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2021中考语文复习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

笔墨童年

①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②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③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④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⑤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⑥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⑦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⑧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⑨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⑩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⑪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

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⑫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⑬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⑮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⑯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3) ;(4)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5.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如今,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记日记变成了写博客;鸿雁传书变成了电子邮件;字不是写上去的,而是“敲”出来的;记录声音有录音笔,智能手机上有录音功能,键盘输入取代了传统汉字书写。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打字已经渐渐替代了手写,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蘸酒写字考试;(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3)用小楷字借书;(4)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凉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强调(突出)了老师对“我”的关爱,体现了书法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那些童年经历,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用“弯”“捡”“捧”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乡人对字纸的恭敬之情。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补充强调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突出乡人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深化文章主旨,加深读者对“我”家乡浓郁文化氛围的印象(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的关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热爱;老师的教育方式,为“我”打下了书法功底;乡人对字纸的敬惜(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我”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这一切为作者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奠定深厚的基础。

5.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如今,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记日记变成了写博客;鸿雁传书变成了电子邮件;字不是写上去的,而是“敲”出来的;记录声音有录音笔,智能手机上有录音功能,键盘输入取代了传统汉字书写。日益科技化的今天,打字已经渐渐替代了手写,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

示例:汉字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蕴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书写汉字不仅是人格的陶冶,更是文化的传承,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于打字,这对于汉字的传承有很大影响。因此,汉字决不能丢掉,而应将其发扬光大,让传统文化重焕活力。(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圣坛 曹文轩

一九七七年秋,我北大毕业留校。

要上讲坛了。半个月前,我还无动于衷,全不当回事。可是在上讲坛的头一天,我忽然紧张起来:也就是说,明天,我将开始教学生涯了。教师的责任感似乎与生俱来,不做教师,你一辈子感觉不到,而你只要一做教师,它就会自动跳出来抓住你的灵魂。晚上,我敲开一位先生的门,问:怎么讲课?他像修炼很深的禅师面对未悟的弟子,头微微向上,少顷,说出四个字来:目中无人。我退出门外。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课就没有失败。下面安静极了,我能清楚地听见台下动人的喘息声,这全靠那四个字给我撑着。从那以后到现在,我一直信那四个字。我对“目中无人”似乎有所悟:目中无人非牛气哄哄,非内荏而色厉,非蔑视,非倨傲,非轻浮,非盛气凌人。无就是有,有却是无。是一种境界吧?人格上的、精神上的、气势上的?是对学术观点的诚实和对真理的自信吧?……此言似乎只可意会而不可细说。但有一点,似乎又是可以说的: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因此缘故,即使只给二十人的一个班上一年课,在课堂上我也往往难记住一个具体的面孔。似无人,但恰恰是把听课者看得很高的。

敢目中无人,却不敢再掉以轻心。我很景仰一位先生,既为他的人格又为他的学识。然而我想象不出,就是这样一位先生——一位凭他的学识,上课玩儿一样的先生,却在上课之前对明明认识的字一个个怀疑起来,然后像小学生一样,去查字典,把字音一一校对、标注。我敢说,他的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他对讲坛的高度神圣感引起的。这件小事使我不禁对他又景仰三分。我喜欢这份严肃,这份认真。当然,我并不排斥“名士风度”。我很钦佩有人不用讲稿,竟然雄辩滔滔,口若悬河,一泻千里。我曾见过一位先生,他空着手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然后从口袋里摸索出一张缺了角的香烟壳来。那上面写着提纲要领。他将它铺在台子上,用手抹平它,紧接着开讲,竟三节课不够他讲的,并把一个个讲得目瞪口呆,连连感慨:妙,妙!而我只能向其仰慕。我这人缺这份好脑子。我得老老实实地备课,然后一个一个字毫不含糊地全都

写在稿纸上。有时看样子离开讲稿了,但所云,却几乎无一句是讲稿以外的突发灵感。我有数,像我这样做教员,是很累的。可我笨伯一个,无奈何。时间一久,我退化了,离开讲稿竟不能讲话,一讲,八成是语无伦次,不知其所云。

我何尝不想来点名士风度,来一张香烟壳儿就侃它个三四个小时,好好潇洒它一番,可我不敢。

讲坛是圣洁的。我认识一位外系教员,此公平素浪漫成性,情之所至,捞衣卷袖,把衣领一一扯开,直露出白得让人害臊的胸脯来,有时还口出一两个脏字,以示感叹,以助情绪。然而有一次我去听他的课,却见他将中山装的风纪扣都扣得严严实实,一举一动全在分寸上,表情冷峻、严肃得让人难以置信。课后我跟他开心:何不带一二感叹词耳?他一笑:“一走进教室,一望那讲坛,我顿时有一种神圣感。在上面站了一辈子,我从没说过一个脏字,并非有意,而是自然而然。”

我有同感。我高兴起来,放浪形骸,并有许多顽童的淘气和丑恶。然而,在临上讲台前一刻,却完全沉浸到一种庄严的情感之中,完全是“自然而然”。我不能有一点亵渎的行为,甚至苛刻地要求我的听众。生活中的嬉皮士,我无意管他,因为人家也是一种活法。可在课堂上,我绝不容忍其混杂于我庄重的听众之中。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我像受了侮辱似的走过去:“对不起,请出去!”他大概从我的目光中看出什么来了,便很听话地提着书包出去了。后来我又从听众席上发现了他。他穿着很整洁,极稳重地坐着。我不禁朝他感激地点了点头。 既为圣坛,就得布道。占住讲坛者,岂敢忘记布道!既给知识,也给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再说,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但全然无人之骨气,又有何用?我们何必讳言布道呢?别忘了布道。当年的鲁迅不敢忘,闻一多不敢忘,我们敢忘?

既布道,布道者自己就要有正气。他应当坚决捍卫知识的纯粹性。他应善恶分明。他只承认以自己的感受为原则。他不能油滑,见风使舵,像捏面团一般把讲稿随政治风潮变来变去。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我走到教室门口,总觉得那讲坛很远,很高。我朝它走去,有一种攀登的感觉。我曾有过幻象:我被抛进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了,就像走进一座深邃的教堂。我静

静地站到讲坛上,等待着铃声,宛如在聆听那雄浑的令人灵魂颤索的钟声。我喜欢这种肃穆,这种净化了的安宁。我曾多次体味到莫斯科大学一位教授先生的感觉: “我走上讲坛,我有一种上帝的教士的神圣感。”

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北大的讲坛,但至少现在还恋着。恋它一天,就会有一天的神圣感。

1.“圣坛”是什么意思?题目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25个字)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

(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这里的“后者”指的是什么?

4.“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目中无人”这一成语在文中是贬词褒用。你认同老师这种上课态度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圣坛”是什么意思?题目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圣坛”指讲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教师职业充满神圣感和责任感。

2.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提到的三位先生上课的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25个字)

一位学识渊博的先生上课前查字典校对、标注字音;一位先生凭一张香烟壳上的提纲就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一位平素率性的外系教员一上课就冷峻、严肃。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曾有那么一位(我估计是社会上来偷听的),穿着一件极短的短裤,一件极敞的汗衫,光着大脚丫,脚蹬一双拖鞋,“叭嗒叭嗒”就来听我讲课。”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

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物不修篇幅,举止粗俗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课堂和老师不够尊重。

(2)“其实,没有后者,一个人怕也是很难获得多少知识的。”这里的“后者”指的

是什么?

指“品质、人格、真诚和正义”。

4.“他给他的听众是一个助教,一个讲师,一个教授的形象,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他”指老师,作为老师,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他还应具有人的优秀人格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例如“真诚”“正气”“善恶分明”“骨气”等。

5.“目中无人”这一成语在文中是贬词褒用。你认同老师这种上课态度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认同。因为这里“目中无人”的意思是指老师对课堂极其专注,不受其他人的干扰和影响,坚持自己的学术和真理,我认为这样的老师能在课堂上教授更专业的知识,让学生获益良多。 不认同。因为作者认为“所谓无人,就是没有具体的人,而只有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则无。”我希望在我的课堂,老师能记住每个具体的学生,这样才能和我们有更多的交流沟通。

回家 龙应台

①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②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③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④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⑤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

这时一大步跨上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⑥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⑦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⑧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⑨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⑩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⑪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⑫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⑬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⑭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⑮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⑩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⑬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⑭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3.本文多处语言表述深沉蕴藉,富有内涵。请结合语境赏析结尾处画线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4.文章为什么以“回家”为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兄妹四人(兄妹们)送生病的母亲回大陆的故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①段写“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间接反映了妈妈年事已高。 B.第⑩段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映衬了年老生病的妈妈凄凉的情形。

C.第⑬段写“我”把妈妈“抱进怀里”的一系列动作,写出了“我”对妈妈的怜爱。 D.第⑭段运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组生动画面具体描绘出妈妈要回到的那段时光。

3.本文多处语言表述深沉蕴藉,富有内涵。请结合语境赏析结尾处画线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①母亲被时间之流带至她当下的现实:时间的这种“带领”自生命之初就已开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母亲急于要回的“家”并不存在于空间中,而是以记忆的方式存在于“时间”里。因为时间不可逆,所以她的“家”是无法在现实中真正返回的,这既是母亲的悲哀,也是人类共同的悲凉之处。

4.文章为什么以“回家”为题?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回家”是串联全文的线索:送母亲回家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作者一切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在这一过程中生发。并且,“回家”一词语带双关:一方面,它既是母亲多次表达的心愿,也是儿女送母还家的真实行为,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爱。而且,“回家”

一词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共同的心愿,作者借它表达出了人类灵魂的相思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方,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的归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