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研究 跨国流动、商贸往来与灵活公民身份 边境地区缅甸华人生存策略与认同建构之研究 段颖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1988年后,中缅之间的边境贸易日趋繁荣。通过对中缅边境地区缅甸华人商业往来与族群互动的人类学考察,本文聚 焦于缅甸华人:一是如何运用自身的族群网络经营跨境贸易;二是如何利用缅甸华人的身份从中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 策中获益;三是如何通过“侨居”中国,摆脱缅甸军政府与民族国家之控制;四是并在往来之间,建构适宜的生存策略与身份认 同。本文试图强调,对于缅甸华人跨境贸易的研究不仅构成了一枚观察物品、资本、人员之跨国流动的棱镜;而且也提供了一条 在更为广泛的跨国语境中理解另类华人特性、灵活公民身份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中缅关系的极佳路径。 关键词:边境贸易;跨国流动;灵活公民;缅甸华人;族群认同;生存策略 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8)01—0007—06 Transnational Mobility,Cross Border Business,and Flexible Citizenship:A Study 0f Identification and Livelihood 0f Burmese Chinese in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 D N Ying Abstract:The cross-border business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has been flourishing since the Burmese government launched its economic reform in 1988.Based on the study of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ethnic interaction of Burmese Chinese in China—Myanmar border area,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Burmese Chinese 1)conduct cross-border trades through their ethnic networks;2)use their Burmese identity to gain proift from the the Chinese local government's policy of investment incentives;and 3)escape the control of the Burmese military regime by sojourning in Chin ̄41 consturct suitable strategy of livelihood and ethnic identity.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of cross-border activities of Burmese Chinese is not only a lens to see the transnational mobility of goods,capitals and people,but also it is a way to undem ̄nd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Chineseness,flexible citizenship and China—Myanmar relations in a large transnational context Key words:Cross Bodrer Business;Transnational Mobility;Flexible Citizenship;Burmese Chinese;Ethnic Identiifcation;Strategies 著 of Livelihood 中缅两地山水相连,地理邻近,两地之间的往来 解,积累了与多元族群交往的经验。 与交流,既历史悠久,又自然而然,甚至远早于现代 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之后,人群被分别限定在了 民族国家形成之前。在来来往往的流动与跨境而居 以主权、领土为基础的国家范围之内,国界的观念随 的生活中.两地之间的人民形成了对边境地区(bor. 之形成.边防驻兵、控制人El流动等一系列国家权力 der zone)多重、丰富的认知,对他们而言,流动与寓 的渗透。改变着两国民间交往的形式,人也不再像从 居.本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整体社会体系中 前那样,可以自由的游走、流动。但值得注意的是,长 以某一地方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与网络的扩展与延 久以来形成的历史心性与社会网络,并未被刚性的 伸。在流动中,他们形成了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独特理 国家制度隔断,加之国家建设中的简单化计划,造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胞波情谊”与中缅关系——人类学视野下的区域、国家与社会》(批准号:12CSH067)、2017年度 国家民委民族研究委托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与中缅边境民族关系研究》(批准号:2017-GMF-013)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7—12—20 作者简介:段颖(1978一),男,云南昆明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东南亚社会与文化、海外华人、全 球化、族群与边境研究。 7 强 孑点 亥 第29卷第1期2018年1月 各地资源受边界与行政管理阻隔,无法以市场和供 求导向进行分配与交换,致使民间往来还以国家视 野中的各种非常规、非正式的方式进行,跨境与跨 界,在微妙的互动中,相互转换。 1988年,两国重开边境贸易。商贸往来正式恢 复,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施行的招商引资政策.也为两 地人、物以及资本流动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 全球化在将国家与区域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 时,也使得各地之间的差异更加显现出来.这也为两 地人民重新审视跨国/跨境关系,选择更有利于自身 发展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契机。因此,本文即希望通 过中缅边境地区商贸往来、族群互动的人类学调查。 将两国之间的人与物的流动置于区域政治、经济格 局、民族国家建设以及双方来往之历史过程中加以 分析,进而探讨缅甸华人在跨境流动、寓居中体现出 的生存策略与身份认同,并进一步再思日常实践中 的中缅关系。 一意就不好做,尤其是在排华时期,大家都把中国进口 的瓷器藏起来。要是被政府发现。肯定会被砸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国边检、海关检查逐 渐严格,边防检查站增派了武警,私自来往两地更加 、边境商贸与跨国流动 1988年后,为扭转国内经济衰败的局面。缅甸 军政府开始致力于经济改革。1988年,中缅两国签 订边贸协议,在之后的近十年中,中缅经贸合作得到 长足发展。2005年,中缅双边贸易额达12.09亿美 元,其中,中国对缅出口9.35亿美元,自缅甸进口 2.74亿美元l1l。经过多年的协商、合作,中缅双方政 府在贸易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并期望进一步加强 贸易政策对话,改善合作环境,增强政治互信,建立 长效合作机制,扩大边境贸易规模,促进双方产业发 展。应当说,中缅两国联合构建的经贸发展的基本 框架,为缅甸华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大好契机。 事实上,中缅边境贸易一直就没有中断,即使在 中缅关系紧张以及社会主义政治运动在两国此起彼 伏的时期,边境贸易以各种隐性、零星的方式进行. 只不过规模受限而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 著 缅甸华人将缅甸的土产、食品带到中国销售。同时将 中国生产的生活用品、土产运到缅甸。当时中缅两 威 国均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私卖商品均属违法.而 舷 且两国关系一度处于紧张状况,边贸生意风险很大. 宜 为了躲避盘查,有时需要连夜从小路奔波。穿过很多 村寨,由姐告到木姐,又到棒塞。严维宏先生①,58 岁,缅甸九谷华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事边贸至 今。据严先生回忆,虽然经常“非法”来往两地,但路 上很少遇到麻烦,偶尔会趾到老兵,但给他们一些烟 酒即可放行。严先生认为,那时大家人穷心善。到知 青来了以后,治安才逐渐变乱。回想那段岁月.严先 生说: “那段时间我在畹町倒过货.从那里的商号手中 购买大蒜、辣子、苏打,又把这些货品转手到缅甸 同时又从缅甸背货来中国卖,如花生、猪油、香油、鸭 蛋等等.当时吃这些东西还要偷偷吃.被人发现就要 被‘斗资批修’。有时.我们也用这些货物和中国的 公司换货,如日用品、碗、毛巾等。当时我们和边防 关系很好,有时还和他们开玩笑,说没有我们.你们 那能吃上这些东西。不过,中缅关系紧张的时候,生 8 艰难,但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逐渐松动,商品货物 可以从正式渠道出入境。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 边境仍未完全开放。但边境贸易已经逐步恢复。在那 时,物资匮乏使得当地政府和人民急需通过边贸来 解决生计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另一位报道人李先生 回忆道: “中国"3地的政府很希望做边贸,这样对双方都 -有好处。我们在镇康出入境时,那里的工作人员非常 积极.帮我们填写各种单据。一直到下班时间还在工 作。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中缅边境贸易种类繁多,比较常见的为土产、布 匹、玉石、木材等。以布匹生意为例,不少华商从中国 批发布料,销售到缅甸,货源来自贵州、四川、西安、 湖北、湖南各地。与中国内地厂家的联系大多为朋友 介绍。布料批发平均利润不高,一般每米布只赚一、 两分钱,所以主要靠大宗生意。缅甸华商一般会在瑞 丽、曼德勒(或缅甸其他地方)设有办事处,通过电 话、传真以及手机通讯,随时保持供求双方的联系。 目前,缅甸客户从下单到收货,只要边检不出意外, 般不超过半个月 缅甸市场对布匹需求量很大,国 内有很多布料加工商(如印花、制衣等),加工以后或 就地销售,或出口泰国、13本等地。 在田野调查中.我接触过不少从事边境贸易的 缅甸华商,有的如今仍在两地奔波,经营小额进出口 贸易,有的已然发展为多元化的跨国企业。他们的经 历同时也映射出区域、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微妙关系。 由于中缅特殊的地理关系.对他们个人而言.跨越疆 界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与行为惯习,并不具有任何国 家/政治意涵。亦如张雯勤所言,“他们的活动空间并 不取决于疆界,而是在于他们的跨国联结” 。而正 是这种灵活、能动的策略与惯习,将国家、社会、个体 引入了广阔的行动领域。从而最大限度的淡化了国 家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控制与渗透,进而消解了计划 经济对地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越了两国 交恶时的封锁与藩篱。使在国家社会中处于弱势的 行动者在跨境活动中获益。 两国边境开放,中缅经贸逐渐在各个领域展开。 其中,土产进出口是边境贸易的重头戏。我在瑞丽结 识的于功先生(缅甸华人,40岁)即在从事中缅土产 进出口贸易,主要为绿豆、腰果、芝麻等。于先生每天 早晨都要去瑞丽城内的货场,查看市场行情,我随他 去过几次。与我想象不同的是,货场内并没有出现人 来人往的热闹景象。大家都闲坐在那儿聊天、打麻 将,时而接接电话,询问一下货物的行情,并决定是 否进货、出货,并随时打听“钱水(汇率)”的涨跌,很 明显,货场成了从事边贸的老板每天必到的信息交 流场所。 1988年以后.缅甸虽逐步打开国门.但仍不够 开放。缅甸自身为农业国家,所以不鼓励进口农副产 品。现今中国一般向缅甸出口豌豆、蚕豆、大蒜等.而 一海外华人研究 从缅甸进口玉米、大米、食用油等。但缅甸政府对这 些农产品都有一定的统购指针,其它产品如芝麻、洋 葱、中草药等则根据市场需要进出口。近年来。免税 商品的范围逐渐增多,但玉米、大米仍不在此列。由 于缅甸币值浮动较大,所以大家多倾向在中国境内 交易,以人民币结算。于先生的生意为兄弟合作,弟 弟在缅甸,负责向缅甸农民或中介商收购土产,他则 负责在边境观察两地市场行情,及时通知弟弟进出 货。于先生家里置有电脑,可经常上网查询农贸产 品的供求信息、股市行情,并利用网上银行转帐、交 在跨国的日常往来中,“边境”与“边界”各不相 同。边境更多属于人文地理范畴,人群的流动更多基 于区域中的社会关系与网络,以及各地之间商贸往 来的自然选择:而边界则意味着存在于边境地区的 国家力量,以主权、领土为皈依,通过对人口与边界 的管理,发挥国家的治理效用。但在日常生活中。 “境”与“界”却是交织在一起的,依凭久居边境地区 的经验,边民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适宜地转换境 界。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创造出利益自身发展的空间。 而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边贸也不仅发生在边境, 易,方便快捷。通过于先生,我又认识了从事边贸十 而与更大范畴的政治经济进程联系起来。 多年的沙先生。云南文山人,他与缅甸华人合作经营 边贸已有十六年,合作方式与于先生家大抵相似。 二、侨居中国与灵活公民身份 囤积货物,低进高出,是大宗土产贸易的基本原 1988年,军政府以缅甸缺乏完整宪法为由。拒 则。货物储量大、流通迅速,则是边境贸易的优势所 绝还政于民,最终引发88·8·8民主运动。全缅上下 在。土产生意利润不高,主要以销量取胜。一般而 均受波及。加之从前发生国有化运动、钞票作废以及 言。利润在2%以上即可盈利。当然也有非常规渠 排华风波,使得在缅华人行事更加谨慎。与此同时, 道,如走私、偷税等,一般利润可达10%,但所担风 中国改革开放已近十年.各地政府开始全面贯彻以 险也很大。其实,据沙先生言,货物被没收的机率不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尤其在边境地区,制定外资 大,他做了十六年边贸,只被没收过一次,损失十多 优惠政策,释放利好消息,招商引资,这为缅甸华商 万。对此,沙先生并不以为然,仅将之当作投资失败 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为避免日益增加的贸 而已。至于进出口关税,2007年,缅方一般在10%左 易风险及应对缅甸国内不稳定的时局。同时也为开 右,并且根据进出口额上下浮动,中国则分为大型贸 辟新的市场。缅甸华人开始选择多元、灵活、跨国的 易(17%)、边贸(8.5%),边民互市(1%)三种。一般情 投资方式。如今,云南边境地州大力发展边贸,鼓励 况下,货品进出口都按照边民互市办理,税收相对较 海外华人(多为缅甸及东南亚华人)回国投资。为此, 低。在瑞丽,有专门代办关税业务的商号②。但通过 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吸引外资的政策,同时简化外 边民互市到达德宏境内的货物不能直接运出州外交 商在中国边境地区出入的手续,如。缅甸人用身份证 易。因此,商家很多时候都会在当地缴纳地税后,设 在边境口岸登记后即可在德宏州境内暂住半年、持 法将进口货物转成本地货物,再运至外省。 边民通行证可在德宏州境内自由活动、持缅甸身份 除土产外,橡胶、玉石、木材在边贸中也占有重 证可在中国银行开户,除不能贷款以外,可办理各项 要份额.但缅甸对这些货物的管制相当严格。违者不 银行业务、外商可在中国边境地州买房置地等。由 仅没收货物,甚至还要负刑事责任。玉石的出口税 此,很多缅甸华人将投资转向逐渐成熟、相对稳定的 非常高.2006年政府开公盘时税费即在30%左右。 中国市场,在边境城市设立办事处,或者直接以外资 而且合法经营的批文都掌握在军政府高层手中,要 形式在中国建立公司,投资酒店、旅游业,与地方政 靠关系才能拿到。但因为木材、玉石生意利润巨大, 府合资兴建电站。或在中国境内购买四荒地④,经改 所以仍有人铤而走险,走私现象较为普遍。沙先生 造之后种植果树及经济林木等。 说最近土产生意不好做.一来人行的人越来越多.竞 现今.不少缅甸华人选择跨境而居,视商贸需要 争比较激烈;二来,越南、老挝等其它国家逐步扩大 往来于中、缅两地。最近几年在瑞丽发展起来的华侨 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市场压力较大;最后,两国贸 社区即是一例。社区始建于九十年代,如今已有近七 易政策经常变动,自然含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事 十户缅甸华人入住。他们大多都在从事边境贸易。社 实上。跨境贸易虽使缅甸华人摆脱了地方社会的束 区房屋多为别墅,大多是屋主买地自建,有的耗资上 缚与控制,但与此同时,跨境贸易又将其与国家、区 百万人民币,当地民众称这个华人社区为“富人区”。 域乃至全球化之下的世界经济等更大范畴的社会空 地方政府对华人社区特别关照,委托侨办协助社区 间联系在一起,因而融人了许多全球性、地方性的政 华商处理日常生活等事宜。与历史上的缅甸归侨不 治、文化因素,且日趋复杂l3J。此即需要经营跨境贸 同。这些缅甸华人持缅甸护照,或以边民身份居住于 易的华人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福兮祸 此,因而,他们不是“归国”,而是“侨居”中国,身份与 兮,一时无法分明。沙先生说: 认同亦全然不同。无疑,跨境而居充分体现了“灵活 “中国加入wTo之后.生意反而更难做.以前 公民身份” 。在跨境/跨国往来中,灵活的身份与情 某些货品多从陆路口岸进入。所以比较容易了解供 景性的选择使缅甸华人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与自由 求信息,现在,随着关税下调,其它海岸港口也有货 度——既逃离了缅甸军政国家的威权控制,又以外 物进出,我们却无法及时了解那里的信息。比如,去 商的身份享受中国的优惠政策与待遇,资本运作、流 年,国内芝麻减产,按理来说价格应该会上涨,但事 动也比在缅甸国内灵活、便捷④。 实并没有这样.后来才知道,天津、上海等地从北非 诚然,多元的投资策略自是以利益为取向,是一 进口了大量芝麻。反而使当年芝麻价格总体偏低。” 种趋利避害的选择.但这同时也是结合缅甸时局、中 9 著 威 霰 斫 绽 第29卷第1期2018年1月 国社会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等内外因素。综合衡 量的结果。缅甸局势不稳定,族群性民族主义依然 存在。很多华人对排华事件心有余悸,故借机转移资 产⑨。而中国又是他们的祖籍国。文化上具有一定亲 和性,加之政策开放。因此,跨境生活使他们可进退 自如。进,可放眼中国市场,投资发展;退,则至少可 以保住自身财产,不至重蹈收归国有之覆辙。而在 跨国/跨境交往、活动中。缅甸华人十分清楚他们的 “根”之所在。尽管缅甸公民身份使他们在国内处于 边缘化的地位,受到不公正待遇,但走出缅甸,这样 的身份反而使他们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换 言之,在跨国语境中,华人的缅甸公民身份对其保 持、发展边境贸易中的优势至关紧要。这也从侧面强 化了他们非同一般的国家认同——一种藉以摆脱缅 甸军政控制与社会动荡的国家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越来越多的缅甸华人“返 回”中国投资,甚至跨境而居,但倘若将其理解为此 乃其“中国认同”、“故乡情结”使然。则会有失偏颇, 如今海外华人的商业运作.大多以经济利益为趋向. 以投资回报为基础,没有整体上的有意安排,也没有 个统一的中,t ̄,t51。因此。必须将华人对故乡、亲友 的捐助与有目的的商贸投资区别开来.随着时间的 推移,早期那种在政策、人缘、关系都不熟悉的情况 下投资家乡的模式也已逐渐减少。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华人投资多以利润、发展、商业契机为出发,并期 一望尽量不要卷入亲属关系。“家乡搞建设.要我捐钱 没问题,投资就最好不要,关系太复杂,反而影响生 意。”从事边贸的张先生如是说。的确,现在瑞丽投资 看 反 较大的几家华商祖籍多源自福建、广东,而非本地。 毋庸置疑,华人在中缅经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在经济活动背后,华人的跨国网络与资本运 作也体现出华人自身的族群特性与文化逻辑,简单 而言,缅甸华人之间保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家 庭为中心,由此扩展至亲戚、朋友。这些关系并非一 朝一夕形成,并根据形势随时发生调整。“边贸多是 华人与华人打交道。华人做生意讲究诚信。不像缅甸 可与担保作用。因此,虽然存在商业竞争,但因信用 出现问题的却在少数。 沙先生:“做边贸生意,关键在于合作伙伴之间 的诚信.我和我瓦城的伙伴合作已有六年。大家约好 五五分成.彼此互相信任。定期将账目寄给对方,很 少见面。一年、两年再结一次总账。” 而随着两国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 中国产品进入缅甸市场,但问题在于,在缅甸市场出 售的中国产品.大多是以价廉取胜。产品质量存在很 多问题。在缅甸,一辆日产摩托车价格差不多可以买 两辆中国产的摩托车。但报道人反映,两辆中国制造 的摩托车使用寿命还不及一辆日产摩托车。因此,但 凡有条件的华人家庭,均会选择购买日本、韩国甚至 泰国制造的产品.在他们心里,“中国制造”差不多就 是便宜货的代名词,其中不乏讽刺之意。初级农产品 出口与轻工业产品进口构成了缅中贸易的基本格 局,换言之.缅甸成了中国“粗放型”工业产品的倾销 地。“中国制造”的污名随之产生,甚至被视为新霸权 与经济殖民昀。 另一方面,在与一些中国商人的交往中,也存在 着价值冲突与诚信问题。比如,曼德勒邓梦龙先生自 1975年起经营海产,从仰光采购,然后运到边境销 售,有时也将货发往昆明、广州、连云港等其它城市。 长程贸易有时也会有先出货。后付款的情况,买卖双 方讲求信任,不一定签合同。邓先生曾被一位中国商 人骗走一货柜海产,虽然后来几经周折,追回了部分 钱款,但却使邓先生失去了与中国商人合资的信心, “如果在缅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邓先生言道。 可见,这些接触反过来强化了缅甸华人对关系、商业 伦理、族群特性的认知与实践。 三、跨国联结与作为他者的华人 当然,跨国网络的运作并非仅限于商业往来与 合作,跨越地区的结构与活动也在形塑着人们的行 为与意识@。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明,尽管网络并非社 会或文化实体,但其行为模式却又与地方的文化表 述紧密相连。这对于从陆路翻山越岭来到缅甸谋生、 定居的云南籍华人而言,表现则更为突出。由于中缅 两国特殊的人文地理关系。两地交往频繁,涉及商 贸、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不少华侨、华人长年奔波 两地,跨境而居 。因此,跨国往来是他们最为熟悉 的生活方式与历史记忆.如今.随着中缅边贸的日益 发展,两国边境交通的逐渐完善,云南籍华人与其中 国家乡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家对地 方社会的监控有所弱化、松动,乡土社会生活由此进 入了一个恢复和重建的过程。在云南侨乡和顺。地方 文化复兴主要表现为乡间各族重新联络海外华侨、 华人,借助其力量重建寺庙、宗祠,重修族谱及恢复 族问每年的春秋大祭。据各宗祠修缮捐资芳名录记 载,缅甸华人均排在捐款人数、资金首列,大多修缮 事宜也都由缅甸华人发起。这一方面与中缅两地相 近有关,宗祠修缮后,每年都有来自缅甸各地的和顺 华人回乡祭祖: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华人也在 人,做事情不守信用。比如.原来说好的价格.遇上 价格上涨,缅甸人就想提价,违约不出货 这样一来. 很难和他们做长久生意。”于先生说。的确,华人商贸 绽 网络使很多生意能在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仍能正 常运作一段时期。而资金、货物周转时期增长,既加 强了华人商业网络承受外界压力的韧性.又提高了 应对动荡时局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能力 相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各种 “短、平、快”效应与工具、趋利抉择,缅甸华人社会更 加注重以诚信为基础的价值观,以及由此带来的长 远关系与利益,并强调互惠与回报社会。在缅甸,由 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人治的因素.大多华人 的商业均是通过以关系和信用为基础的商业网络运 作。一般在亲戚朋友的介绍下,彼此之间经过几次 商谈,觉得可以合作,生意就开始运作,大家都遵循 口头承诺,不一定签订书面协议,并在不断合作中建 立熟人关系,而原有的社会网络与复杂联结(如血 缘、地缘、业缘等),也对新关系的建立起到一定的认 1O 海外华人研究 寻求一种基于海外华人身份的认可,以弥补在缅甸 因身份问题造成的情感缺失。而对于和顺侨乡的居 民而言,海外华人跨国力量的介入,为其规避国家力 量的干涉、冲击,提供了极好的屏障,成为地方宗族 复兴的一大动力[8/ 和顺因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与至今保存完好的清 末民初民居建筑群而成为地方政府民俗与文化遗产 旅游的开发重点。2003年,昆明BL房地产公司与腾 冲县政府签订协议,入主和顺,进行旅游开发。2005 年,和顺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 首,一时名声大噪。但是,在地方政府力图以此为契 同;其二,在各种跨国交往中,缅甸华人明显感受到 故国已成他乡,无论是生活方式、发展观念以及周围 的社会环境,都使他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虽作 为外力介入和顺的地方事务,但仅此而已,和顺的发 展事实上与他们当下的生活已无太大关系。 此外。进入新世纪后,中缅两国之间的经贸、文 教往来更加频繁。为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与 互动。中国国侨办、地方政府经常举办一些联谊、交 流活动,比如侨校教师培训、“中华寻根之旅”夏令营 等。诚然,这些活动加强了中缅两地华人之间的联系 与往来,但交流互动同时也让参与其中的缅甸华人 机,大力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同时,由于开发规划、利 感受到自身与中国人的不同。一种对于中国的另类 益分配、环境保护等问题。BL公司与当地居民屡屡 感受油然而生。在缅甸社会。他们可能会有被国家共 发生冲突,地方政府、开发公司、当地居民逐渐形成 同体疏离与边缘化之感,但是,回到中国,寻根并没 “权益三角”,彼此竞争、妥协,开发一度进入僵持阶 有激发出他们的原乡情结,反而寻出了异国情调,当 段。 代中国的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让他们感到处处陌 一批极力反对外力主导和顺旅游开发的乡民。 生,无法融人,他们是华人,但却不是中国人。 在向当地政府反映未果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将BL 一位曾带学生去中国参加“寻根”夏令营的林老 公司在和顺进行旅游开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负面 师和我说,当她们很自然地将香楝树粉⑦涂在脸上 影响通报给缅甸曼德勒的云南同乡会及和顺联谊 出行时,引来很多好奇的眼光,陪伴她们的中国同事 会。曼德勒的和顺籍华人经讨论后联名上书给中国 还好心问她是不是皮肤过敏,要不要去医院。“我这 驻曼德勒总领事馆,总领事馆出于维护华侨、华人权 才反应过来,我们是在中国,不是在自己家,”林老师 益的考虑,又将此事转呈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 说。这与美国华裔青年的寻根现象相似【砌。在跨国流 侨办又把此事转给云南省政府。省政府又责成保山 动中。这些缅甸华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他者的民族 市政府调查此事。后来通过多方调解.并由BL公司 (other ethnos),同时也暗含一种地域与文化上的断 出面,邀请曼德勒和顺联谊会代表以及地方专家联 裂。与其他移民后裔的经验相似n],他们在“寻根”寻 合对和顺的旅游开发进行考察,听取意见、建议,并 到了自我——他们既非中国人,亦非缅甸人,而是缅 对现有规划作出一定调整。冲突才得以平息【9]。 甸华人。 作为如今生活于缅甸的和顺籍华人,先辈的移 我们华人在缅甸生存已经有些年月,回到中国 民、商贸经验使他们明了,和顺地少人多,唯有发展 家乡已不可能。所以。大家都抱有落地生根的心态, 副业,方能打开局面,摆脱以农为生的困窘。所以, 在缅甸谋求生存、发展。而且。在当地生活,就不要只 和顺籍华人大多支持旅游开发.仅是在如何开发的 想索取.而且还要想办法回报本地社会。当然,民族 问题上存有争议,这也是他们上书领事馆的直接原 的观念不能缺少,否则用不着几代人,就完全会被缅 因。事情发生后,尽管所涉问题复杂(包括两国关系、 化,华人也就不再是华人。我们要做缅甸的公民,中 中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等华人无法预见的因 国的民族⑨。李子祺先生说。 素),但地方政府、开发公司形式上的积极响应使和 对缅甸的归属与认同完全出于自然而然的情感 顺籍华人大抵上非常满意。随后,他们积极参与矛 表达。这与华人自小在缅甸生活的社会化过程息息 盾调解,并借回乡祭祖、经商往来之机时常过问此 相关。我曾参加过敏宫附近一所养老院的建成仪式, 事。而地方政府、开发公司对他们的到访也给予足够 开幕当天有许多华人、缅族参加。还邀请僧侣念经祈 的重视与礼遇。当曾经参与此事的华人与我提起此 福。养老院的捐助者为曼德勒的一家广东人,父亲从 事时,成就与ca信溢于言表,毕竟,通过他们的斡旋, 前以制作皮鞋、皮革制品为生,育有四男二女,现都 事态有所缓和,并多少向他们的期望迈进了一步。 已移民美国,在生活安定后,他们联合投资2800万 而这一利用跨国力量影响、介入地方社会发展 缅币修建养老院。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 的事件却造成了双重的社会后果。对于和顺乡民而 他们从小在缅甸长大,对缅甸感情深厚,发达之后希 言,利用跨国关系争取自身权益,客观上取得某种成 望做一些回馈缅甸社会的善事。有趣的是。地方的社 效,当然,这同时也激化了政府、开发商、居民三方的 会化经历,使他们已将缅甸当作自己的祖国与故乡, 矛盾,进而使三者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微妙。而对 尽管他们是华人,但中国对他们而言已太过遥远,甚 于参与此事的缅甸云南籍华人而言.影响同样是多 至仅存于想象之中。 面的。其一,事情在其影响下获得暂时解决,在加强 他们与家乡联系的同时,又增强了他们作为海外华 结语 人的尊严与自信。这恰恰是在缅甸军政体制下的国 由于地缘的关系,缅甸华人的跨国、跨境活动一 家社会中被忽略的。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参与此 直就没有停止过,只是因社会环境、政治局势的变 事实际上强化了和顺籍华人对其缅甸公民归属认知 化,华人在不同时期采取了相应地能动策略,而社会 与理解,尽管这未必会是缅甸国家建设所期许的认 行为者也根据时间的推移建构着关于跨境的不同叙 著 .洛 成 噼 夜 第29卷第1期2018年1月 事[ 。张雯勤通过对从事泰、缅跨境贸易的云南华人 的个案分析,正确指出,“边境不是被动的地理边缘, 而是一个交织各种力量,持续充满张力、竞争与妥协 的活动场所”ll3】,从而体现出跨境活动的复杂性以及 行为者的主观能动性。 本文即以缅甸华人在中缅之间的跨境贸易与跨 国活动为例,试图强调跨境活动的情景式特征及其 在特定背景下与国家、疆界、跨国联结、全球化的关 联。对于缅甸华人而言,在当下的国家政治、区域格 局与中缅关系下,无论是人力、资本、信息在跨国联 结中的灵活流动,还是侨居中国的策略发展,又或是 对侨乡地方建设的积极参与,缅甸公民/海外华人的 身份已然成为必要之前提,灵活公民身份的确定,有 助于他们获得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减少不确定因 素(尽管他们已习惯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这 反过来强化了他们对缅甸公民身份的认同,其中既 包括理性选择,也包括情感归属,并在具体的跨国实 践中体现出来。 最后,日益频繁的跨境往来与跨国互动,也使缅 甸华人在日常生活中从不同维度感受着中缅两国在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间差异,从而建构并强化属 于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华人特性,并以此重新认 识中缅两国之间的关系。显然,基于其缅甸的生活 经验与社会化过程,乃缅甸华人认同与归属的根源, 所以,中缅之间差异,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为他们证成 在缅生存合理性的另类路径,并借此重新思考自身 在跨国流动中的定位,并确立公民归属与族群认同。 注释: ①按照人类学研究惯例,本文所涉及的人名,均为化名。 ②如,芝麻6元一千克。进口需要缴税2角,商号代办费 5分,倒转费5分,所以进口芝麻一千克价格为6.3元。 ⑧即荒山、荒地、荒坡、荒滩。 ④少部分缅甸华人走得更远,将公司拓展到港澳欧美, 建立越洋的跨国关系.甚至通过投资获得当地的居留权 ⑧一些华人在中国边境地州盖了房子,但没有居住.而 丢 是请人看守,其目的就是为了转移资产,以备不时之需。 J压 ⑥历史上的跨境而居/跨国往来与当下的跨境而居/跨 戌 国往来含义不同 明清时期的跨境而居.境只是一个地理概 念,衡量方式是以离中华帝国文明的中心远近为准,比如,去 绽 缅甸谋生为走夷方,“夷”代表着以中央之国对应的边远之 地。而现在讨论跨境、跨国.其叙述背景则是以民族一国家为 基础的世界体系,边界自然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文化意涵。 应当说,缅甸云南籍华人的跨境活动一直都在持续.只是频 繁与否而已,当然,随着环境的改变,他们对跨境、跨国的理 解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⑦香楝树(Thanakha),树枝呈淡黄色,树枝沾水在一种 Thailand and BUHTIa.1960s一1980s.”Ioumal of Asian Studies, Vo1.68,No.2,2009.PP.568. f31 Guamizo.Luis Eduardo and Michael Peter Smith.“The Locations of Transnationalism.”In Michae】Peter Smith and Luis Eduardo Guarnizo,eds.,Transnationalism from Below,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8:3-34. 【4]ong,Aihwa,Flexible Ciitzenship: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v.DUrhal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9. [5】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283~286. [61Maung,Mya,“On the Road tO Mandalay:A Case Study of the Sinelizatnion of Upper BUlTfla.”Asian Survey 1994, Vo1.34,No.5.1994.PP.447-459. f7]McKeown,Adam,Chinese Mirant Netgworks and Cultural Change:Peru,Chicago,Hawaii,1900—1936.Chicago: The Universitv of Chicago Press.2001:1-23. 『81段颖.边陲侨乡的历史、记忆与象征:云南腾冲和顺宗 族、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A]//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跨国 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C】.香港:香港中 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2006:95 ̄101. f91段颖.谁的古镇?谁的侨乡?——腾冲和顺旅游开发 与社会发展的个案研究fAI//杨慧.旅游·少数民族与多元文 化『C1.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161 ̄179. 『101 Louie,Andrea,Chineseness Across Borders:Renego— lfaring Chinese Identiit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DUrham&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 『111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 fM1.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60 ̄262. 【12】Rapport,Nigel,and Andrew Dawson,“Opening a Debate.”In Nigel Rapport and Andrew Dawson,eds.,Migrants of Identiy:Pertceptions of Home in a World of Movement。 Oxford:Berg.1998:28. 【13】Chang,Wen—chin,“Venturing into‘Barbarous’Re— ions:Transgborder Trade among Migrant Yunnanese between Thailand and BUlTna,1960s-1980s.”Ioumal of Asian Studias Vo1.68,No.2,2009,PP.569. 特制的石板上磨出粉浆,缅甸女子将其涂在颧骨和鼻梁上, 用以防晒美容。 ⑧这里“中国的民族”即指华人或华族。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优势互补,共创辉煌——中缅经 贸发展的现状与设想lAW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论文选编 『c1.滇缅和谐发展德宏论坛组委会主编,2006:4. 『2 Chang,Wan-chi21n.“Venturing into‘Barbarous’Re— gions:Transborder Trade among Migrant Yunnanese between [责任编辑骆桂花] [责任校对12 马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