政府的形象,是体察民情的重要窗口,是加强党和群众沟通的重要途径,面向网民,服务民生,关注民意。此外,政务网站、微博要着眼于群众的咨询需求,发布权威实用的信息,避免出现“僵尸”平台。 3.3 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和水平
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要尽快适应新型网络技术发展,积极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声,做到“群众在哪儿,舆论的主阵地就在哪儿”。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能力。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积极预防新媒体舆情危机,要不断创新管理手段以适应新媒体业务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4 提高网民的主体意识
提高网络舆情的认识,离不开网民群体的自律自觉。但是,网民个体间心理因素、知识水平、信息分辨别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网络舆情的爆发式传播,因此,要提高网民的新闻媒介素养和法律意识,形成有序参与的公民意识,强化社会公众的公共责任,提高公众抵御移动新媒体不良信息的自觉性,鼓励用户积极举报涉嫌传播不良信息的媒介机构。 3.5 建立长效发展保障机制
网络舆情管理不单单是网管部门的事,而是整个党委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3]。 参考文献
[1] 网络舆论引导艺术2015,Z,刘伯贤 [2] 网信公众平台的三方博弈2013,Z,网络传播 [3] 微博时代网络舆论传播及引导2013,Z,网络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