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阅江楼心得体会
班级:20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姓名:连凯敏
学号:201424011205
阅江楼作为肇庆的一个重要历史研究点,很多来到肇庆的人都会去一览。而肇庆学院作为肇庆本土的唯一一所本科大学,几乎每个人都会在四年中去参观至少一次。当我还是大一的学生,对肇庆还不甚了解时,对于由带班党员组织带头的参观阅江楼活动我是毫不犹豫就参加了。我认为一个具有魅力的城市,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积淀。
2015年6月12日中午,在结束了早上的课程和短暂的午睡后,我们国贸专业和市营专业还有投资专业来到了传说中的阅江楼。从刚入学就有听师兄师姐提起过这个地方。我曾经以为阅江楼是一片大庭院,到了那里之后,发现并非如我所想。
阅江楼,顾名思义,这是一座伫立于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东侧石头岗上,南临西江的楼阁建筑。如今的我们看来,它十分具有历史文化气韵,外表看起来早已不复靓丽,却依旧具有魅力。阅江楼具有较为久的历史,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历代有修缮,名称也屡次更变,初为崧台书院,继称东隅社学,明崇祯十四年(1641)始命名阅江楼,清初曾改名镇南楼,不久复称阅江楼至今。
这座楼的建筑十分具有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气息。众所周知,中国的建筑大多坐北向南,阅江楼也不例外。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古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其中院庭面积248平方米。楼高两层,分南、北、东、西4座。其中北(后)楼比南(前)楼高,东、西两楼等高。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第一次来到这种类型的建筑,因此我们对于其内部结构不是很了解,
所以进去之后不知道往哪一边走,有一种走迷宫的感觉。正门进去有一块大大的木板遮住,不能直视里面,绕过这块木板,就可以看到一个小庭院。因为结构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也只能是没有顺序的随意参观。
进入庭院以后,可以看到:院内设水池、假山,植米兰、葵树,清幽雅静。庭院中心的小亭子引起了我们许多人的注意,大家纷纷跑到亭子里去拍照留念,想纪念这美好的一刻。南门前石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原有清康熙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立的康熙御书碑6块,现存5块。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书的“阅江楼”木匾。这些木匾与书碑就是阅江楼悠久历史的最好见证。
根据资料,我得知: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等均有题咏。因此阅江楼充斥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不仅如此,阅江楼还是商讨军机大事重地。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所以,阅江楼还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是来自于伟大的爱国情怀。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最吸引我们的当然就是藏品啦。据说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国内各地的艺术珍品也经常在本馆临时展出。
我在里面看到的藏品包括了书籍、玉器、石器、瓷器、铜器、武器等等。藏品种类非常丰富,
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虽然藏品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教育意义。
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广东肇庆成立,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全团有2100多人,设有三个营及两个直辖队。这也是阅江楼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之一。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团长叶挺也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8月1日,以叶挺独立团为主力的第11军与贺龙的20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由朱德、陈毅带领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会师后,部队编成28团,成为红四军主力团,也是后来红一军团主力。
北伐战争具有深远意义。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北伐战争仅二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为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如果没有北伐的成功,国民政府没有实现对全国的政治统一。等到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北洋各个军阀各自为战,不能走向联合抗击日寇。中国是否能坚持八年抗战那么久,
能不能保持独立国家的性质就很难说了。所以说,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功绩。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国共两党广大将士紧密合作,共同奋斗,浴血沙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历史事实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益,分则两损。这一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实现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大业,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先烈开道为后人,后人继业慰忠魂。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牢记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明确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工作,健全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信心百信,壮情满怀,去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使我们的家乡更加富饶,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革命先烈们永垂不朽!
当看到书本里祖国的那段被列强侵略的苦难时,我们义愤填膺,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神舟六号遨游太空,我们欢呼,我们雀跃,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香港回归祖国时,我们激动,我们流泪,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当举国上下迎接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们燃烧,我们沸腾,这也是因为祖国在我们心中!
祖国,她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无法割舍的灵魂之根,是我们身心栖居的家园。近百年来,那许许多多的中华儿女,为了让这个家园繁荣富强,为了能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哪一个不是用“祖国在我心中”来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奋斗。周恩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敬仰的一代伟人,不就因为他从小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鞭策自己;现代科学家童第周从一个后进生变成了轰动西方科学界的中国留学生,这股动力不就来自他的坚定信念——“外国人能办到的,中国人也能办到”;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不畏艰辛远涉重洋回到祖国,为祖国奉献了一生,因为他一直以来不变的崇高信仰是他归国时感人肺腑的“祖国啊,我回来了!”
粱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一代啊,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
怎样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同学们,祖国在我们心中,和谐家园在我们心中,我们就应该为之而付诸努力。努力学习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崭新的年代里屹立于世界之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