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福建省(五)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福建省(五)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福建省(五)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中国风景名胜大辞典 目录

第五部分 福建省 01、福州市 02、闽侯县永泰县 03、长乐县连江县闽清县 04、福清县罗源县 05、厦门市 06、同安县尤溪县 07、永安市沙县将乐县 08、建宁县泰宁县明溪县 09、莆田市

10、莆田县仙游县 11、南平市建阳县 12、邵武市崇安县

13、宁德县福鼎县霞浦县古田县 14、泉州市 15、晋江县

16、南安县惠安县安溪县 17、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 18、漳州市 19、龙海县

20、漳浦县诏安县平和县 21、东山县华安县 22、龙岩市上杭县永定县 23、长汀县武平县连城县 01、福州市 【于山】

一名九仙山。在福建福州市中心。相传战国时古民族“于越”

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积11.9公顷,形如巨鳖,最高点鳌顶峰海拔58.6米。山上原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接鳌门等六鳌胜迹,还有九日台、集仙岩、平远台、狮子岩、炼丹井、九仙洞等二十四景。现存庙字有万岁寺、戚

公祠、大士殿、九仙观等。有宋至近代摩崖题刻一百多处。碑廊陈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 【大士殿】

一名观音阁。在于山山顶。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改建为万寿亭,内供“万寿无疆”穹碑,为州城百官祝釐之所。乾隆二年(1737年)改为大士殿。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以于山作为总攻阵地,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设在殿内。1911年n月9日拂晓,革命军在此开火为号,炮打将军署和旗兵聚居的旗下街,们获将军朴寿,杀于殿西丹井附近,殿内有乾隆“御题大士出山图”碑刻,叙述观音菩萨“从男变女”的故事。 【定光塔】

俗称白塔。在于山西麓。砖构,七层八角,高41米。初建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据碑刻记载,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故名。初为外围环木的六层楼阁式砖木塔。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火焚毁,二十六年(1548年)重建,把残存砖轴内削低四分之一,木梯改装在砖轴内,成为砖塔。唐代原木塔的石座尚存。塔南定光塔寺,唐天枯二年(公元905年)创建,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万岁寺,俗称白塔寺。现存殿字均清代重建。 【戚公祠】

在于山白塔寺东。戚继光(1528—1587)明代杰出军事

家。

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班师回浙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别,勒碑纪功。后人在台旁建祠,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祠厅建在石岗上,旁有五株苍松,前为平远台,岗台之间跨有天桥;厅东怪石迭垒,中有一石如榻,上镌“醉石”二字,相传为戚公醉卧处。石畔为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又有榕寿岩、补山精舍诸胜。 【于山摩崖刻石】

在于山上。有宋至近代摩崖题刻一百余处。主要集中在鳖顶峰、戚公祠、蓬莱峰、金粟台等处。其中有宋代元绛的“金粟台”篆书,明代张讳的“平远台”行书,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清代官府镇压农民起义领袖蔡牵、朱愤的纪事刻石等,都具有艺术和史料价值。 【开元寺铁佛】

在福建福州市经院巷。寺建于梁大情二年(公元548年),初名灵山,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今名。铁佛迭掌盘足坐于莲台上,外披泥贴金,法相庄严。高5.3米,人立其肩,手摸不及顶。铸建年代未见文献记载,明中叶以前,曾被误认为后唐年间王审知所铸的三万斤铜佛,后才发现非铜实铁,曾异撰联云:“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

清初《榕城纪闻》云: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初一日,重建铁佛殿,在佛座下开出银塔一座,上题:“宋元丰癸亥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刘瑾。”据此,铁佛当铸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是研究古代冶炼技术的实物例证。 【乌石山】

简称乌山,又名道山。在福建福州市中部,与于山东西相对,乃城内三山之一。游览面积11.9公顷,最高点香炉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怪石嶙峋,林荫壑胜,环山寺观栉比,山间亭榭交错。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为游览胜地。其中天章台、冲天台、霹雳岩、天台桥等六处,均属三十六奇;1955年修建了三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东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巩为之作记的道山亭;居中的方亭,为纪念明代抗倭保城有功的黎鹏举而建,名黎公亭;居内的圆亭,则纪念陈振龙从吕宋引进番薯种,名先薯亭。此外,还有沈公祠、道山观、弥陀寺、吕祖宫等。 【乌石山摩崖题刻】

在乌石山上。岩石巉崎,洞壑清幽,摩崖题刻二百余处,分布全山各角落,以邻霄台、天章台、道山亭等地较为密集。著名的为唐大书法家李阳冰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所书的篆书《般若台》,以及宋代程师孟、陈襄、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元代间有用蒙文书写的。明代多诗刻,其中太监的题刻为清人所不取,《乌石山志》均未收录;但对研究明

代太监活动,特别是督舶太监的活动,颇有史料价值。 【西湖】

在福建福州市区西北隅。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凿引西北诸山之水聚此,为农田灌溉之用。五代闽时,在湖滨建水晶宫,此后渐成为州人游乐场所。宋辛弃疾词云:“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因而有小西湖之称。1914年辟为公园,当时可供游览的陆地面积仅54.3亩,解放后几经扩大,已达215.15亩。湖中有开化、谢坪、窑角三屿,湖滨有荷亭和大梦山,以柳堤和玉带、飞虹、步云三桥通联,构成一幅整体画图。园中浓荫覆盖,幽香阵阵,更有宛在堂、桂斋等占迹掩映其间,湖面轻舟碎影,水谢卧波,湖光山色,令人陶醉。福建省博物馆设在园中。 【大梦山】

一名廉山。在福建福州市西湖之滨。广袤2华里,高不及40米。旧时,苍松蓊郁,排翠崇冈,轻风徐拂,远近闻声。”大梦松声”为福州西湖前八景之一。今则松竹滴翠,花木似锦。山巅有大梦山亭,东南麓有行磴引入假山洞府,盘旋而上,可登亭凭眺全湖景色。环山麓一带地势迂回,西南有乎章池等古迹,系元末平章陈友定西肢园遗址,南为明代薛家池馆遗址,东为明礼部侍郎萨琦祠堂,内有养龙、玉井、沙帽三池,1957年合并改建为福州动物园。园内有熊猫馆、猛兽舍、水族廊、海豹池、猴山、象园等等,收罗珍禽

异兽颇多。西隅有游泳池等。 【西禅寺】

原名长庆寺。在福建福州市西郊怡山。离城约3公里。怡山形如“飞凤落坡”,又名凤山。原为南朝梁炼丹士王霸所居,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建冲虚观祀之。后废弛。咸通八年(867年)延佛教徒居之,后两年改名清禅,不久又改延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名长庆,俗称西禅。占地约100亩,大小建筑物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绪年间微妙禅师往海外募金重建。规模雄伟,清末列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垣内寄园,花木似锦,尤擅池馆之胜;垣外有古荔百余株。寺僧年年举办荔枝会,吟诗作画,“怡山啖荔”成为韵事。

【华林寺大殿】

在福建福州市区北部,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尚割据福州,其臣下鲍脩让为郡守,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样禅院”,明正统间赐额,改名华林寺。原有殿、法堂、环峰亭、绝学寮等,均早废。仅存大殿,单檐九脊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虽历经明清两代重修,其主要梁架、斗栱等还是初建时原物,保存唐宋建筑风格,为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江心公园】

在福州市台江江心中。面积3公顷,形若巨舟卧于碧波上,原名三县洲,系由泥沙冲积而成。此洲北面波涛滚滚,百舸争流;南面则风平浪静,水清如镜;地处闹市之中,而无车马喧哗之扰。1975年在此筹建江心公园,环洲砌以石驳岸,以原有三株老榕为中心,栽种花木五万株,建有榕树坪、金鱼馆、临江亭、钓鱼台、品茶轩、游泳场等,颇具规模。1982年正式开放。 【严复墓】

在福建福州市郊阳岐村。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生前所营建,以石构为主,形如扶臂椅,碑书“清侯官严幾道先生之寿域”,两侧有云龙柱一对,墓前横屏书“惟适之安”,规模不大,结构大方。严复(1853—1921)字幾道,号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留学英国,历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资政院议员。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曾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等,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翻译家。 【张经墓】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原厝村黄店山。张经(1492—1555),明抗倭将领。字廷彝,号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负御倭全责,总督诸军,次年在浙江王江泾大捷,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

但被严嵩羽党赵文华篡功诬陷,被害京师。万历中其孙伏阙鸣冤,始昭雪,赐祭葬于此。黄店山古称芋坑山,地处闽江之滨,山明水秀。墓为白石结构,自麓至半山有十三层宽阔石台,深515米,左右分立翁仲、望柱以及马、狮、虎、羊等石兽,雄伟壮观。山麓原有“东南战功第一”石坊,民国间被军阀拆除,台石亦被盗窃。1963年重修其主要部分。 【林阳寺】

一名林洋寺。在福建福州市北峰山区,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据宋《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闽都记》称为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创建。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帅募资重建,称林阳寺。整组建筑群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衬禅堂、僧室、客厅等,规模雄伟,为当时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水定四年(公元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 【林则徐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马鞍村的金狮山麓,面对五凤山。林则徐(1785—1850)是我国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历任巡抚、总督。力倡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严令英美

烟贩缴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团结军民打退英军进攻。由于清廷妥协求和,被革职充军新疆。后起用任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辞职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粤,病死潮州,归葬于此。墓为三合土结构,宽13.2米,深24.6米,为四层台,墓前有狮子一对。道光六年林则徐为其父母所营建,计六圹,他自己夫妇及弟夫妇均附葬。墓前有御赐碑文和祭文青石碑两座。 【林则徐祠堂】

在福建福州市澳门路。祠门向东,第一道为屏墙,左右设两边门,额题“中兴宗袞”、“左海伟人”。第二道为牌楼形墙,设一大门,额横书“林文忠公祠堂”,进门为一条石铺通道,左右分列青石文武翁仲及马、羊、虎等。道半跨有三楹仪厅,厅后通道直达碑亭。碑亭为正方形,内立三座青石碑,成品字形。一为圣旨,一为御赐祭文,一为御赐碑文,均林则徐卒时所赐,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祠时补镌。词厅在碑亭北侧,外有围墙,厅正中把林则徐遗像,楣上挂道光帝御书“福寿”匾额等。亭后有两座三间排平屋,东西相对,中隔一堵花墙,均作客厅用,再后为一列曲尺形双层楼房,北楼计九间排,西楼三间排原供家族子弟攻读之用,内有“丰井”古迹。1982年冬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欧冶池】

又名剑池。在福建福州市区北部鼓屏路东。相传春秋时

欧冶子铸剑于此,故名。据宋《三山志》记载:“唐元和中僧惟斡浚池,得铜剑、刀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者。”古时,池周回数里,池畔有冶山、利泽庙、剑池院、五龙堂、欧冶亭等,均废。宋黄裳《欧冶池》寺云:“惟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明张时彻《剑池燕集》诗云:“岩畔紫芝开几许,与君今夜泛瀛洲。”现在池面仅存数亩,1983年重浚,并恢复部份亭榭。 【罗星塔】

俗称磨心塔。在福建福州市东南21公里处马尾港的罗星山宋柳七娘建。据《闽部记》载:七娘岭内李氏女,育色,里豪谋夺之,抵其夫于法,谪死闽南,七娘斥卖其产入闽,捐资造塔,以资冥福。”明万历间塔毁,天启间(1621—1627)徐■倡议修复,重建为七层八角石塔,高31.5米,耸立港口。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两军即齐塔下开火。当时马江两岸十三乡人民。展开了反侵略斗争。1964年经过大规模修缮,罗星山也辟为公园。 【金刚腿】

在福建福州市闽江下游闽它镇对岸(长乐县地),距市区30公里,处在两岸山岩裸露、江流曲折、河道深窄的地段。金刚腿是一条形如巨人腿脚的大石条,从山麓一直伸剑江面。腿卜中空如桥梁,腿部翘起,靴底悬空,靴长约1米,满生青苔,极其逼肖壮观,为闽江七景之一。半山岩壁上还

有古代石刻“金风濯足”四字。乘船出入闽江的人。部为这天然巨石所吸引。据传金刚腿原有一对,另一只已被开采建造肆万寿桥。金刚腿是江水和海水的分界处,每当溪洪与海潮相遇时,浪涛冲击,更是奇观。 【南公园】

在福建福州市区东南。占地20.000平方米。清初为靖南王耿精忠别墅。湖塘台榭,擅林泉之胜。光绪间辟出部分地建左宗棠词堂,1912年改为公园。有桑柘馆、荔枝亭、藤花轩。望海楼诸胜。近年又依其曲折湖塘垒砌堤岸,围以栏杆,井在湖上修造两座石拱桥,其中一座从湖畔假山石洞接通湖心小岛的凉亭,成为游览中心。临湖建双层楼船,登船台凭眺,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园旁影剧场也是公园旧地。 【马江昭忠祠】

在福建福州市马尾港的马限山麓,依山傍水,面对罗星古塔。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纪念中法战争马江海战阵亡烈士而建。前后两进,正厅及两院祀殉难官兵796人,前厅有石碑一方,记海战经过。祠西为墓园。1920年重修,将墓园的九垄合为一丘,重立墓碑,上书:“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上埋骨处”。伺前有老榕两株,清幽肃穆。一九八三年重修,墓园增设池馆亭榭,词内陈列马江海战文物。 【闽江金山塔】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8公里闽江西港。江心突起一阜,削

拔寻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势。宋元年间建一座七层八面的实心石塔,高不及10米。塔周环构庵堂,古人以其比拟镇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之称。后庵堂被山洪冲毁,或改建为文昌祠,或改建为塔江楼,历代更迭不常。现存的金山塔寺为1934年重建。塔前有一座殿,塔后有一层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所有楼阁均四面开窗,占地虽小,有外景可惜,环境颇为清幽。一水奔流,九山环抱,向为游览胜地。明代抗倭名将张经,少时曾在此读书,明莆田学者林兆恩(龙江)也曾借室著述。“塔影玲拢映绿波,金山事迹见诗歌”,弹丸之地,却流传不少名人韵事。 【闽王德政碑】

在福建福州市庆城寺(路)闽王祠内。闽王王审知(862—925),唐末割据福建,五代时封闽王。治闽三十九年,对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颇有功绩。后世誉称“开闽王”。此地原为他的故宅,闽亡,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改为庙祀。自宋至清,每年立春日,郡守都率群僚来词取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碑全称《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高4.9米,宽1.87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于兢撰,王倜书。碑文记述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情况,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资料。祠内还有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所立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乞土胜地》等碑。

【闽王王审知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战坂乡莲花峰的斗顶山。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封闽王。他治闽三十九年,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墓原在凤池山,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迁葬于此。莲花峰是郡城主峰,旗鼓分列,面对五虎,气势宏伟。陵园内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莲花、永兴两院(寺),闽亡,均废。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遭屯军盗掘,今仅存三层坟台及翁仲、石兽等。台上有两座并列的长方形砖墩,1981年重修,发现墩下为墓室,左室有闽王墓志铭,右室有夫人任氏墓志铭,均翁承赞撰。墩后围有坟壁,上为封土,封顶有唐闽忠懿王墓碑,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修时所立。 【迥龙桥】

亦名飞盖桥、沈公桥。在福建福州市郊闽安镇邢港上。建于五代年间,四墩五门,花岗石砌造,长66米,宽4.8米,墩为两头尖船形,墩间各铺石梁板五条。桥上护有石栏杆,栏柱36根,柱首雕刻有雄狮、海兽、莲花等,造型古拙生动。南宋淳祐间重修后,改名为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镇官沈某重修,改名沈公桥。现存结构多为唐宋时期遗物。“闽中桥梁甲天下”,但五门以上唐桥尚属罕见,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桥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桥的两端各有庙亭一

座,均清代重建。西北端为玄帝亭,旁立宋观文殿学士郑性之所书“飞盖桥”和清“沈公桥”石碑,东南端为圣王庙,内祀齐天大圣,重檐九脊顶,背负盘石山,拾级登山,可观赏邢港九曲、七星献寿等景致。 【桂斋】

在福建福州市西湖荷亭侧。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除了父忧在籍守制,倡议重浚西湖。浚湖工程结束,利用节余在荷亭北皇华亭故址建宋李纲祠堂(今废),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住所名称,亦叫桂斋。咸丰元年(1851年)即林卒的次年,6月12日,州人士遵林遗嘱奉其像祀于此。民国间在斋旁建室一间,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并新建一座禁烟亭。 【烟台山】

在福建福州市区闽江南岸,梅坞与麦园顶中段的藤峰。因元末至清初设有烟墩以为报警之用,故名。1962年建为公园。园内有长廊、茶室、阅览厅、游泳池等。穿插种植木棉、南洋杉、美洲松等名贵树种。由于一阜临江,地势较为高峻,视野开阔,能纵览榕城全貌。北望三山两塔雄峙;俯瞰闽江航运繁忙;更有万寿、闽江两座大桥,宛若长虹。夏晚江风习习,远眺万家灯火,犹如繁星点点,是消暑胜地。山麓梅坞,古时种植万株梅树,有“琼花玉岛”之称。明徐熥曾留下“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佳句。清初毁于战火,现在

已是市肆林立。 【崇福寺】

在福建福州市北岭下,距城约8公里。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原名崇福院,后废。明末清初重建,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具规模,后逐渐发展,梵宫林立,殿宇巍峨,至清末成为福州五大神寺之一。寺在象峰之麓,冈峦环抱,松柏参天,有清涧一曲绕寺而过,环境十分清幽。现存殿宇,多为光绪年间所重建。 【崇妙保圣坚牢塔】

俗称“乌塔”,误称“净光塔”。在福建福州市区乌石山东麓,五代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延曦为自身及眷属、臣下祈福,在唐代净光塔遗址上兴建。原计划造九层,未完工,延曦被杀,闽亡。现存塔为八角形,七层檐,高35米,用花岗石砌造。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第一层开一门,其余各层开二门,不设门的地方都设佛龛。塔心有曲尺形通道供登攀。造型雄伟端庄,与于山定光塔东西相对,有“榕城双塔”之称。清道光间塔身倾斜,1957年重修。塔上浮雕佛像及碑刻,是研究五代闽历史与艺术的珍贵资料。塔旁“敕建贞元无垢净光塔”碑,是前身塔所遗。 【清真寺】

在福建福州市安泰桥下。据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不合史实。按此地原为五代时闽王王继鹏

的太平宫,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改为万寿院(佛教寺),元至正间始归伊斯兰教,改造为清真寺。《闽都记》云:国朝初建,名“真教寺”,俗呼“礼拜”,色目人礼拜诵经于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毁于火,是年冬重建,越八年始落成。重建的寺,属东方建筑形式;大殿单檐五脊顶,深广均五间,成正方形,为礼拜堂。前有华表,左右两庑为茶厅、房廊、厨舍等。现存大殿为1955年重建,改为工字形。寺内有永乐圣谕、嘉靖重建清真寺记等石碑。是福州唯一的伊斯兰教寺。 【鼓山】

别称“石鼓”。在福建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延表数十里,有屴崱、白云、鼓子诸峰,最高点海拔969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故名。山中涌泉寺是福建著名寺院。寺东灵源洞、听水斋、白猿峡一带,岩石嵯峨,摩崖密集,誉称“石鼓都会”。寺西苍松翠柏,曲径通幽,有鼓山十八景、白云洞诸胜。山上屴崱峰俗称“绝顶峰”,可观日出。寺西南为登山石板路,长3公里,石磴达二千五百余级,沿途青松夹道,有观瀑、半山、更衣等五亭”,1954年另辟盘山公路,自市中心有车直达寺前。1979年义建造松涛楼,接待游客。 【鼓山十八景】

俗称十八洞。在鼓山涌泉寺西,狮子峰下。岩壑幽奇,山径盘曲,苍松成荫,攀登远眺,福州市、郊全收眼底。宋

时建望州亭,今废。附近有岩洞,广16米,深7米,洞内有一壑清泉,洞前插一片石壁,占人取达摩面壁之义,名“达摩洞”。洞周有石灶、仙猿岩等胜迹。清咸丰四年(1854年)辟八仙、降虎诸岩洞,铺设通联的石硷、石径,使游览线延展2公里以上。三十来处岩洞和景物分别题有标名,达摩洞口的石壁上则综合品题,有达摩面壁、仙猿守峡、玉笋成林、福寿合图等富有诗意的十八佳句,“十八景”因此而得名。近年来又整修通道,增建楼阁廊亭。 【鼓山摩崖题刻】

在鼓山上。山上岩壑幽奇,镌刻在岩壁上的摩崖题刻约有四百段,多分布在登山古道,屴崱峰、白云洞、十八景、灵源洞等地,尤以灵源洞一带最为密集。明谢肇淛《鼓山志稿》说:“宇内名山铭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灵源洞里许,削壁林立,殆无寸隙。”灵源洞有摩崖题刻二百余段,真草隶篆俱备,宛如一座书法宝库。著名石刻有宋代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以及当代郭沫若等题刻。 【千佛陶塔】

在鼓山涌泉寺。计一对。烧造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原立任福州市南台岛龙瑞寺,1972年移此,分立在天王殿前,东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名“贤劫千佛宝塔”。塔为陶质,上施釉,作紫铜色。仿木构八角形楼阁式,计九层,高6.83米,座径1.2米,自下而上宽度逐层缩小。系分

层烧造,然后拼合而成。塔壁共贴塑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檐角下悬有铃锋,塔顶压宝葫芦,塔座塑有狮子、力土和各种花卉图案,井有题识,记烧造时间以及施舍者和工匠姓名。以陶烧造的大型宝塔,为国内罕见,是研究宋代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白云洞】

在鼓山西北隅,距涌泉寺约7公里。洞在悬崖陡壁间,广约16米,深5米。堵为佛堂、僧舍。有石为天,不施片瓦。洞外雨丝纷垂,淋不到窗棂;白云缭绕,迷蒙满洞。从洞口俯视,危岩如削壁,长涧若深渊。古人云:“白云之奇,不在洞而在径。”即指从山下登洞的沿岩险径。登此洞需穿过三座危岩阻梗的三天门,爬越一段两侧深涧的龙脊道。沿途有化龙桥、印月潭、龙舌岩、天梯、观瀑台、吼雷湫、时佛岭等诸胜。 【涌泉寺】

在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麓。海拔455米处,占地25亩。此地原为一积水潭,五代粱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请名僧神晏来居。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现存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圣箭堂、藏经殿、回龙阁等,均清及近代重建。规模雄伟,列为清末

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以藏经、藏版驰名国内外。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龙藏、日本续藏等,还有明清两代本山高僧元贤、道霈等著述和其他翻刻计七千五百多册,尚存明清经版万余方,和苦行僧刺血书写的佛经六百七十五册。

02、闽侯县永泰县 【李纲墓】

在福建闽侯县中房乡湖里村,大嘉山南麓。墓为砖石结构,三面围有短墙,入口有石坊,额题“古社稷臣”。坟(封土)为砖砌,形圆如甑。坟前有丈余石碑,上书“宋丞相李忠定公之墓”。坊和碑都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时所补立。墓道离墓园百余步,翁仲、石兽、望柱、旗杆石等分立两旁,颇为壮观。李纲(1083—1140)字伯纪,福建邵武人。靖康初为尚书右丞。金人入侵,以主战被谪。南宋高宗即位,迫于舆论,召为宰相。他主张用两河义军:荐宗泽、张所等抗金将领,力图恢复中原。在职仅七十余日,又被罢免。晚年退居福州,绍兴十年(1140年)卒葬于此。 【祥谦陵园】

在福建闽侯县枕峰山,距福州市20公里。自麓至顶,砌有围墙,内有纪念堂、展览馆等,规模雄伟,肃穆壮观。林祥谦(1889—1923)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人。共产党员。著名的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

员长。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政治自由,坚持罢工斗争,破敌人屠刀砍杀,壮烈牺牲,遗体秘密运回家乡安葬。1963年陵园建成,迁葬于此。 【雪峰枯木庵】

在福建闽侯县雪峰寺附近。相传为义存祖师初入山时栖止的地方。庵内枯本一株,己无枝梢,高3.32米,围7.13米,树腹早朽空。其表层厚约7厘米,南向开一门孔,腹中可容十余人。腹壁刻行左读的文字,正书,字径12厘米文曰:“维唐天祐乙丑岁(按为公元905年),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阡馀功,于时廉主王大王。”用笔挺拔遒健,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水平。树壁刻碑已历一千余年,金石家称为“树腹碑”。惟碑的下半段有七字已在一百年前被火灼烧,枯木腹内外原有宋、元、明题刻二十多段,现存甚少。庵为保护枯木而建,历代屡有更迭。现庵系近代所建,1974年重修,内祀义存祖帅像。 【雪峰崇圣禅寺】

简称雪峰寺在福建闽侯县雪峰,距福州中77公里。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僧义存入山在陈洋筹创,六年后初具规模,赐名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移寺陈洋(即今所),闽王捐资赞助,厦屋弥布全山。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改今名。现存庙宇多为清光绪间重建,规模雄伟,为清末福州五大禅寺之一。殿左有“义存祖

师塔”。义存(822—908)为泉州曾氏子,精通禅理,从学者几遍全国。禅宗中的云门、法眼两宗即出其派下,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雪峰亦因其名播国内外。附近有枯木庵。 【陶江石塔】

俗称安塔,在福建闽侯县尚斡镇塔林山上。为八角七层实心石塔,高约10米,座宽3.2米,塔下有双层台座,顶有五轮塔刹。每层塔壁均刻有一至三尊盘坐莲台佛像,台座转角处刻大力士肩荷塔身及披盔甲的镇塔神,其间镌刻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以及飞天、古兽、花草等。雕刻古拙,形态生动;尤以龙的体态,身短脚粗,头小角简,为他处所罕见。是福建省现存年代较早的古石塔之一。 【方广岩】

俗名“一片瓦”。在福建永泰县葛岭山腰。层峦迭嶂、林荫蔽日之中,突出巨石一块,凌空舒展如片瓦,遮地千余平方米,人喻其为广寒仙宫。北宋庆历年间在岩上建佛亭,明中时扩建为寺。每年中秋夜,皓月斜照岩上,观之如童子拜观音,自古传为奇景。万历十九年(1591年)附近增建天泉阁五间,背依千仞巉岩,面临百丈深壑,楼用巨大杉木百根纵横支架,宛若空中楼阁,惊险奇绝。阁旁有洞称炮洞,游人辄于洞中燃炮,四山震动,回音半小时不绝。岩上还有玉泉洞、观音岩、水帘洞、罗汉岩、狮子岩诸胜,多以自然形象命名。摩崖上有宋尹古澶、李良杰等所书的“天关”、“石

门”、“鸿山月照”、“方广洞天”、“闽山福地”等题刻甚多。 【姬岩】

在福建永泰县白云乡。相传闽王王审知妃葬此,又云仙人在此炼丹,成后有白鸡飞来看守,故别名鸡岩。上有北宋政和年间创建的古刹一座,历代屡有重建维修,殿宇今仍完整。岩方圆十多里,千峰万壑,群胜争妍,有饮虹池、罗汉岩、普陀岩、雷劈洞、观音岩、龙都津等景二十处。其中普陀岩峭立千仞,古木参天,岩心凸出,可坐数百人。过数百步,两崖夹峙,直刺霄汉,摩崖上镌有黄任所书的“天门”两大字和其他名家题刻。过天门抵雷劈洞,有巨石如舟,旁建鬟翠楼,每当雨后初霁,登楼凭眺,烟云万顷,四望弥漫,称为雾海,极为壮观。楼左不远有石室,供奉王真人,其下即为龙都津,深不可测,壁石妖娆若龙,泉从龙首涌出,水冷如冰,从不干涸。

03、长乐县连江县闽清县 【三峰寺塔】

在福建长乐县城西南山顶。《长乐县志》载:宋崇宁间,有僧于山顶筑台讲经,后富室林安上就台址建佛庵。以后,寺僧又建浮屠七级,即今三峰塔。明初郑和下西洋船队驻泊长乐,曾两次修三峰寺。今寺废塔存。塔为石构,仿木楼阁式,八角七层,高27.4米,各层有工艺精湛的飞天、伎乐和

佛教故事等浮雕。特别是自第一至第六层,有二十五面塔壁浮雕莲花座佛,各作二排,每排四尊,共二百尊,较异殊。第二层西面塔檐下匾题“圣寿宝塔”四字。第七层塔门右边列有“圣寿宝塔时政和丁酉十月二十三日圆满,同掌会陈致乾、戴顺、郑康、林伯材”等字,足证此塔为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所建。 【天圮灵应之记碑】

原在福建长乐县南山天妃宫内,现移城关小学。碑高1.62米,厚0.16米。碑额篆书“天妃灵应之记”,两旁阴刻海水波浪纹,正中涌出一月。碑文楷书三十行,行字多者六十八字,文字清晰,但有九字磨灭。碑框镌刻缠枝番莲花纹。明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立石。碑文记述明三保太监郑和出洋船队,每次启航前,都到南山天妃宫祈求庇佑,其中还对航行的时间以及船只、人员、编制、修舶设备等提供了可靠资料,可订正和补充史乘记载的错误与不足。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记事刻石,苏州娄东刘家港北漕天妃宫原有《通番事迹记》碑石一块,惜已不存。故此碑为记述郑和航海仅存的珍贵文物。 【云居山】

在福建连江县城东7.5公里处。山上兀峦幽谷,奇石怪岩,松树萧森,绿茵馥郁。山岭行尽,道路平坦,沿途有田螺石、老翁石、童子拜观音、屏风石诸胜。山巅有上庵寺,

建于唐代,宋元屡修,康熙间重建。寺前峭壁竖立,中镌“天上云居,人间仙境”八字。西北向有仙人迹,传说仙人曾到云居山,岩壁尚留一尺多长的脚印。北面有金猫戏鼠、尼姑洗脸、和尚貌台诸胜。寺左边有“彤云碧海”四大字石刻。附近有流米岩。寺侧有一小岗,首尾昂起,形如马鞍,叫马鞍山。每届秋日,游者多宿上庵寺,以待翌晨登普光塔观日出。过山巅有下庵寺,建于明代。山中乔木垂荫,峰回路转,山抱海环,环境幽旷,泉水自树根涓涓而出,小壑声如敲金戛玉。山下有静益寺。 【青芝山】

在福建连江县城南约10公里。原名百洞山,因产灵芝得名。

寺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后殿,1934年重修前殿。山水秀丽,有一百零八景之称,较著者有五峰、十洞、十六岩、三十五石及一湖、三泉、三台、三室。明工部右侍郎董应举开拓,经历代修建,现存青芝寺、梅花楼、松风阁、啸余庐、藏骨塔、第一亭、半山亭、栩园、慕园、观光亭、同乐亭等亭台楼阁十一余处;并有数十处古代岩刻,有篆、隶、楷、行、草等字体,以明万历年间宰相叶向高的草书诗刻最为著名。 【白岩】

在福建闽清县城西南30公里。以巉岩峭拔、色白如玉

著称。山上有白岩古刹,宋元明清历代屡有扩建维修,规模宏大。周围十余里内,林木蓊翳,怪石嶙峋,幽壑珠瀑,千姿百态,有观音岩、悬鱼洞、一片瓦、飞来桥、犁头厅、石门等上百个天然奇景,故别称百景岩。南宋朱熹于岩上题刻“八闽岳祖”四字。洞内有明翰林黄文焕读书处,雅号静室。

04、福清县罗源县 【龙江桥】

在福建福清县东南的海口镇,横跨龙江出海处。龙江古名螺纹江,宋时改今名。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创建,历经明清两代重修,仍保存原貌。为石质梁式桥,长476米,而宽5米,有船形墩三十九座,分水四十道。桥面两旁置扶栏。桥西南端有七级六面实心石塔两座,各高约6米,塔身浮雕侏儒、座佛、狮子、莲花等花纹,形制简朴。此桥是继泉州洛阳桥之后的又一巨大工程,为福建省著名古桥梁之一。

【黄蘖山万福寺】

在福建福清县渔溪镇的联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创建。明中叶毁于兵灾。崇祯十年(1637年)僧隐元着手重建,规模宏大,今仅存法堂一座。当时著名文人黄道周、张瑞图、范爵等与寺僧探讨佛教文化,来往密切。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日本长崎的崇福、兴福诸寺主持的邀请,

束装东渡。七年后,在京都东南郊建造一座大寺,以“黄蘖山万福寺”名之,成为日本佛教黄蘖宗的发源地。1973年为纪念隐元三百周年忌辰,在日本出版巨帙《黄蘖文化》。 【瑞岩】

在福建福清县的海口北面,距县城10公里。周围皆土山,独此岩怪石峥嵘,迭成千姿百态的天然洞景。《福清县志》载。岩分前后,前岩辟自北宋,岩上有瑞岩寺,宣和四年(1122年)建。寺的西垣外元代利用岩石自然形态,巧妙凿成弥勒造像一尊,高厚各约9米,宽约10米。全像造型比例准确,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洵为石雕精品。后岩辟自元明之际,上有报恩寺等。明抗倭名将戚继光《瑞岩寺新洞碑》称此岩有三十七洞天胜景,即今之穿云洞、飞来岩、桃花洞、紫青台等。摩崖上有明叶向高和戚继光等名人的题刻。自岩顶鸟瞰远山近水,云影天光,心旷神怡。 【瑞云塔】

在福建福清县东南的小孤山上。明叶向高《福清县新建桥塔记》载:瑞云寺和石塔,创建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历时十年始成,现寺圮塔存。塔八角七层,高约30多米,用雕琢精致的花岗石砌筑。外形仿木构楼阁,底基为生灵须弥座。第一层北面开门,其余七面设佛龛;第二至第六层,两面开门,六面设佛龛;第七层四面开门,四面设佛龛。塔外作八角空心室。各层转角倚柱砍成海棠式,柱顶斗栱二层,

叠涩出檐。塔的各层细部都浮雕着武土、比丘、罗汉、花卉、飞禽、走兽和佛教故事等图纹。此塔由名匠李邦达负责设计施工,立面纤巧,造型均衡,雕工精雅,素享“凌霄玉柱”盛誉,是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座明代石塔。 【圣水寺】

在福建罗源县城南莲花山麓,离城半里许。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寺三楹,名山奇石罗列,泉水淙淙。有栖云洞,为天然石洞。内有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雕刻的罗汉石像十六尊和明代补刻的二尊。山上有眠鹤石(石如一鹤酣眠)、龙虎岩(又名圣水岩)、笔砚峰等。龙虎岩下有清泉从石罅中流出,锵然有声。山上岩壁,诗文题刻颇多。 【碧岩】

在福建罗源县罗源湾畔岭头山上。拾级而上,山腰有巨石突起,貌似蟾蜍。由石缝中转侧穿入,悬崖峭壁,突兀眼前,高100多米,其下有天然洞室,洞高20多米,广1亩许,碧岩寺即在其中。石洞正上方有一树倒悬,名千叶宝莲花,四季长青,九月开白花,甚小。岩缝中长出仙果树,六月结实,可食。岩顶清泉滴沥,海风吹来,滴滴水珠如颗颗晶莹宝石飞溅而下,称为碧岩飞雪。洞顶上有“回仙岩”三个大字,尚依稀可辨。洞壁上刻有古人游览诗及题刻,正中“戛云喷雪”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颇为壮观。洞内有留米岩、金鸡笼等神话传说遗迹。从洞内外望,山势险峻,或如

猛虎蹲伏,或似巨象吸水。登洞之对面山上观碧岩,犹如雄狮张口怒吼,寺恰在狮嘴中,故碧岩又称狮岩。山上怪石鳞峋,风光奇特,为罗源八景之一 。

05、厦门市 【万石岩】

又名万石莲寺、毗连中岩(亦名鹧鸪岩)。在福建厦门市东郊狮山。晨雾茫茫,景色奥妙,有“狮山晓雾”之称。明代造,清康熙间施琅重建,殿堂精巧,亭台错落,处于万石丛中,故名。岩巅有“万笏朝天”石刻,岩下幽壑流泉,别有洞天,名小桃源。又有象鼻峰,雍正时李瞕所题。峰前即“锁云”石刻处,相传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郑成功诛杀郑联于此。岩麓万石岩水库周围建为植物园,有松杉园、标本楼、温室、荫棚、亭榭等园林建筑,山色湖光,引人入胜。1954年在水库前建厦门解放纪念碑和烈士陵园,花岗岩砌成,庄严肃穆,具有民族风格。碑上镌陈毅题“先烈雄风永镇海疆”八字,巍峨云表。 【天界寺】

在福建厦门市狮山万石岩之西醉仙岩。为清乾隆时月松和尚募化重建。昔日寺僧清晨撞钟,声闻遐迩,有“天界晓钟”之称。寺前浑然巨石掩覆成洞,洞中有泉名醴泉,有井曰仙井。还有问仙路、仙迹石、石棋局、仙浴盆等景。寺后

顶峰,危崖削立,镌“天界”二字,其下有长啸洞,洞壁镌明万历年间平倭诸将题诗,其一曰:“偏师春尽渡澎湖,圣主初分海外符,鼙鼓数声雷乍发,舳舻百尺浪平铺。争传日下妖氛恶,那管天边逆旅孤,为道凯歌宜早唱,江南五月有莼鲈。”为江苏太仓人施德政所作,为明代抗御外来侵略者的资料。 【太平岩】

在福建厦门市东郊狮山主峰。岩前石凌四起,石洞隐伏,悬崖夹道,流水淙淙。曲径间有乾隆年间徐友铭题“海上云根”和侨商黄仲训题“眼中沧海”等石刻。过石刻,即“太平石笑”名胜所在,由四块巨石相迭而成,上两石一端贴合,一端张开,宛如开口在笑,颇为形肖。石上镌“石笑”两字,书法遒劲;还有古人题咏:“忽见石开口,不闻石有声,夜因吞月色,朝为吐云情;饮露千年饱,餐风一味清,太平真好景,长笑息兵征。”传石笑前面为郑成功读书处,其后即太平岩寺。寺内有海云洞、放生池,寺前木棉数株,古干参天,树龄已数百岁,又有乾隆时黄日纪题咏石刻。近年又加整修,并添设茶室,开辟盆景区,风光更加明媚。 【白鹿洞】

在福建厦门市区东北隅玉屏山南面。山多崩崖立石,幽岩邃壑,有六合洞、朝天洞和宛在洞;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及佛殿僧舍。林木掩映,气象超逸,居高远眺,厦门风光尽

收眼底。寺宇后堂古时供祀朱熹,在洞内泥塑白鹿,以纪念朱熹重兴江西白鹿书院事,故名白鹿洞。每当晨光熹微,洞中烟雾缥缈,因有“白鹿衔烟”之称。洞后有明末攻剿红夷摩崖石刻,一题“天启癸亥年十一月廿日广陵朱一冯以督师剿夷至”,一题“天启癸亥冬晋阳赵纾督征到此”,系明代军民抗御荷兰殖民者的实物史料。 【陈化成墓】

在福建厦门市郊金榜山麓。陈化成(1776—1842)字业章,号莲峰,福建同安人。清代爱国将领。行伍出身,后任参将、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道光二十年(1840年)调任江南提督。鸦片战争爆发后,在吴淞修炮台,训练士兵,积极备战。1842年6月,英舰进犯吴淞口,16日拂晓督部发炮击伤英舰多艘。后因两江总督牛鑑溃逃,东炮台陷落,英军夹攻西炮台,陈身负重伤仍率孤军奋战,与所部英勇战死。陈化成牺牲后,部下刘国标收藏其遗体,在嘉定县入殓,翌年农历九月十二日,葬于金榜山麓。墓碑题“皇清诰授振威将军赐谥忠愍陈公、浩封一品夫人德配曾夫人茔”。墓前有石狮、石华表。1963年和1974年重修,四周建石栏杆保护。 【虎溪岩】

在福建厦门市区东北隅玉屏山北面。岩下有溪,相传古时有虎栖于溪边石穴,故名。山亦因称虎溪山。山间岩石密布,秀峭鳞峋,占榕盘屈,万壑云根,一派天然佳景。明万

历年间,休懋时在岩间辟洞,建棱层石室,亦名棱层洞,并题刻“棱层”、“摹天”于洞顶摩崖,字径数尺。岩壁间还有明何乔远、池显方,清黄日纪等名士题咏石刻。明清以后,虎溪岩寺宇屡经修建,颇具规模。寺原名玉屏,又以庐山东林寺有虎溪三笑故事,亦称东林寺,山门额题“海峤东林”。棱层洞朝东,最先看到月出,月光照在洞内罗汉和土虎之上,景色清幽,有“虎溪夜月”之称。 【胡里山炮台】

在福建厦门市东南胡里社海边。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会同总督题奏设炮捐募款筹建,继任提督杨歧珍董理并于二十二年建成。用乌樟树汁和石灰、糯米拌泥沙筑成,甚为坚固。前临大海,视野宽旷,隔海与屿仔尾炮台相为犄角,控制厦门港口,为海防要塞所在。墙堡雉堞兵舍保存完好,台前玉沙卷浪,四周树木蓊翳,荻苇萧疏,风景壮丽。炮台内存巨炮一尊,为德国克虏伯兵工厂造,炮口内径28厘米,炮身全长13.96米,全重59.888公斤,当年每尊造价约银五万两。 【南普陀寺】

在福建厦门市五老山下。五老山五峰并列,巍峨云汉,号称“五老凌霄”。始建于唐代,初名普照寺,五代时释清浩改建为泗洲院,宋重建复原名,元明以后历有兴废。清康熙年间,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改名南普陀,自是成为闽南佛

教胜地。有前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等主要建筑。大悲殿建于石砌殿基上,原系木构,因毁于火,1930年用混凝土仿木构重建,作八角三层飞檐蹿角式,全以斗栱架迭而起,仰视藻井,颇为美观。大雄宝殿、藏经阁亦金碧辉煌,供奉三宝、千手观音等造像,妙相庄严,栩栩如生;藏经阁珍藏经典、宋钟等佛教文物。寺内保存碑记石刻,有乾隆御制碑,为有关台湾林爽文、庄大田起义的实物史料,还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五老山上松竹苍翠,岩壑幽美,名山古刹,相得益彰。半山有太虚亭,登临远眺厦门港,山风海涛,风景壮丽。 【洪济观日】

洪济山在福建厦门市区东北。峭拔耸秀,为厦门岛最高处。山巅即云顶岩,旧名方广寺。绝顶旧有观日台,曙色熹微中,登临远眺,极目东海,紫霞苍雾间,一轮红日,喷薄而上,金光潋滟,渲映波涛,尽作胭脂色,洪济观日,蔚为奇观。岩中有留云洞、星石、龙门诸胜,寺宇已倾圮,仅存“天际”、“龙门”及明隆庆五年(1571年)刘存德题诗,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周凯、杨文琛、孙云鸿、吕世宜、叶化成同游时的题名等摩崖石刻。 【厦门海堤】

在福建厦门市高崎至集美、集美至杏林海上。高集海堤建于1953年,长2.212米,杏集海堤续建于1955年,长2.820

米,总称厦门海堤。堤坝系抛石填海并用花岗岩石砌成,可以同时通行火车和汽车,还有人行道。跨海凌波,气势雄伟。海堤建成后,厦门遂成半岛,鹰厦铁路火车可直达市内。在高崎堤头,有朱德手书“移山填海”纪念碑。碑旁有观堤亭,可以观览“控海鼓东风,长堤御铁龙”的壮丽风光。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在福建厦门市厦门大学集美楼。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大期间寓此。1952年在此设立厦门大学鲁迅纪念室。1956年宋庆龄、郭沫若先后为该室题词。1976年10月,为纪念鲁迅诞生九十五周年、逝世四十周年和到厦门大学任教五十周年,进行全面整修和充实,扩展后命名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展出。该馆共有五室,其中四室以六百多件文物和资料、照片,分别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在绍兴、北京、厦门、广州、上海各历史时期的战斗历程,其中在厦门部分是展出重点。—室即鲁迅故居。 【演武亭、演武池遗址】

在福建厦门市厦门大学内同安楼一带。演武场是郑成功演武练兵的大校场,演武亭为其中主要建筑。据史书记载,郑成功于明永历九年(1655年,一说永历十二年)命工官冯澄世在厦门港院东和澳仔岭之间的操场筑演武亭楼台,以便驻宿教练观兵。亭建成后,郑成功亲临督练,教授士兵演习阵法,并从中挑选将士,训练铁人(全身披挂铁甲的精锐武

士)。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清兵攻厦门,郑经(成功之子)不支,退往台湾,临行遂将此亭焚毁。1954年曾在此遗址出土“练胆”石刻和“国姓瓶”等文物。演武池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地方,在演武亭附近。今厦门大学西村附近尚存一小池,相传即演武池的一部分。 【鼓浪屿】

在福建厦门市西,中隔700多米的厦鼓海峡。全岛面积仅1.8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内海风扑面,涛声如雷,故名。有莲花庵,明万历、清乾隆年间重修,庵旁巨石有明人题刻“鼓浪洞天”四大字,为厦门八景之一。岛上树木葱郁,四季长青,亭台楼阁,掩映错落,以海上花园或音乐岛驰名中外。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滨浴场等游览胜迹。

【日光岩】

一名晃岩,俗称龙头山。鼓浪屿的最高峰,高90米,山麓有日光寺,每当太阳初升,阳光正射到山石和寺内,故名。岩顶天风浩浩,极目远眺,浩瀚大海,波浪滔滔,厦门、鼓浪屿以及大担、二担、圭屿、青屿诸岛,尽收眼底。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屯兵,操练水师,至今尚存山寨遗迹。山上有“日月俱悬”、“与日争光”、“光复台”、“闽海雄风”等石刻和蔡元培、蔡廷锴等人的题诗以及“鹭江龙窟”、“古避暑洞”诸胜景。1962年2月,在岩麓建立郑成功纪念

馆。

【郑成功纪念馆】

在鼓浪屿日光岩北麓。建于1962年2月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纪念日。日光岩是郑氏屯兵之处,山上尚存当年山寨等遗迹。纪念馆除序言厅外,有七个陈列室,以实物、文献、照片、图表和美术作品介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包括青少年时代、抗清活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发台湾等内容。展品中有郑成功的画像、蟒袍(残片)、玉带、墨迹,当时的兵器、印章,所铸银币、石刻、墓志以及台湾地图、高山族画像等。还陈列董必武、沈钧儒、郭沫若等人题词多幅。郭沫若还为纪念馆书写馆匾和对联。 【菽庄花园】

在鼓浪屿日光岩南麓,毗邻港仔后海滨。园主林尔嘉,原系台湾富商,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后,携眷避居鼓浪屿,1913年秋始建此菽庄,为厦门名园之最。全园利用天然地形,借山藏海,巧为布局,分藏海、补山两部分。园门内有一短墙,挡住游人视线,故名藏海。右侧为谈瀛轩,其旁即海滨浴场,凭栏远眺,海上风光,一览无遗。向左经花圃,有壬秋阁,沿曲栏再行,有四十四曲桥,横跨海上,蜿蜒可抵山麓,是全园游览主线。桥上有观钓台、渡月亭、千波亭及海阔天空等迭石。风晨月夕,在此游憩,令人心旷神怕。自山麓招凉亭拾级而上,为补山园,园中有熙

春亭、茅亭等。倚山建有十二洞天假山,洞室十二,形状各异而曲折互通,上下盘旋,俗称猴洞。尚有小板桥、亦爱吾庐等错落其间。解放后,园主将花园献作公园,经修葺,遍植花卉,四季如春,游人络绎不绝。 【集美鳌园】

在福建厦门市集美镇浔江之滨。原为鳌王宫,后毁于战火。集美镇是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乡。1950年,陈为纪念集美解放,开始兴建鳌园,历时四年始竣工。鳌园大门内是一长廊,两厢壁上石刻历史故事人物等浮雕,形象生动。园中央建有毛泽东手书“集美解放纪念碑”,高28米。碑座四周镌我国领导人和名流学者的对联、题词,以及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动植物等浮雕,还有古代敦煌艺术的仿制品,蔚为博物大观。碑前有一座民族形式的亭子,典雅古朴。碑南是陈嘉庚墓,封顶石砌,四周浮雕多幅,介绍其生平事迹。

06、同安县尤溪县 【汀溪窑遗址】

在福建同安县汀溪之旁,距县城约7.5公里。1956年修建汀溪水库时发现,经鉴定,系宋代同安地方瓷器生产作坊的遗址。窑址规模颇大,暴露地面的各种遗物很丰富,主要有匣钵、垫饼、窑砖等窑具和碗、盘、碟、罐等日用器皿,而以小碗片为最多。瓷器釉色主要是淡褐黄釉,其次是青釉,

还有灰白釉。装饰技法有刻花、印花、划花。纹饰有直线纹、篾点纹、卷草纹、菊瓣纹等。各种瓷器的主要特点是下半部及底部露胎,圈足浅,划花多,纹饰简单。产品当时多供外销。据陶瓷专家研究,日本出土的“珠光青瓷”(因日本茶祖珠光喜用这种瓷碗饮茶而得名)就是此窑的产品。此窑址对研究宋代瓷业生产状况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价值。汀溪水库蓄水量达3.800万立方,灌溉面积19万亩。水光做能,景色幽美。 【婆罗门塔】

在福建同安县大轮山梵天寺钟楼后,距城关约1公里。原在同安县西安桥头,故又名西安桥塔。据《同安县志》记载,北宋元祐年间同安县人许宜、释宗定建西安桥,井镇以石塔四座,桥头桥尾各两座。此即其中之一。1957年根据郑振锋建议,迁至现址保护。塔石构实心,高4.5米,塔座及塔身浮雕取材佛教故事,形象生动逼真,是研究宋代婆罗门教和建筑艺术的实物材料。 【甫溪书院】

在福建尤溪县城郊水南村公山之麓。原系邑人郑义斋别墅。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馆寓于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秋,朱熹在此诞生。嘉熙元年(1237年)修葺,并建房三楹,把朱松、朱熹父子。宝祐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御题为南溪书院。历代均有修葺扩建。其左有活

水亭,为朱熹少时读书之处,亭前有半亩方塘,系朱熹写《活水亭观书有感》诗之地,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毓秀亭,系朱熹胎衣庭处;还有韦斋祠、观书第、毓秀坊等建筑。西侧古樟二株,相传为朱熹幼时手植。

07、永安市沙县将乐县 【桃源洞】

在福建永安市北10公里燕江畔■榈山中。岩洞绝壁上镌有“桃源洞口”四字和律诗一首,桃源洞字迹劲秀,为明举人陈源湛于万历年问题刻。岩高百寻,峰壁削直,气势雄奇。峰顶有通天亭、跨虹、风洞、凤冠亭、阆风台、望象台、象鼻岩诸景。最著名者为一线天,此乃悬崖断裂而成,岩隙狭仅一线,侧肩而入,累级而上,全长120米。明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称:“曾未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周围有望天龟、天柱峰、射垛峰、走马岩、降仙台、步云台、仙炉峰、钟山、鼓山、百丈岩等,群峰攒列,蔚为壮观;奇岩佳树,景色秀丽。山脚为十里■榈潭,渊澄如镜,潭边太湖石罗列,欹侧多姿,宛如一幅浓墨淡彩的山水画。宋代李纲诗称之为“小武夷”。 【罗拔山】

又名陈山寨。在福建沙县,距城30公里。海拔1.300米,

山势奇险,山顶多怪石,树木矮小,常年云雾缭绕。高处可听松涛,观云海;风和日丽时,可远眺大田县村落和三明市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这里爆发了威振八闽的邓茂七农民起义。山上现存有白马庙和练兵场等义军起义处旧址。

【玉华洞】

在福建将乐县城东南9公里天阶山下。属岩溶地貌,是武夷山脉奇峰异洞之一。有两条甬道,全长约7公里,由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溪源洞、黄泥洞和白云洞六个洞穴组成,中有石泉、井泉、灵泉三条宽1-3米、深不没膝的小阴河。洞里有仙人田、炼丹炉、彩云楼、五龙吐珠、八仙聚会、八仙过海、燕子归巢、明月落江、五更天等景一百八十六处。明旅行家徐霞客称“此洞暗巧争奇,遍布幽奥”、“弦含奇瑰,可与张公洞媲美”。 【杨龟山墓】

在福建将乐县城水南3公里的乌石山麓。龟山,系宋儒杨时(1053-1135)之号,福建将乐龙池村人,宋熙宁年间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卒谥文靖。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门下,最早把二程理学传播于福建。后来罗从彦、李侗、朱熹等都受其影响,形成了“龟山学派”,被推崇为“阁儒鼻祖”和“上承伊洛,下倡南闽”的圣贤,从把孔庙。墓坐南北向,为松柏所环抱,坟堆有弧形围圈拱卫,坟前石砌碑

座竖有弧顶长方形墓碑,高105厘米,宽56厘米,厚6厘米,碑文“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为明成化六年(1470年)巡按御史腾昭所书。

08、建宁县泰宁县明溪县 【建宁革命旧址】

在福建建宁县,地处闽赣交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组成部分。县城溪口的天主教堂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前委的旧址,又是毛泽东和朱德的旧居;旧县衙的白楼是周恩来旧居。1931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建宁歼敌刘和鼎师七千余人,打破了第二次“围剿”。1932年和1933年,周恩来曾两次率领红军进驻建宁。现在县里建有革命纪念馆,陈列展出文物七百余件。 【金湖】

在福建省泰宁县西南,为金溪新湖的简称。金溪是闽江上游富屯溪的一大支流。1980年夏金溪芦庵滩建起了一座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池潭水电站,上游之水被堵截,遂形成一个面积54.000亩,蓄水7亿多立方米的人工湖。两岸群峰竞秀,或为利剑直刺苍穹,或为水兽卧饮江际,赤壁异峰,石笋突兀,流泉飞瀑,林木葱郁,水环山绕,碧波涟漪;有猫儿山、虎头岩、扁担寨、小赤壁、镜屏峰、公子峰、白水

深、笔架山、帅印石、水上一线天等共三十六岩、十八洞、五泉、二瀑等自然景致;有甘露岩、醴泉岩、尚书墓等古迹。泛舟金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闽北新的旅游风景区。 【尚书第】

在福建泰宁县城内胜利二街福堂巷,是明天启间兵部尚书李春烨的第宅,面积达4.500余平方米(南北87米,东西52米)。主体五幢,辅房八栋,分五道门一字排列,共120余间,系砖、石、木结构。每幢约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杠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础石雕刻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琢磨精细的花岗岩石板铺设。庭院前的雨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进门设仪仗厅和接客厅。甬道间设有五重门楼,正幢“四世一品”的门斗石质梁柱上镌刻的人物、飞鸟、卷草、团花等图案,尤为精致。尚书第宏伟壮观,布局严谨,建筑艺术高超,为福建省迄今保存完好的明代大型住宅群。 【玉虚洞】

在福建明溪县城北郊黄坡山下,距城2公里许。相传古时这里常有龙蛇作祟,由玉虚仙翁下凡镇服,故名。又因洞门滴水涓涓,又名滴水岩。分上下两洞。上洞为主洞,分前中后三洞:后洞约50平方米暗同黄昏,■岩危石,崎岖不平;中洞约200平方米,有祥云庭、接仙桥、跃鲤岩、狮子岩、佛头石、天鼓和石竹、石珠、石花等近百处景物;前洞

豁亮平坦,约100多平方米,有天浆、天池、仙枪、仙戟、仙剑和南天门等景致。下洞名听泉台,有困鲤石、洞底日月、天河等数十处胜景。径曲廊回,有两条甬道可通上洞。洞前峭壁上镌有“玉虚洞天”四个大字和许多诗词。洞曰上下,花草茫茫,松竹苍翠,令人神往。

09、莆田市 【三清殿】

在福建莆田市内兼济河畔。是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创建的玄妙观建筑群中仅存的一殿。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修,历代屡有修葺。重檐歇山造,原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后扩为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当心间及左右两次间,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斗■和椽檩之间,彩绘有关道教图画。殿内有木石连接的石柱二十根,柱础为莲花覆盆。殿的东厢竖有宋徽宗瘦金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入宋孝宗《赐少傅陈俊卿札碑》,并镌孝宗御札和陈俊卿谢恩表文;宋方昭书《兴化军祥应庙记碑》,记载宋代海外贸易史料。此外还有苏拭、文天祥、文征明等人题刻,参差排列,古雅别致。 【木兰陂】

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在福建莆田市城南5公里的陂头村木兰山下。始建于北宋治乎元年(1064年),经三次营筑,凡二十年,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建于汹涌的

木兰溪水和兴化湾海潮汇流处。肢首为堰闸式滚水坝,用巨块花岗石纵横钩锁迭筑,长113.13米,陂墩二十九座,各高7.5米,陂门二十八孔。陂首南北两端建有两条共长500多米的护肢石堤和回澜桥、万金陡门两个进出水闸。自此挖出南北干支渠120余公里,沿线建陡门和涵洞等三百多处,具有蓄洪排涝综合利用功能,滋润莆田南北洋平原成为沃土。近千年来,虽遭风、洪、潮的侵袭,仍然巍然屹立,继续发挥效益。解放后,新建木兰倒虹吸管,引进了东圳水库渠水,使灌溉面积由15万亩增至25万亩。陂畔原有宋协应庙,纪念建陂者李宏、钱四娘等人,今称李宏庙,庙内有明清修陂碑和郭沫若《咏木兰陂》诗碑共十二块。庙外黛山碧水,景色绮丽,春涨之时,溪水漫陂入海,蔚为壮观,故有“木兰春涨”之称。 【古谯楼】

在福建莆田市鼓楼前。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兴化军治移设莆田县时创建,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焚毁,同年重建,置更鼓刻漏于楼上,因称鼓楼。以后几建几毁。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楼三层,长约50米,高约25米,重檐歇山造,基台石构,门洞中部上置横梁,不作券式,保存宋代形式。台上为木构二层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第三层斗洪宏大,柱头华洪二跳偷心造,部分用材保存明末清初原

物。前后有回廊,设砖石花栏杆。现为莆田县文化馆。 【石室岩】

又名伏虎岩,在福建莆田市城西2公里。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名僧妙应禅师住此建寺。岩上有巨石,长10余米,形如舌状,人呼为龙舌,其下广如厦屋,传为妙应坐禅静修之所。旁有海印洞、涅■台;下有古砖塔,七级方形,原有木栏瓦檐,现仅存塔身。山路上杜松大可二人合抱,松石夹立如门,晨曦暮霭,云雾缭绕,故称石室松门,又称石室藏烟。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空观台诸景以及宋、明、清人的摩崖题刻。岩上还有大士堂、玉皇殿等建筑物。为莆用市主要游览胜地之一。 【东岩山】

俗称东山。在福建莆田市西北角。山上旧有数百年古松二百多株,宋元摩崖石刻多处,向为城中游览胜地。有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创建的报恩东岩教寺和三级八角石塔一座,塔基座六面各浮雕狮于六只,形态各异,造型古朴。寺前侧古樟一株,三干合抱,树龄逾千。另有明代林三教先生(林兆恩)词堂。林兆恩(1517-1598),号龙江,又号子谷子,是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的首倡者。明嘉靖间,莆田遭倭祸,他捐家财,雇客兵守城,倭退后,救济难民,收埋罹难者,医治灾后流行瘟疫。生前在山上东山樵舍讲学,弟子众多,当时名流如王元美、戚继光皆称门生。死后,人们

为纪念他,把讲堂改为祠堂。 【宋家香】

在福建莆田市原宋氏宗祠内。是植于唐玄宗以前的古荔枝树。北宋嘉■二年(1057年)蔡襄《荔枝谱》记载:“宋公树极高大。。世传此树已三百岁。”据此推算,已存活一千二百多年,是世界罕见的长树龄果树。历遭严寒和飓风、烈火等天灾人祸的摧残,但老而弥壮。现基干周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