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台的社会经济环境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茅台的社会经济环境

茅台镇自古以来就是四川入黔的重要口岸和物资集散地,旧时就有“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荣景象,是黔北经济圈和川南经济带的向心点。赤水河是黔北重要水道,从四川省合江县至茅台镇这一口岸的茅台镇渡口又称仁岸,是清代川盐运黔的四大口岸之一。

贵州不产盐,在历史上,贵州绝大部分地区人民吃川盐。川盐系由四川的五通桥、犍为、自流井等盐业产区分道入黔。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四川巡抚黄廷桂于黔边设四大口岸,以行黔盐。据《四川官运盐案类编》载:“就黔岸而论,川盐行黔由永宁县前进者为永岸,由合江县前进者为仁岸,由涪州前行者为涪岸,由綦江前行者为綦岸。行商十余家,悉是陕西大贾资本甚巨。”仁岸茅台是川盐由合江县经赤水河至茅台村为水运终点,同时又是陆运起点,转运贵州省内各地销售。当时仁岸盐商陆续在茅台设立盐号,逐步繁荣了茅台镇的经济,经济的活跃也促进茅台地区酿酒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赤水河航运能力,清代开通赤水河道,对加快盐业运输和繁荣茅台地区经济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据《遵义府志》载:清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向清庭奏请开通赤水河道获准,遣遵义知府陈玉殿领帑金38040两治理,于次年三月竣工。到二郎滩一段,因河床狭窄,滩陡流急,两岸悬崖峭壁不时崩塌,阻塞河流,通而又塞。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贵州织金人)为了开发利用赤水河,把川盐运到贵州,再把贵州和云南的铜、铅、木材等运到北京,奏请光绪皇帝批准,再次疏通赤水河道。1880年完工,改善了赤水河的交通运输,增加了货运量。每年由赤水河运茅台的盐达650多万公斤。同时,丁宝桢还改革盐政,对世代经营盐业的盐商,延揽至其幕府,参与其事。这些措施对于仁岸盐业及酿酒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仁岸四大盐号

“永隆裕”、“永发祥”、“协兴隆”、“义盛隆”,在茅台镇大建盐仓。茅台酒通过商旅,运销至外地,声名远播。其中“永隆裕”盐号是清末民族资本家华联辉经营的,原茅台镇“成义酒房”亦是其产业之一,据华联辉的孙子华问渠回忆:“成义所产之酒,均交永隆裕盐号经销。永隆裕是我家经营盐业的商号,茅台、遵义、贵阳等地均设有号口”。

仁岸的建立和发展,吸引了许多外省客商来到茅台,使茅台镇人口急剧增加,也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酿酒、织布、制茶、印染、土陶瓷制作、客栈、饭店、药铺等,茅台酒更是首得其利。

当年,仁岸的茅台渡口盐船拥挤,酒业兴隆,各地客商云集,一派繁荣景象。

清道光时,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诗曰:“村店人声沸,茅台一宿过。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矗矗青杠树,潺潺赤水河。明朝具舟楫,孤梦已烟波。”

清道光时,贡生张国华诗曰:“一座茅台旧有村,糟丘无数结为邻。使君休厌曲生醉,利锁名缰更醉人。于今好酒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

茅台镇旅游以酒文化为主题,革命纪念地、古文化及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为特色。茅台集团正全面启动生态园区建设,整合旅游资源,深入开发相关产业,争创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国酒文化城已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有苏州式园林、办公区、包装车间、制酒车间等多个景点, “茅台集团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与茅台镇渡口纪念碑、四渡赤水纪念塔等,列为黔北红色旅游线上的经典景区。

2008年,茅台生态园绿化景观工程完工,新区新增绿地13.65万平方米,有效恢复了茅台区域环境生态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