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20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基础运用(20分) (共5题;共20分)
1. (8分) 默写古诗文名句。
①晏殊《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千古佳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 。 ③土地平旷,________ ,________ 。
④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地比喻写“愁”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⑤________ ,白露为霜,________ ,在水一方。
2. (2分) (2012·河北) 观察下面来自生活中的一组照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1)
火眼金睛纠错字:图1,图2,图3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2)
幽默风趣拟短信:图4中店名不妥,请给该店编一条幽默短信,以示提醒。 (3)
有感而发补对联:请为给出的上联补写一个恰当的下联。 上联:规 规 矩 矩 写 字 下联:________
3. (1分)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份卷子中第一小题他花了10分钟的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 . 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 , 而要汲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C .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 , 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第 1 页 共 15 页
,________ ________ 。。
D .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 , 令人赞叹不已。 4. (1分) (2012·曲靖)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它为我们真实地描绘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B .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写了许多富有诗趣而又美丽的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C . 《水浒传》、《三国演义》、《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分别是施耐庵、吴承恩、乔纳森•斯威夫特、丹尼尔•笛福。
D .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展示了他那苦难而难忘的童年生活,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历史。 5. (8分) (2018·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南的乡间,寒梅在残雪消róng之时,便点亮那一树树报春之灯笼,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处处开始花事繁纷了。玉兰、桃花、杏花、梨花、海棠、樱花,还有自命清高的兰花,其实性子都很急,等不及司花女神的一声令下,或者浓妆或者_______,或者整齐或者_______地抢占着江南的山山水水、千楼万院,姹紫嫣红地开遍。但以食为天的农人们,却更钟情于平平常常的油莱花,开了小灶,给足它们土地、给足它们肥料,让油莱花霸气地占据了所有城乡的视野,一任油菜花肆无忌惮地染黄了一座座山头,一片片田野、一个个乡间,黄色弥漫了整个美丽的江南。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róng
消________
________ 姹紫嫣红
________ 肆无忌惮
(2) 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凌乱 零散 淡妆 淡抹
玉兰、桃花、杏花、梨花、海棠、樱花,还有自命清高的兰花,其实性子都很急,等不及司花女神的一声令下,或者浓妆或者________,或者整齐或者________地抢占着江南的山山水水、千楼万院,姹紫嫣红地开遍。
(3) 文段中的“钟情”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4) 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 阅读理解(50分) (共7题;共50分)
6. (8分) (2019八上·衢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 2 页 共 15 页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白洋①潮 张岱
故事②,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③,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搏,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④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注释】 ①白洋,山名,在绍兴西北。 ②故事:旧历、旧俗。 ③镞镞(zú):同“簇簇”,攒(cuán)聚之貌。形容浪头聚集涌动的样子。 ④龛(kān)、赭(zhě):龛山在萧山东南,赭山在海宁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
(1) 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看 之 惊 眩 坐 半 日 颜 始 定。
(2) 《三峡》按“夏-春冬—秋”的时间顺序写出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那《白洋潮》是按什么顺序来表现潮水的不同特点的呢?请你在阅读后填写下表回答该问题(每空不超过5个字)。
①________顺②________ 序 白洋潮
(3) (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都写到了人的行为,请写出它们在各自文中的作用,并说明理由。 (4) 甲乙两文中的最后一句都起着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甲文最后借渔歌不但照应前文,暗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三峡地区百姓生活的凄苦,渲染三峡秋季的凄凉美。
请仿照示例,赏析《白洋潮》的最后一句。
7. (7.0分) (2017八上·江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阮孝绪传(节选)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 , 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 , 闻其
第 3 页 共 15 页
稍近 ③________ 渐近 ④________ 再近 如飓风拍岸 到塘 水溅数丈 如线而来
笳管④ , 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注释】①出继: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胤之母周氏卒 ________ ②闻者咸叹异之________ ③孝绪度之必至颠覆________ ④何坐之及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A . 以天下事为己任 B . 跪而拾之以归 C . 以为且噬己也 D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 ③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4) 结合文本,说说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
8. (21.0分) (2018九上·长春开学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怀念那些读书的日子 韩少功
我偶尔去某大学讲课,有一次顺便调查学生读书的情况,结果不容乐观。随后,我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30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10本俄国文学、10本法国文学、10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他们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30年前?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十年浩劫刚过?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但中国有句谚语:知其一,还要知其二。
我当年就读的中学,有一中型的图书馆。我那时不大会看书,只是常常利用午休时间去那里翻翻杂志。 “文革”开始,这个图书馆照例关闭。
1967年秋,停课仍在继续,漫长的假期似无尽头。校图书馆立刻出现了偷盗大案:一个墙洞赫然触目。管理图书的老师慌了,与红卫兵组织紧急商议,设法把藏书转移至易于保护的初中部教学楼最高层,再加上铁栅钢门。不
第 4 页 共 15 页
过外寇易御家贼难防,很多红卫兵在搬书时左翻右看,已有些神色诡异,互相之间挤眉弄眼。后来我到学校去,又发现他们话题日渐陌生,关于列宾的画,关于舒伯特的音乐,关于什么什么小说……
好在我算是自家人,有权分享共同的快乐。在多番警告并确认我不会泄密或叛变之后,他们终于把我引向“胡志明小道”——他们秘密开拓的一条贼道。我们开锁后进入大楼某间教室,用桌椅搭成阶梯,拿出对付双杠的技能,憋气缩腹,引身向上,便进入了天花板上面的黑暗。我们借瓦缝里透出的微光,步步踩住横梁,以免自己一时失足踩透天花板,扑通一声栽下楼去。在估计越过铁栅钢门之后,我们就进入临时书库的上方,可以看见一洞口:往下一探头,哇,茫茫书海,凝固着五颜六色的书浪。
这时候往下一跳即可。书籍垒至半墙高,足以成为柔软的落地保护装置。
我们头顶着蛛网或积尘,在书浪里走得东倒西歪,每一脚都可能踩着经典和大师。我们在这里坐着读,跪着读,躺着读,趴着读,睡一会儿再读,聊一会儿再读,打几个滚再读,甚至读得头晕,读出傻笑和无端的叫骂。
就这样,一个没有考试、没有课程规限、没有任何费用成本的阅读自由不期而至,以至当时每个学生寝室里都有成堆的书。
毕业后下乡,我插队在一公社茶场。在工休时,聊天是解闷的主要方法。闲聊类似说书,是重要的文明传播方式,在有书难读的时候,是一种民间化弥补,一种上学读书的替代。
茶场的知青中还有些故事王,相当于口头图书馆。有这么一个人,他头有点歪,外号“六点过五分”,平时特别懒,凭着他过目不忘的奇能,绘声绘色的鬼才,每次都能让听者如醉如痴意犹未尽而且甘受物质剥削。这样的交换多了,他发现了自己一张嘴的巨大价值,只要拿出故事这种强势货币,他就可以比别人多吃肉,比别人多睡觉,还能随意享用他人的牙膏、肥皂、酱油、香烟以及套鞋。这样的日子太爽了。一度流行的民间传说《梅花党》、《一双绣花鞋》曾由他添油加醋。更为奇货可居的是福尔摩斯探案、凡尔纳科幻故事、大仲马《基督山伯爵》、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都是他腐败下去的特权。
在我的同队插友中,张某好诗词,带来了《唐诗三百首》。贺某想当画家,带来了石涛、林风眠、关山月以及米开朗基罗的画册。我们互通有无交换着看。不要多久,交换范围又扩大到其他队,一直交换到很多书没有封皮和脱页散线的地步。
我还读过一种油印小册子,正题是《新阶级》,作者为德热拉斯(后译为吉拉斯),一位被西方世界广为喝彩的南斯拉夫改革理论家。当上世纪80年代末一位美国人向我推荐此书时,我的回答曾让他一怔。
我说,我知道这本书,我20年前就读过。 他还是斜盯着我。
我记得自己就是在茶场里读到油印小册子的,是两位外地来访的知青留下了它。我诈称腹痛,躲避出工,窝在蚊帐里探访东欧,如听到门外有脚步声便要装出一些呻吟。这是知青们逃工的常用手法。不过既是病人就不能快步走,不能唱歌,更不能吃饭,以便让病态无懈可击。副书记一到开饭时就会站在食堂门口盯着,直到确认你没有去打饭,也没人代你打饭,才会克制一下揭穿伪装的斗志。不吃饭那就是真病了,这是农民们的共识。
第 5 页 共 15 页
这样,对于我的很多伙伴来说,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成果,都常常透出饥饿者的晕眩。 那时,大家几乎都有一两本手抄诗。一些知青做着文学梦或科学梦,当然更有抄书习惯。我每借来一书,便择优辑抄,很快就有了厚厚几本,以弥补藏书的短缺,以备今后温习。好几个早上起来,我的面目被人取笑,原来是柴油灯的烟太多,晚上抄书时靠灯太近了,太久了,鼻息吸引油烟,就会熏出个黑鼻子和黑花脸。
90年代末我在美国参加一会议,发现身旁一学者有动笔的癖好,倒也不是做会议笔记,只是笔头不闲,在会议材料的反面或空白处胡写,有时默写古体诗,有时默写洋文句子,有时甚至把会标之类抄上多遍。我心生奇怪,后来问及此事。他想了想,说是吗?又想了想,说他可能是写惯了,尤其是当知青时抄书太多,以至于到如今差不多一摸笔就手痒。
他是“文革”后最早出国的数万留学生之一,很快成为经济学界一颗新星。在普遍的国外舆论看来,1980年初陆续出国的这一批人总体素质最佳,不仅谦逊刻苦,且学养不俗。在很多高校老师看来,“文革”后最早的那批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生,总体素质也首屈一指。用有些老师的话来说,能遇上这几届可谓人生之幸。
凭借手抄书一类手段,知识薪传一直明断而暗续、名亡而实存。如果真是“垮掉”和“断层”,数以百万计的好学生后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现在,我的一些手抄书早已不知所往。随着出版的开放与繁荣,我的书橱也越来越多,盛满了太多精美而堂皇的套书,不需要我再在油灯下熏黑鼻子。但有时候我会不无惶惑,似乎书已经多得坏了我的胃口,让我无所适从。又觉得新书像富人的宾客,旧书像穷人的朋友,我在太多宾客面前反而有些孤独。
(选自《漫长的假期》有删改) (1)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铁栅
________ 享用
________ 辑抄
________ 癖好
(2) 读书是人重要的精神追求之一。选文开篇叙述的是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当我“坦白”30年前的读书情况时,他们“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还以为这是一种“忽悠”。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3) 作者昔日的读书情景如剪影般呈现在纸页上,那让人难忘的一幕幕,吸引读者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选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些关于读书生活的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 本文语言平实质朴,点滴细节抒写生活,饱含作者对往事的无限深情。请从下面任选一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品析。
①在估计越过铁栅钢门之后,我们就进入临时书库的上方,可以看见一洞口:往下一探头,哇,茫茫书海,凝固着五颜六色的书浪。
②我们在这里坐着读,跪着读,躺着读,趴着读,睡一会儿再读,聊一会儿再读,打几个滚再读,甚至读得头晕,读出傻笑和无端的叫骂。
(5) 特殊的年代背景,让作者对读书有独特的体悟。选文中,作者感慨“东欧的自由主义以及各种中外文化
第 6 页 共 15 页
成果,都常常透出饥饿者的晕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 韩少功在知青生活结束不久,就开始发表作品。选文中,“笔头不闲”的经济学界新星,是“文革”后最早出国的留学生之一,因此作者感慨:“如果真是“垮掉”和“断层”,数以百万计的好学生后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你认为这番感慨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7) 选文写到充实而紧张的读书时光成为往事,随着出版业的开放和繁荣,作者的书橱也变得精美堂皇,然而主人对新书和旧书却另有体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9. (8分) (2018·浙江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花飘香 申琳
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
第 7 页 共 15 页
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8日12版) (1) 文章围绕槐花飘香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结合语境,从描写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3)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4)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 文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作者的童年充满槐花香的味道,你的童年味道是怎样的呢?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10. (3.0分) (2017七下·顺德月考)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那么,”我说,“所有的食品都是海产吗?”
“是的,教授,大海供应我一切必需品。有时我抛下拖网,等网满得都要断了就把它拉上来。有时我到那看来人没法去的大海中间打猎,我追逐那些居住在我的海底森林中的野味。我的牛羊家畜,像尼普顿①的老牧人的一样,无忧无虑地在那广阔的海底牧场上吃草。我在海底有一笔巨大的产业,这产业是由造物主亲手播种的。”
我有点惊异,看着尼摩船长,我这样回答他:
“先生,我完全相信您的鱼网能供应这桌上的许多鱼类,我也了解您如何在您的海底森林中打猎,但是我一点不明白在您的菜单上,如何能有肉类——尽管很少?”
“先生,”尼摩船长回答,“我从来也不吃陆上动物的肉。” “不过,这是什么呢?”我手指着一个盘子里还剩下的几块肉说。
“教授,您以为这是牛肉吗?其实它不过是海鳖的里臀。这盘是海豚的肝,您或者要以为是炖猪肉。我的厨师是一位很精干的炊事员,他善于保藏海中各种不同的产物。猜尝一尝这些菜。这是一盘罐头海参,马来亚人说这是世界上美味无比的食物。这是奶油糕,所用的奶是从鲸鱼类的奶头上挤出来的,糖是从北极海中的一种大海藻里提
第 8 页 共 15 页
炼:出来的。最后我请您尝这秋牡丹的果子酱,它的味道并不亚于最蜜甜的果子酱。”
我一一尝过了,与其说是由于贪食,不如说是由于好奇;同时尼摩船长讲他那不可思议的、似真似假的故事,使我听得心醉神迷。他说:
“阿龙纳斯先生,这海, 这奇妙的、取之不尽的生命泉源,不仅仅给我吃的,并且还给我穿的。现在您身上穿的衣料是由一种贝壳类的足丝织成的,染上古人喜欢的绊红色。又调配上我从地中海海兔类中取出的紫色。您在舱房中梳洗台上看到的香料,是从海产植物提炼出来的。您睡的床是侮中最软和的大叶海藻做的。您使的笔是鲸鱼的触须,墨水是墨鱼或乌贼分泌的汁。现在海给我一切,正像将来一切都要归还它一样!”
(1)
尼摩说“现在海给了我一切”,结合原著说说海给了他什么? (2)
以选段为例,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
联系选文及原著分析尼摩的性格特点。
11. (2分) (2019七上·温岭期末) 《朝花夕拾》中,鲁迅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山海经》,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________》,一本是在矿路学堂如饥似渴阅读的《________》。
12. (1分) (2019·海珠模拟) 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顶是( )
A . 贺龙是位英勇善战、有出色军事才能的将帅,他靠一柄刀把湖南的苏区建立起来,后带领红军长征,在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B . 林冲武艺高强,是京城禁军教头,他误人白虎堂,被陷害充军,后来在鲁智深的引荐下,雪夜上梁山,成为梁山第一等好汉。
C . 尼摩船长将船员的遗体安葬在海底瑰丽无比的珊瑚树林里.在那里,珊瑚虫会把死者永远封起来,使其不受鲨鱼和人的伤害。
D . 简·爱在婚礼上得知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后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了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
三、 作文(50分) (共1题;共50分)
13. (50分) (2018·荆门)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士,连接成整个大陆。(约翰·多恩)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微妙,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就成为了一门艺术,智慧的人们总是由己及人,与人相处或理解,或包容,或欣喜,或谦……
第 9 页 共 15 页
请以“此刻,我在_______中领悟到艺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二:2018年的电视屏幕上:《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味蕾,《寻味中国》更多的是寻找美食背后的人文底蕴,《回家吃饭》触动更深的是阖家团圆的其乐融融。其实,每个家庭餐泉都有自己的专属“味道”……
请以“我家餐桌上的专属味道”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 10 页 共 15 页
参考答案
一、 基础运用(20分) (共5题;共20分)
1-1、
第 11 页 共 15 页
2-1、2-2、2-3、3-1、 4-1、
5-1、
5-2、5-3、5-4、
二、 阅读理解(50分) (共7题;共50分)
6-1、
6-2、6-3
、
第 12 页 共 15 页
6-4、
7-1、7-2、 7-3
、
7-4、
8-1、8-2
、
8-3、8-4
、
8-5
、
8-6
、
第 13 页 共 15 页
8-7、
9-1
、
9-2
、
9-3、9-4
、
9-5
、
10-1、10-2
、
10-3
、
11-1、12-1、
三、 作文(50分) (共1题;共50分)
13-1
第 14 页 共 15 页
、
第 15 页 共 1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