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大运河一项概念史研究

中国大运河一项概念史研究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大运河印记栏目主持:徐立刚ImprintsoftheGrantCanal2019.4档案与建设大运河扬州段中国大运河:一项概念史研究*李玉岩潘天波(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徐州江苏,221009)[摘要]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南北交流需求不断深化的产物。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至今,中国大运河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积累了厚重的精神产品,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概念史作为中国大运河研究方法,从时间、空间、功能上阐述运河概念的演进。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大运河概念内涵不断丰富,其价值意义不断被深化。[关键词]中国大运河概念史运河文化一、南北往来之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用以沟通地域、水域区间。中国大运河主要有三条: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隋炀帝因长安城不能适应其发展,遂迁都洛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经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达北京(古称涿郡),南通郑州、开封、商丘、淮北、宿州、常州,至杭州(古称余杭)。隋炀帝动用百余万百姓,于605年至610年疏浚古时开凿的旧河道,修成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长约1797千米,南起杭州,流经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衡水、沧州、天津,到北京。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于公元前486年开始,引长江水入淮。后不断向北向南延长,经隋、元两朝大规模扩展、整治,京杭大运河基本形成。浙东大运河即杭甬运河,由西到东经杭州、萧山、绍兴、宁波。春秋时开凿绍兴山阴故水道,西晋时开挖西兴运河,后与曹娥江形成西起钱塘江,东至东海的完整运河水道。南宋时期,浙东运河因南宋建都临安,成为最重要的航道。中国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的总称。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由南向北,一路汇集多条自然河流。“吸纳了京津、燕赵、中原、齐鲁、淮扬、吴越等六大文化带的文化资源,沿线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漫长的河道,无数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及沿岸的衙署、钞关、官仓、会馆、庙宇和驿站,厚重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民俗、史学等,还有运河沿岸各种文化节庆及带[1]来的品牌符号,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史又称历史语义学,即一种史学类型,最早出现于黑格尔《历史哲学讲座》。李里峰认为:概念史研究各种文化中重要概念及其发展情况,并展示特定词语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语境和联想。其独特的历史视角、考察维度模式不同于实证主义方式的研究。“‘语境’、‘概念’和‘修辞’是其思想史研究的三个关键词,其中‘概念’既是思想观念的核心和内涵,也是研究思想观念的重要[2]载体和基本‘单位’。”研究中国大运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慎终追远,而是探寻中国大运河流域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国大运河不能被现在的知识制度、观念视野、思维习惯等禁锢,而是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其进行阐述。可通过中国大运河概念的迁流,对其背后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进行新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二、中国大运河概念之演进中国大运河概念史的研究对象是运河,那么怎么定义运河呢?普遍观点,人工开凿的用于运输的河流称为运河。中国大运河概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大运河起初被界定为贯通于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元代以后,大运河指贯通于元代的京杭大运河;为申报世界遗产,提出包含整个大运河工程体系的中国大运河概念。(一)从时间上大运河概念根据时间维度,中国大运河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邗沟”之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事频发。吴王夫差要北上伐齐,争霸中原,但齐国路远艰险,道路不畅,依靠陆地运输战ARCHIVES&CONSTRUCTION

6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档案与建设大运河印记2019.4ImprintsoftheGrantCanal栏目主持:徐立刚事所需军粮和辎重等物资不切实际。当时吴国擅水,其优势即水军和先进的造船、开河、航运等技术。那时长江与淮河之间并不互通,走海路又风疾浪大,风险甚大。因此,公元前468年,吴国利用长江三角洲至淮河间天然河湖港汊密布的自然条件,就地度量,局部开凿,连接几个湖泊,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自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再向西北到淮安入淮河,即为邗沟,从此贯通长江与淮河。此之为邗沟,盖因此运河以南端古邗城为起点。邗沟是淮扬运河的前身,中国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延伸河道,先后开凿了大沟与鸿沟,从而连通江、淮、河、济四大水系。第二阶段,隋朝至宋朝时期“漕河”之概念。隋朝出现漕河之名,宋朝延续隋之说法,漕河被广泛使用,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中,宋代使用运河之名的文献多达90余种,有“运河之大利”的说法。南宋江南运河河段首次出现“大运河”之概念。很长一段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经济重心,北方比南方经济进步。到魏晋南北朝时,四百多年的混乱,使得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北方经济受到重创和冲击,南方经济则发展迅速,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心。隋炀帝即位后,由长安迁都洛阳,经济主要依赖江淮,格外重视江淮地区,但其政治中心不能随经济重心的变化而南移,因此隋需加强对南方的管理,洛阳需与江淮富庶经济区域沟通,北方需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同时,长时间的割据,使得国家南北交流被阻断,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上升、经济的发展,这时迫切需要加强南北经济、贸易的联系。公元587年,隋兴兵伐陈,从今淮安至扬州,改造邗沟,称山阳渎,又整改取直,不再绕道射阳湖。公元605年,隋炀帝征集百万民工,开凿通济渠。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西起今洛阳,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板城渚口引黄河水入汴河,继商丘、宿县、泗县等入淮河,直接沟通黄河和淮河。公元608年,又征发黄河以北民工,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北通涿郡。公元610年,由今镇江经无锡、苏州、嘉兴到杭州,通钱塘江,开通了江南运河。至此,基本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相连组成,北通北京,南至杭州,全长2700余千米的漕河(隋唐大运河),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唐宋朝时,对其作过一些修整,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第三阶段:明清时期“运河”之概念出现。明清时期的运河多指京杭大运河,此时“运粮河”这一概念多在北方流域使用,明朝正史文献虽称之为运河,但《明68

ARCHIVES&CONSTRUCTION

史》记载多为漕河,此时其他地方志、专书等亦多用漕河之名。清朝设置“北运河”之管理机构,通常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及江南运河之称呼。明、清两朝皆建都北京,在元运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建重修。明朝疏浚淤废的通惠河闸坝,在山东河段进行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恢复通航。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水修柜,解决其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为避免受黄河泛滥影响,改经沛县、徐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邳县入黄河的今韩庄运河线。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在洪泽湖、高邮湖一带修建运河西堤,运河东堤修建平水闸,用来调节此段运河水位。清朝,在黄河东侧,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北连韩庄运河,南通今里运河。至此,运河线路与黄河河道完全分开。明清两代,国家高度重视运河之漕运,设置漕运总督及河道总督,掌管运河漕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迅速发展、繁荣。运河(京杭大运河)即南北方交通的重要脉络。第四阶段:建国以后“中国大运河”之概念。建国后分别于1953年、1957年修建船闸,对大运河进行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1959年后,结合南水北调系列工程,重点扩建徐州段至长江段的运河河段,采取扩大沿岸灌溉及排涝面积等措施。申报世界遗产时,发现京杭大运河不能包含整个大运河工程体系,于是提出了中国大运河的概念,但是此时的中国大运河只包括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条线路。2009年,从文化遗产保护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战略入手,浙东运河被加入到中国大运河概念中。由此,中国大运河概念得到科学系统、完整的定义。中国大运河是由申报世界遗产应运而生的一个新词汇、新概念,应从世界遗产的视野出发,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对中国大运河的科学、系统、完整的界定为依据,解释中国大运河的概念:“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唯一一个为确保粮食运输安全,以达到稳定政权、维持帝国统一的目的,[3]由国家投资开凿、国家管理的巨大运河工程体系。”中国大运河在英语中,表达为“Thegrandcanal”。(二)从空间上大运河概念根据空间维度,中国大运河指自春秋时期开凿邗沟以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的总称。中国大运河概念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隋唐大运河。此因隋朝修建,唐朝完善得名。古载:“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其以洛阳为中心点,北通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衡水、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大运河印记栏目主持:徐立刚ImprintsoftheGrantCanal2019.4档案与建设沧州至北京,南经郑州、开封、商丘、淮北、宿州、常州、二首·其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锡、苏州、湖州、嘉兴到杭州。隋唐大运河跨越北京、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近代时期,兴建铁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八个省、直路、公路,导致京杭大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衰落。建国辖市,地跨十多个纬度,纵贯华北平原与东南沿海,是后,国家对淤泥堆积河段进行疏浚,部分河道扩宽加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脉络,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深,裁弯取直,建设现代化码头、船闸,改善航道条件。民建设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隋唐大运河由永京杭大运河亦是漕运要道,其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济渠与通济渠两大水线组成,贯通南北。大业四年(公南北交通与集权统治、江南地区经济建设、南粮北元608年),隋炀帝征召百余万民工,开永济渠,引沁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其疏浚前面王朝开第三部分:浙东运河。此为浙江东部的运河,又被凿遗留下的人工河道和自然水道。今河南武涉至汲县称为杭甬运河,西起杭州,跨曹娥江,经绍兴,东至宁段运河,即沁水、卫河连接而成;汲县达馆陶段运河,即波。据《越绝书》:山阴故水道起于范蠡修建山阴大城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所成;馆陶及沧州段运河,东郭门,终于上虞东关练塘,长20千米。由此可知,春由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相通;沧州到涿郡段,利秋时期就已开凿当时的“山阴故水道”。西晋开挖西兴用漳水,经独流口与漳水相离,另辟新道,再与漯水相运河,形成西始钱塘江,东及东海的运河线路。隋朝宁接。唐朝则不懈地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数度开凿、疏波经余姚、曹娥与杭州相连,宁波事实上成为大运河的浚、整改和修缮。可以概括为:“四疏汴渠,五浚山阳南端终点。南宋浙东运河成为重要的航运主道。清朝渎,三治江南运河,二凿丹灞水道,三治褒斜道,疏浚嘉乾隆年间,朝廷制作的《大运河全图》第二部分即有从[4]陵江故水道,治理灵渠,黄河汾水道。”这里的次数只绍兴经杭州的河段,可证明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的是大型疏浚整顿的次数,实际上,运河通塞不定,疏浚南端起点。建国后,浙东运河经过多次疏浚整治,新建与整治是经常而频繁的。唐朝对隋唐大运河的开凿、附属设施。浙东运河河段自然河流较多,为维持不同整治、疏浚是穷尽其力的,因此运河沿岸的干流和支流水域水位差,修建很多堰坝、碶闸和桥梁,组成了重要得以通畅,漕运事业得以兴旺。通济渠又名汴水,将黄的运河遗产。众多瓷器、漆器、纺织品、茶叶等货物,通河与淮河相连,是重要的中原渠道。由于连接黄河,所过浙东运河运往日本、朝鲜及其他海外地区;其短途航以河水含沙量较大,容易造成淤泥堵塞。\"塞长茭,决运亦十分发达,河岸城镇多通过浙东运河进行贸易交沮淤\",是每年初春必须的工程,否则河道淤积,阻断漕流、文化沟通等。浙东运河最初目的,即便于灌溉两岸运,不良于航。隋唐大运河的概念代表着连接长江、淮农作物。浙东为古代重要的漕粮征发地,盐米及其他河、黄河、海河、钱塘江等水系的水利工程已经形成,加物资由此运往其他各地,因此浙东运河承担着漕运的强了中国南北经济的沟通与交流,代表着沿岸城市借任务。由于上述原因,浙东运河被认为是中国大运河助大运河繁荣发展。重要的一部分。第二部分:京杭大运河。此为连接北京与杭州的(三)从功能上大运河概念的演进运河河道。由杭州经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扬从功能视角出发,中国大运河是一个工程体系,解州、淮安、宿迁、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衡水、沧决了古代中国南北社会、自然资源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州、天津至北京。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以时间和空间维度展现农业文明时期人工开凿运河的江等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技术发展水平,是工业前水利工程的重大成就。等水系。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区域之经济、文化的“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发展与交流起到重要作用,特别对沿岸城镇的兴起与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促进了不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京杭大运河沿岸同地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区域,是中国最富庶工农业区之一。兖州、枣庄、滕州、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5]沛县、徐州、淮安等皆有大中型煤矿,苏州、扬州、淮安、的作用。”中国大运河千百年历史中,在修筑、疏浚、宿迁纺织业发达。京杭大运河建成于隋朝,此时运河整治的过程里,流经的各个城市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价全线贯通;繁荣于唐宋,发展运河河道;取直于元代,沟值。其一,从经济层面看,中国大运河为南北经济的交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疏畅于融,推动北方经济,江浙经济带动沿岸其他城镇经济方明清,对运河河道之淤泥黄沙进行疏浚疏通。前后共面,有着助力的作用;其二,从政治层面看,中国大运河经历了三次大型整修活动。唐代皮日休在《汴河怀古加强了统治阶级集权的政治,有利于都城对其他ARCHIVES&CONSTRUCTION

6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档案与建设大运河印记2019.4ImprintsoftheGrantCanal栏目主持:徐立刚地区的管理,改善了上令下达的沟通条件;其三,从运输层面看,中国大运河增加了南北运输通道,减少了运输成本,为南北商品贸易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渠道;其四,从农业层面看,中国大运河为农植物的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提升了农作物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沿岸居民的务农效率;其五,从文化风俗层面看,中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各地风俗影响,积淀了地区文化底蕴,促进了思想层面的互动与沟通。“运河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跨自然水系的通航、漕运,促进运河流域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形态、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领域的广角度、深层次交流融合,推动沿运河流域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一[6]种跨水系、跨领域的网带状区域文化集合体。”中国大运河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为后世留下来无数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三、中国大运河内涵之变化历程中国大运河代表着被传承的运河历史、地理环境、风土风俗、文学艺术、思想观念乃至价值信仰等。其有别于其他河道的内涵特征是人工开挖,其社会属性是贯通南北。但是,中国大运河概念内涵是随着社会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中国大运河的内涵演变经历了军事、漕运、文化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愈加深入。(一)中国大运河内涵之军事中国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交通线路,更是一条重要的军事战略河道;其不仅是南北交流、沟通、互动之通道,亦是区域矛盾、冲突的高峰地带。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为争霸中原,及时补给军事物资,凭借其先进的水军及开河、造船、航运之技术,利用长江与淮河间河湖繁多之便利,就地开凿,局部深挖,将其连接起来,运送军事所需物资,为其远征伐齐做准备。隋朝时,南部地区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作物产量亦比北方先进,隋炀帝为向南部地区显示其集权之力量开通济渠,为北上向高丽用兵开永济渠。隋朝结束了古代中国近千年的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为巩固其政治权力,积极有效地统治这片幅员辽阔之疆土,需要一条连接南北之通道。明朝朱元璋北伐,即沿运河进军,打至开封,继续北上,与运河运输军粮密不可分。明成祖靖难之役即沿运河一路南下。清朝后,外国从长江涌进,封长江和运河口岸,割断扬州与镇江之脉络,迫使清签订“城下之盟”。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占领天津,沿白河水路前往北京东大门通州,即中国大运河之北方端点,从这里直接进攻北京城。“如70

ARCHIVES&CONSTRUCTION

果镇江、大沽不保,无法保证大运河的安全,大运河通往北京的路线就中断了;如果海路遭到封锁,大运河尚可作为备用航道,但如果大运河衰败不通,则清朝南北重载运输通道就完全失效,这在甲午战争中不幸成为[7]现实。”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战争,或直接发生在中国大运河沿线,或间接与之关联。回看历史,中国大运河对封建统治者集权,巩固发展政权,保证军事所需的大量粮草等作出重要作用。由此,中国大运河与军事有不可忽视的联系,是一条比较安全的军事战略通道,具有很高的军事战略价值。(二)中国大运河内涵之漕运中国大运河为历朝历代漕运之要道。漕运为古时中国特有的一种水运模式,指“封建王朝通过水路将各地的粮食等物运至京城(或其它指定地点),以满足官[8]俸、军饷和皇室的消费。”秦汉时期,漕运已有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商船往返,船乘不绝”。中国“政治重心长期位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带,这一地区由于连年战乱,田园荒芜,无法就近满足朝廷和京都的需求。而南江流域因自然条件较好,加上春秋以来大批黄河流域居民因逃避战乱南迁,使这一带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国家政治[9]中心和经济中心相脱离的局面。”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漕运愈发重要,更是运河辉煌的时期,这时的大运河截弯取直,大大缩短了其里程。明代漕运进入一个新阶段,“自成祖迁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长运而定制”。明成祖开通运河段会通河后,依托京杭大运河,将之前的海运改为漕运,在其沿线设置粮仓,各地将漕粮送至就近粮仓,由军官、士兵分段运送,每年四次。明朝亦极重视中国大运河漕运的组织与管理,遂成定制,此时漕运支撑着明王朝财政收入之半壁江山。清朝中国大运河漕运成为南北通航之干线,京城王室、、官兵之粮食供给,全都依靠漕运,漕运量猛增,运河沿岸城镇逐渐成为漕运要津。因此清对漕运之制度制定得更为细致。清朝末年,由于中国大运河河道淤积,漕运长期积累的弊端使其陷入危机,漕运贪腐严重,军事废弛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之问题,导致漕运制度的衰落至被废除。康有为有言:“漕运之制,为中国大制。”尤其是封建社会后期,因为社会经济之变化,漕运发挥着多种社会功用,刺激着商业经济的发展。漕运的兴衰决定着一些城镇的兴衰。德州因粮而建,因运粮而兴,漕运刺激着德州之经济繁荣,亦因漕运的衰败而衰落。可以说,几千年的漕运就是大一统中国政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大运河印记栏目主持:徐立刚ImprintsoftheGrantCanal2019.4档案与建设治之基石。东汉李尤《舟楫铭》曾云:“舟楫之利,譬若能体现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过程,在此,中国舆马,载重历远,以济天下。”漕运在历代王朝的发展中大运河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地域概念,而是中国大运河均有突出之作用。“漕运制度伴随着大运河发展而日趋及其政治、经济、观念、思想等相互作用的统一体。[10]完善,并成为历代封建帝国的根本。”运河作为南粮其次,中国大运河是文化联系的纽带。中国大运北运的脉络,是维护集权、国家统一的战略线。漕河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区域性,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运与古代封建社会同步,又与社会经济变迁相呼应。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和直辖市,串联了燕由于中国大运河的开凿,交通便利,漕运促进运河沿线赵、齐鲁、中原、江南等文化带,将南北相接,形成经济、城镇的经济交往,成为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从而形文化交流、传播的纽带。运河沿岸的城镇都受到运河成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文化。漕运作为中国大运河的概文化的滋补,带着运河人独有的气质及文化内涵,回报念内涵,具有活态多样性,不仅显现了古时中国水利的着运河之哺育,又一代代传承着运河文化。中国大运科技水平,更体现了民间智慧和人民的生活艺术性,是河与其它自然河流一起,构建了文化联系的格局。独具一格的精神、物质财富。最后,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大(三)中国大运河内涵之文化运河的开凿、通航所形成的环境和条件,成为一个体中国大运河之文化,是其在开凿和通航过程中,长系,使漕运组织、商人、河工、沿岸居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期积淀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是其存和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观念。生流经城镇居民所创造、遵循、延续之文化,是以时间、空活方式不会因为中国大运河的衰落而消逝,亦不会在间、功能辐射层面为演变特征之文化系统,是跨区域、时代潮流中一成不变。中国大运河具有最真实、生动、综合性之文化体系。中国大运河文化是一个宽泛的范活力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情态,并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劳畴,标准不同,其文化类型亦不同。其有着明显的运河作、娱乐、礼仪、交往等方面得到传承。特征:开放性、沟通性、区域性、互动性等。中国大运河*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江将黄河和长江连接起来,架设一条沟通南北的通道,利苏段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用其交往融合,体现了其包容性、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SJCX18_0695),江苏省社科基金专项“古代沿江苏大点。对中国大运河文化之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其运河传播的工匠文化研究”(2017YBZXM033)研究成一,以大化小,将其拆分分析。强调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果之一。多学科组合,即拼盘文化,如其涉及的各门类文化:建参考文献筑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商贸文化、观念信仰、民[1]徐欧露.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金名片[J].瞭望周刊,2017:俗风情等。其二,化零为整,将其整合分析。中国大运.河历史文化是一个整体,其文化并不是现象或想象,而(36)[2]李里峰.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福建论坛是以人为本,即人之行为及全部影响人之行为的因(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92-100.素。由此,中国大运河文化是其流经区域人所创造的[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文化及人与文化互动之过程,经过长时间的遵循并得本.2013年.到延续的总和。对中国大运河文化意义之追寻,可以[4]中国古代那些学者之水利类.http://www.sohu.com/a/从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民族精神等层面的传承入手,145909183_9908.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5]姜师立.运河学的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及路径[J].中国首先,中国大运河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大运河是名城,2018(07).[6]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J].东南文化,一种文化符号,承载了物质、社会、精神等层面的内(03).容。这里的载体主要指中国大运河河道及其建筑物、2002[7]王健.近代大运河的军事国防价值——大运河衰败对两次水利工程等,也就是中国大运河在人们观念中的固有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影响[J].中原文化研究,2015,3(04):85-90.象、具体的“事物”形象。中国大运河是文化的载体,意[8]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为其对文化的催生、传播、聚合等作用的发挥。中国大版社,1990.运河的开放性、流动性、包容性、互动性,加强了区域间[9]何为刚.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J].济宁师专学文化的融合性,使各类文化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在相报,1997(03):95-99.互交流、互动中各自拆分又合并,发生内容与形式的变[10]莫修权.漕运文化与中国城市发展[J].华中建筑,2003化,又在共性的基础上形成新文化。中国大运河载体功(01):76-78.ARCHIVES&CONSTRUCTION

7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pqdy.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