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 屠呦呦,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人物二 黄晓明,中国内地男演员、歌手、商人。身价过亿!
为什么把这两个人并列于此呢?因为2015年10月初她们同时成了新闻人物,然而一个受冷清一个享热闹,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个无人羡慕一个受人追捧。为此,我不禁追问对社会贡献大的人究竟是谁?如果贡献大的是屠呦呦,那为什么得奖前我们甚至没听说过她?奖金怎么还买不下北京的半个客厅?她还要用奖金买房吗?如果贡献大的是黄晓明,那他的贡献是什么呢?个人成功的表率作用,浦东和虹桥机场的拥堵?婚礼的奢华气派?
我无意于攻击黄晓明个人,也不否认他个人在商界取得的成就。我只是想问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二者的差距。是黄晓明错了,还是我们错了?是评价错了,还是价值观错了?答案不得而知。
屠呦呦发现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作
用而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却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院士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她“不善交际、爱讲真话、不会拍马”,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均未当选。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相比之下,一些因学术真伪屡遭检举和质疑的人,却依然稳坐院士宝座,不知道这样的评选树立的是什么样的风向标?
如果认真研究、积极追求的人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那会怎样?人人渴望幸福,或在金钱或在精神。一些人行动起来,追求金钱和梦想,像黄晓明;一些人追求不到,只有羡慕和追捧能挣钱的,虽然只有羡慕的份,但至少可以满足一下渴望的心。于是人们的价值观变成了这样“搞导弹的不如搞茶叶蛋的,做科研的不如演戏的,卖技的不如卖艺的,搞实的不如做秀的,救命的不如搞笑的,教学的不如搞破鞋的”。电影里教师的形象变得呆滞腐朽、只能供学生娱乐和玩弄,没了善意和教导的风范。教师没钱拍电影,也没能力纠正其中的偏颇。这样的电影看多了,孩子们的梦想变成了当演员,整老师。不知道我们的孩子都不尊重老师了,还能跟老师学习吗?不学习的民族还能
进步吗?
我不忍想象,心酸已化成泪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