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霖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雨霖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二单元) 姓名 课型 是否采用多媒体 王元元 授新课 课时 单位 1课时 多媒体教学 安康平利中学 教学对象 学生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已接触过一些诗词,对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有所了解,并有浓厚的兴趣,渴求有关的文学知识,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尚为欠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 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语设计 教师活动 苏轼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聚散无定,可以说人生就是在一次次的离别与重逢中走完了生命的过程,而且是以离别的形式来结束。离愁别绪作为人类永恒的情感之一在文学史上写下了一页页精彩的诗行。透过这些诗行,可以看见朋友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个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在这首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课前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柳永 (约987--约1053年), ——(朝代) (词派)代表。原名三变,字 ——,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 学生记笔记 了解作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整体把握,交流学习 点击视频“配乐朗诵” 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让学生沉侵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情绪里 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景物描写的作学生小组讨论,教用。 掌握诗词常用的(1)这首词写了哪师巡回指导 些景物?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2)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二)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了主旨“伤离别”。 2、从“今宵”开始到词的结束,按什么顺序写,分几层?(按时间顺序,分两层) 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抒情方式 自己读后的感受 学生齐读下阕。概括大意:设想别离后的凄清, 虚景。 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堂小结 3、讨论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 学生用自己的语 通过引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明确典型意象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言来表达,对比体会名人说!” 句的美。 这首词的上片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片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齐读 七、教学评价 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模拟情境,体现了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做的教学理念。一是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情感。学生在试读、听读、比读中感受到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实现了让学生在“动”中学的目的。二是强化字词教学,寻找理解意境的突破口。分析时主要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些句子的赏析,体会文中的意蕴美。三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设计成是一位导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种把课文的相关内容还原于生活,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感悟的目的在于内化,内化的目的在于外显。通过语言的转化,既关注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知行统一

八、教学反思 因为诗歌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老师的分析较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学生思维可能会被限制,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掌握里面的全部内容。如何让学生把握词人的情感,可以采取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去想象。上课时间还是有些紧张,需利用自习在辅导。 九、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离别前:勾勒环境 —— 寒蝉、长亭、骤雨 都门、兰舟 实景:(借景抒情) 离别时:描写情态 —— 实写 离别后:因情设景 —— 烟波、暮霭、楚天 杨柳、晓风、残月 虚景:(寄情于景) 刻画心理 —— 虚拟

专家点评(陕西师范大学 王元华)

柳永的《雨霖铃》是咏别的千古绝唱,前人和今人对它的内容和写法的剖析众多,因此,从理性上吃透文本是不成问题的。本课教师能够整合各种资料和资源,有点有面有精彩板书有学生互动地呈现《雨霖铃》的内涵、写法、特色、重难点,体现了较为深厚的处理文本的功力和一定的教学个性,尤其是板书的设计,把文本的精彩处、写法、线索等紧紧连为一体,颇具匠心。

然而,需要深入设计的是,千百年来感染人们的是《雨霖铃》的别情,所谓虚实相生、借景写情都是为了表达凄凄别情,也确实在表达别情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但如果教学中对文本中的别情感受不够、体味不深,讲写法也是枉然,故此本课设计的重心应在别情的渲染与身同感受,可惜,本课设计在感性体验方面发动得不够,理性认识有点苍白。宜以“别”情的激发与锤炼为根本,以“黯然销魂”为归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