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专项同步练习(含答案)
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划线词的含义。 以至于斯也斯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呜,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附参考译文】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1)对照译文,我能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谏:______ ②三旦:______ ③善哉:______
(2)年轻人一连三天早晨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其目的是( ) (3)根据文章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蝉←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
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句话是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______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______。
(3)语段中“投”的意思是什么?“投票”“投篮”“投入战斗”的“投”各是什么意思?
(4)“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这句话,这句话有着伟大的意义,它向全世界宣告______,所以,全中国人民一齐欢呼起来。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他俩并排着走。小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1)照第1自然段中的样子写句子。(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2)对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3)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你认为“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长大了,妈妈变小了
月底放假回家,妈在大门口迎我,咧开嘴冲着我笑。 等我放下背包,妈站得直直地跟我比个子。
中午,我炒着菜,妈在一旁烧柴火。吃完饭,我在洗碗,妈站在一旁看着。 今儿赶集,我说:“妈,赶集去。”妈说:“不去,太远了,不想走。”我说:“走,给你买衣服去。”妈赶紧换下拖鞋出来了。
我给妈买了件小米黄格子衬衣,她一个劲地问我:“好看吗?”我说:“好看。”回到家,妈说有点累了。我蹲下来帮妈捶着腿,揉着肩。
看着墙上相册里的那张妈和我一岁时的合影,简直判若两人,现在眼中的妈变得是这么瘦,个子更显得矮了。
大清早,我发现妈已在菜地里浇菜了。那大扁担挑着的两桶水,怎么看也不和她瘦小的身子相配。我跑过去,抢了过来,说:“妈,我挑,你浇。” 妈摘了一篮子青椒,笑呵呵地对我说:“看,你最爱吃的。” 早饭过后,妈把被子拿出去晒,踮着脚往绳子上搭。
二叔家捕鱼,妈拉着我叫我一起去看。我冷不丁发现,她已穿上那件刚买的衬衣。中午吃饭时,我把鱼皮抢过来对妈说:“妈,现在我喜欢吃鱼皮了,您多吃点肉。”
吃完饭,我该走了。妈目送我走远,我回头望去,妈显得更加瘦小了。 这时,我的眼泪忍不住蹿了出来,原来我长大了,妈妈却变小了。 (1)找出本文的中心段落。
(2)请你说说对划线部分的理解。
(3)“我长大了,妈妈却变小了。”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大”和“小”的?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1)石碑是________刻的。( ) (2)井是________挖的。( )
(3)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理解正确的是( )
7.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
藏獒真相
这是一只母藏獒。他买到它没多久,它就生了八只小崽!要知道,藏獒就是钱啊。
随着小藏獒一天天长大,问题却出现了。那些小家伙一有机会,就会互相撕咬对方的身体。
某一天,他竟然发现其中的一只小藏獒被撕咬得遍体鳞伤!更不可思议的是,所有的小家伙在互相撕咬时,都是当着它们的母亲——那只母藏獒的面,但母亲理也不理,任由它们在自己的面前残酷地撕咬个不停!这种情况他已经碰到好几次了!他觉得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于是就把所有的藏獒分开,一只一个狗屋。但让他困惑的是,他把这些小藏獒分开后,从那一天起,就再也没有一只进食!小藏獒们一天天在消瘦。没有办法,他只好又把这些藏獒全集中在了一起。
一天,早上醒来,他看到整个狗栏里鲜血一片,狗栏里躺着七只死去的小藏獒!所幸的是,还有一只小藏獒活了下来。只剩下了一只,也就没有什么竞争了,它安安稳稳地随着母亲长大,而且变得特别强壮、凶猛!
后来一位专家对他说,藏獒一胎都会生好几只,但每一胎最后都只能留下一只!原因是藏獒天生就是一个好斗的品种,只要它们一生下来,就会开始永无止境的争斗。争斗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在它们的群体里,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永远都是那些从一生下来就最好强的个体!而这也保证了藏獒这一物种一直以来能传承一种最强悍的血统,间接为藏獒生生不息的繁衍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听了,一下就震惊了!原来,那些他看在眼里的残酷厮杀,竟然都是为了物种能更好地延续这一目的啊。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千万不能再仅仅以人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种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生灵。它们也有它们生存的准则。这就如一朵花,你只能看着它开,而不能命令它在什么时候开一样。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困惑——______ 强壮——______
繁衍——______ 准则——______ (2)填空。
①所有的小家伙在互相撕咬时,都是当着它们的母亲——那只母藏獒的面,但母亲______!
②那些“他”看在眼里的残酷厮杀,其实真相是______。 (3)从藏獒之间的残酷厮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短文第1自然段第2句话用了一个感叹号,第3自然段第2,3句话也用了感叹号,认真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喜鹊的新发现
喜鹊在半空中飞着,眼睛只盯住自己的下面。它看见那些蜻蜓、蝴蝶、蜜蜂等小昆虫在低空中飞,便叫起来:“看来,世界上要算我飞得最高了。”
哪知,头上传来鸽子咕咕的歌声,喜鹊吃了一惊!难道上面还有飞鸟?往上一看,一群鸽子在头上飞。它伸长脖子向上面喊道:“鸽兄,看样子天上数你飞得最高了吧?”
“不,不,我飞得不算高,上面还有大雁呢!”鸽子对喜鹊说。喜鹊抬头一看,真的,雁群排着“人”字行,整整齐齐地飞向远方。 “真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哪!”喜鹊说。
(1)本文共有______节,第1节有______句话。 (2)写出与“整整齐齐”形式相同的词语。
(3)把下列鸟名按从低到高的飞行方式排列。 A.鸽子 B.喜鹊 C.蜻蜓 D.大雁 (4)喜鹊的新发现是( )
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一只熊》节选
老扫撒谎!烧饼麻明明记得老扫一天也没离开边淡香镇!难道他的秘密是制假贩假?但那些药也假得太真了,连真病也能治好呢。 老扫除了卖药外,还喜欢看人下棋。 镇上但凡有人对弈,老扫都会突然出现在一侧,认真地看着棋局,煞有其事地点头、摇头、叹气,一副棋中高手的样,可等大家推搡着让他来一局时,往往又会被对手杀得片甲不留,显出狼狈相。对手笑,看的人笑,他也笑,倒不介怀,下次有棋局时还照常观棋,照常点头、摇头、叹气。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用是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片甲不留:______
(3)文中烧饼麻眼中的老扫是一个(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树叶,我赞美你
树叶,我赞美你!
奉献。你将它作为生命的起点,又把它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你制造养料,让枝干粗壮,根系发达,花儿鲜艳,果实甜美;冬季到了,你为了让树木
保持水分,安全过冬,甘愿牺牲自己,用生命换取树木生命的延续。你吸入的是废气,放出的是人与动物生存必需的氧气。在风沙、尘埃、噪音向人们袭来时,你们手挽手结成绿色屏障,带给世界以温馨宁静;在夏日炎炎灸烤大地时,你们肩并肩织成绿色伞盖,送给人们清凉。你的伟大蕴藏于平凡之中。 树叶,我赞美你!
花,果实、枝干、根虽都有奉献,但同你相比,花儿总有几分卖弄,比不上你朴实;果实虽好,却比不上你的牺牲精神;枝干有些桀骜不驯,比不上你的谦逊;树根难以跳出孤陋寡闻的小圈子,比不上你的豁达。
每当我看到你,就会想起那些为人民谋幸福舍身赴义的革命先烈,想起那些用热血保卫祖国的战士,想起那些勤劳、朴实、善良的母亲,想起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四化”大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人们。 树叶,我赞美你!
(1)这篇文章的优点是什么?
(2)文章是想赞美树叶还是想赞美人的精神?为什么?
1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 , 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满腹经纶:______。
②饱学之士:______。
(2)四个弟子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请你在文中读读相关的句子,并分别用5个以内的字来概括。
(3)联系上下文,完成下列练习。
①“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这句话是说______
A.哲学家很满意弟子的答案,让他们回去马上行动。 B.哲学家想让四个弟子比一比,谁的除草办法最好。
C.哲学家想让四个弟子通过实践来证明,还有更好的办法。 ②文章题目用“最后一课”是因为______
A.哲学家在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
B.哲学家在最后一课让弟子明白了: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C.这既是哲学家给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同时哲学家在最后一课让弟子们明白了: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4)认真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想一想,如果“灵魂”对应“旷野”,那么“纷扰”“美德”又分别对应什么?
灵魂——(旷野) 纷扰——______ 美德——______
(5)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请为哲学家写几句合适的话,解释一下没到的原因。
1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给颜黎民的信(节选)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è wù)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________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罢、吉人看见月缺花戏,________泪下,是可恕(nù shù)的他那时________科学还不发达,________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xú sú)科学书里,也许有儿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美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piàn piān)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鲁迅 四月十五夜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厌恶______(è wù) 可恕______(nù shù)
通俗______(xú sú) 片______(piàn piān)子 (2)在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填写到文中的横线上。 自然 黯然 固然 当然 ①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è wù)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______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 ②譬如说罢、吉人看见月缺花戏,______泪下,是可恕(nù shù)的他那时______科学还不发达,______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常识:______。 ②胡涂:______。
(4)画线的句子以______来打比方,说明只有______,才能______。“许多花”比喻______,“蜜”比喻______。
(5)鲁迅就读书问题提出了哪三点建议?
(6)这是______写给______的信中的几段文字,主要讲了______,从中可以看出鲁迅______。
13.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住宅里的所有电脑全部设在“暗处”,在室内见不到。它们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同时又互相连接,以便对环境作出综合判断,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1)文中的“它们”指的是______。 (2)这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3)这段话概括了电脑住宅中电脑的三大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1)找出描写刺猬是怎样把红枣偷走的语句。
(2)“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是因为_____
(3)“聪明的小东西”指的是 , 这样称呼表现了作者对它的之情。
1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lǐn)食⑤以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使人:叫人。②必:总是。③处士:没有做过官的人。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⑥以:跟别人相同。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土下文解释句子。 ①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②廪食以数百人。 ③宣王死,湣王立。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
16.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 ),毫不(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语段是围绕“______”这句话来写的,船夫的驾驶技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______;B.______;C.______。因此,语段的写作方法是先______后______。
(4)我会联系上下文,补充成尼斯的景色或人们的活动。 我看到______;看到______;还看到______。
1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珍惜时间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甚至逝世前几天也坚持工作,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1)找出短文中的两句名言。
(2)“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3)为什么说“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4)这篇短文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1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_______生命短暂,_______,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______生命短暂,______,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有限——______ 短暂——______
(3)课文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件小事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即______。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画“______”的句子?
19.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他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郑成功,有孙中山,还有诸葛亮,穿着八卦衣。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阿! ①短文中老师的话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________,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
(1)按原文内容填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孔君平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______,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 (2)判断对错。
①“为设果”是说孔君平给孩子端来了水果。
②文中“家禽”的意思和现在所说的“家禽”的意思相同。
③“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主要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有总起全文的作用。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2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纪昌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像车轮一样。
(1)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果然 突然 当然 竟然
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______像车轮一样。
(2)表示“看”的词语很多,请写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4)纪昌是怎样练习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的?
(5)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2. 阅读课文《北大荒的秋天》片段,回答问题。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1)找出中心句。
(2)文中从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写出了原野的热闹非凡。从这段中的“______”和“______”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把大豆和高粱当作人来写。
23.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欧洲。
有一次,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出。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有一些听众简直惊呆了。为了看一看那名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音,也跟着音乐爱好( )者蜂拥而来。
高朋满座,演奏家开始演奏了。那具引入注目的小提琴奏出了异常美妙的音乐( ),使听众如醉如痴。
一曲临终,余音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那把名贵的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 )过身来,把小提琴在椅子背( )上猛击一下,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
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破的,并不是五千元的,而是一元六角五分的小提琴。音乐家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嘛,各位是会清楚的。现在要用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来演奏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场,那和刚才差不多美妙的音乐悠然而起……
这时,观众就再不去注意乐器的价值,而专心欣赏演奏者的技艺了。 (1)在文中括号里给划线字注音。
(2)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3)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横线里。“蜂拥而上”:______
A蜂群拥挤着来到。
B人们像蜂一样,乱糟糟的,很热闹。
C人们像蜂群那样拥挤着来到,形容来的人多。
(4)音乐家摔琴是要告诉人们:对演奏者来说,______是决定演奏效果的关键;教育人们:作为听众,______是最重要的。
2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对手,你好
狼常到一个牧场叼羊。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围猎狼群,狼患总算解除了。过了不久,羊群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地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牧场主又请来了医生防疫治病。但是,不知为什么,疫病还是不断地发生,没办法,只好请来一批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到
附近的山里去。
原来,狼先生先前的光临,对羊群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的作用。狼的骚扰,使羊群常常惊悸奔跑,羊群因之格外健壮,老弱病残填入粮口,疫病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件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现在,人类之所以保护生物,就是让生物链不致隔断,换句话说,就是让每种生物都有对手。
有对手,保有警惕,便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当年七国称雄,秦便图强自新;一旦六国并入秦的版图,没了敌人,秦国也就英雄末路二世而亡了。现在,我们公认竞争是好东西,就是因为竞争使参与者都有了对手,逼着每个人锐意进取,否则就会自毁长城。
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美国拳王泰森称霸拳坛,击垮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对手。不想胜利和鲜花带给他的是骄狂、麻木和纵欲,终至因罪下狱。美国舆论惊呼“拳王自己打倒了自己”。可见,视自己为对手,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是最艰难的选择。
在人生漫漫的征途上,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是对手唤起我们挑战的冲动和渴望,失去对手,我们或许将失去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说一声:“你好,对手。”
(1)本文第1自然段中划线字“请”是作者精心设计选择的一个动词,联系下文看,选择这个词是因为______。
(2)“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件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3)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看,第5自然段开头的画线句“有对手,保持警惕,才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作用是什么? (4)下列说法,哪两项是正确的?( )
(5)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精选了三件事,第二件事主要写了什么? (6)你在生活、学习上有“对手”吗?你怎样和他(她)相处?
25. 课内阅读
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打击乐器。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1)选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句中的“他”指的是。
(3)小雨滴敲敲打打时,发出的声音是“”“”;当他们汇聚起来,从一首轻快的 , 唱到波澜壮阔的 , 水越来越 , 发出的声音越来越。
26. 课内阅读。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1)照样子,写词语。
一甩一甩 ______ ______ 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的小路 ______的白桦树林 ______的空地 ______的小山 ______的树枝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句子。
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2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________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________,就像________。
(1)选文写的是日月潭在______和______时的景色。 (2)把下面的词语填到选文中的横线上。 童话中的仙境 蒙蒙 朦胧
要是下起______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______,就像______。
(3)找出一个比喻句。
(4)不同的时候,日月潭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请你写一写。
28.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海上生明月
四周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万丈光芒来护持它。它只是一面明亮的宝镜,而且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它到了半空,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时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与晚风、明月为友,这种趣味是不能用文字描写的。可是真正能够做到与晚
风、明月为友的,就只有那些以海为家的人!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
上船以来见过几次海上的明月。最难忘的就是最近的一夜。我们吃过晚餐后在舱面散步,忽然看见远远的一盏红灯挂在一个石壁上面。这红灯并不亮。后来船走了许久,这盏石壁上的灯还是在原处。难道船没有走么?但是我们明明看见船在走。后来这个闷葫芦终于给打破了。红灯渐渐地大起来,成了一面圆镜,腰问绕着一根黑带。它不断地向上升,突破了黑云,到了半空。我才知道这是一轮明月,先前被我认为石壁的,乃是层层的黑云。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凉爽——______ 黯淡——______
(2)作者在文中对月亮的不同称呼,有一轮______,一轮______,一轮______,表现出月亮______的特点。
(3)“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这句话中,作者的情感是________。“我虽不能以海为家,但做了一个海上的过客,也是幸事。”这句话中,作者的情感是________。下面四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2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拔萝卜
一天,小兔子来拔萝卜,它拔啊拔,就剩下一个大大的萝卜没有拔完,它就去拔那根大萝卜。可是它怎么拔也拔不上来,它急得转圈跑。小狗看见了,对它说:“我来帮你拔萝卜吧。”它们俩一起拔呀拔,还是拔不上来,这时候小熊来了,它们俩一起说:“小熊的力气大,你来帮我们拔萝卜吧。”小熊说:“好吧。”它们又一起拔啊拔,还是拔不出来,,最后小象来了,对它们说:“我来帮你们拔萝卜吧”。于是,小象就用长鼻子把一些萝卜叶子卷上,使劲拔。终于把大萝卜拔上来了。小兔高兴地说:“小狗,小熊,小象,谢谢你们帮我拔萝卜,我们晚上一起吃蜜汁大萝卜吧!”
到了晚上,小狗,小象,还有小熊都来了,小象先把大萝卜用鼻子卷到了桌子上,小狗负责把皮刮掉,小兔把大萝卜切开,小熊往上边抹了很多很多的蜜汁。这下,大萝卜成了又香又脆的蜜汁大萝卜。它们每人都咬一口,呀!这个蜜汁大萝卜实在是太甜了!
(1)这篇短文共______个自然段。
(2)小兔子在拔萝卜,最后一个大萝卜拔不动,______、______、______来帮小兔子拔萝卜。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30.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两袖清风
于谦是我国明代的爱国英雄。‖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huì)。‖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___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___还带什么呀___手下人说___您
进京不送礼___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___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母妻儿,哪里有多余的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1)给第4自然段加上标点。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______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______还带什么呀______手下人说______您进京不送礼______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______ (2)“乌纱帽”指的是______。“两袖清风”的意思是______。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于谦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4)按“‖”分好的三段,写出各段的段意。
(5)短文歌颂了于谦______的品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______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