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绝好-中药综合整理图表解答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八纲 辨证 虚实 辩证 虚证 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力乏,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脉虚无力 以症状表现为不足、虚弱为辨证要点。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脉实有力等。往往表示正邪斗争处于激烈的阶段。 以症状表现为有余、亢盛为辨证要点。 实症 虚实表里 寒热关系 阴 阳 辩 证 ( 总 纲) 脏腑 辨证 心病 辨证 表证和里证各有寒热虚实之证;里证中还有虚寒、虚热、实寒和实热等证;虚寒证即阳虚证,虚热证 即阴虚证,实寒证即里寒证,实热证即里热证。 阴阳可以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种证侯,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气病腑病属阳,血病脏病属阴。 阴证 阳证 阴虚 阳虚 亡阴 亡阳 心气虚 心阳虚 常见于里证的虚寒证。无热恶寒、四肢逆冷、爪甲色青,以寒象为辩证要点。 常见于里证的实热证。烦渴、身热、脉数。以热象为辩证要点。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蜷卧嗜睡、脉微无力、畏寒肢冷。 机体阴阳亏损而导致的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 的证候。 汗出热而黏,兼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冷饮等阴液欲绝的症状。 大汗淋漓,汗清稀而凉,兼肌肤凉,手足冷,口不渴喜热饮,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的症状。 共有症状: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心气虚:面色晄白,舌体胖嫩,体倦乏力。以心脏和全身功能活动衰弱为辩证要点。 心阳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心胸憋闷。以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出现虚寒证为辩证要点。 心血虚 心阴虚 共有症状: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血虚: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以心病的某些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心阴虚: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以心病的某些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心血瘀阻 肺病 辨证 心火亢肺气虚 肺阴虚 风寒犯肺 风热犯肺 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为辨证要点 心中烦热、口舌糜烂疼痛。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气短懒言。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机能活动减弱为辩证要点。 咳嗽较重,干咳无痰或少而黏、咽喉干痒。以在肺病常见症状的基础上伴见阴虚内热为辩证要点。 咳嗽或气喘,咯痰稀薄,色白而多泡沫。以咳嗽兼见风寒表证为辨证要点 咳嗽,黄稠痰,不易咳出。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燥热犯肺 痰浊阻脾病 辩证 肺 脾气虚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缠喉难出。以肺病常见症状并见干燥少津为辨证要点 咳嗽痰多、色白而黏、容易咯出。以咳嗽痰多质黏、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 脾不健运:食纳减少、食后作胀。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脾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胃下垂、慢性腹泻。以脾气虚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 脾不统血:面色苍白或萎黄、肌衄或便血。以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又见出血为辨证要点 脾阳虚 寒湿困脾 脾胃湿肝病 辩证 热 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腹中冷痛、腹满时减、得温则舒。以脾运失健并伴有寒象为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头身困重、食纳减少。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为基础,同时又有寒湿中遏为辨证要点 皮肤发黄、鲜明如橘色。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为辨证要点 胁肋胀痛、胸闷不舒、善太息。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月经不调为辨证要点 头痛眩晕、耳聋耳鸣。以肝脉循行所过的头、目、耳、胁部位见到实火炽盛症状为辨证要点 头痛胀眩晕、时轻时重,失眠健忘。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的证候表现为 肝阳化风:头部抽引作痛、舌体抖动、肢麻或震颤。以患者平素具有肝阳上亢的现象结合突然出现肝 热极生风:高热、抽搐、项强、两眼上翻。以高热与肝风共见为辨证要点。 风内动为辨证要点。 血虚生风:头目眩晕、视物模糊。以有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去血的濡养的症状为辨证要点 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以肝病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等失去血的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面白无华、视力减退或雀目,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 等失去血的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胁肋满闷疼痛、黄疸。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胁肋满闷疼痛、黄疸。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少腹胀痛、牵引睾丸。以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为辨证要点。 少腹胀痛、牵引睾丸。以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为辨证要点。 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以全身机能低下伴见寒象为辨证要点 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遗精、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痛。肾病的主要症状和阴虚内热症状同见 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小儿发育迟缓。 肝阴虚 肝血虚 面白无华、视力减退或雀目,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 肝血虚 肝胆湿热 肝胆湿寒滞肝热 脉 寒滞肝脉 肾阳虚 肾阴虚 肾精不足 脏腑辨 证 肾病 辩证 肾气不固 肾不纳腑病 辩证 气 胃寒证 胃热火 食滞胃脘 胃阴虚 大肠湿热 大肠液亏 膀胱湿热 心肺两虚 心脾两虚 心肾不交 肺脾两虚 肝火犯肺 肺肾阴虚 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 脾肾阳虚 肝肾阴虚 气虚气陷 气滞 气逆 滑精早泄、尿后余沥。肾虚不能固摄为辨证要点。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自汗神疲、腰膝酸软。 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阵阵发作,遇寒则重,得热则缓,呕吐清水 胃脘灼热而疼痛、烦渴多饮或渴欲冷饮、消谷善饥、牙龈肿痛、口臭、泛酸嘈杂 脘腹胀满、呕吐酸腐、嗳气反酸。或矢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泄泻或秘结 口咽发干,多以睡后明显,不思饮食,或知饥不食,并有心烦、低烧、大便不调、干呕呃逆 腹痛下痢、里急后重,或便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便秘结干燥,难于排出,往往数日一次,可兼见头晕、口臭 见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或小便淋沥、尿色浑浊、或有脓血、或有砂石 久咳不已、气短心悸、面色晄白。 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 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失眠、心火亢、肾水虚 久咳不已、痰多清稀、食纳减少、腹胀便溏。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伴见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以胸胁灼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咳嗽为辨证要点 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软、遗精等症与阴虚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以胸胁胀满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 以脘胁胀痛、吞酸嘈杂为辨证要点 以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与寒证并见为辨证要点 以胁痛、腰膝酸软、耳鸣遗精与阴虚内热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一般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为辨证要点 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辨证要点 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 肺气上逆常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常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升发太过,则见头痛、眩晕、 昏厥、呕血等 脏腑 兼病 辩证 气血津 液辩证 气病 辩证 血病 血虚 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 血瘀 血热 血寒 气血 同病 气滞血瘀 气血两虚 气不摄血 气随血津液 脱 津液不足 水肿 治 标 与 治 本正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 以手足、腹部等局部冷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 以病程较长和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 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 以出血和气虚症状同见为辨证要点 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的症状。 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 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 阴水: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为辨证要点。 治则与 治法 治 病 求 本 常见病 的辨证 论治 急则治其标:1、水臌病人,先治其腹水,再治肝脾 2、无论何种大出血应先止血 3、慢性病又感新疾,可以先治外邪新病。 缓则治其本:慢性病和急性病恢复期,可先治本。如肺痨咳嗽。 标本兼治: 是治标本病并重,如表证未解,又现里证。 正治:又称“逆治”逆期症候而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治 从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与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 反 的真寒假热证。 治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 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实性通利真实假虚证。 因时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因地 外感风寒证,西北严寒地区,用辛温解表药量较重,常用麻桂;东南温热地区,多用荆防 因人 年老慎泄,少年慎补 病 辨证 特点症状 治法 用药 风寒感冒 恶寒重,发热轻 辛温解表,宣肺散葱豉汤、荆防败毒寒 散 风热感冒 发热重,恶寒轻 清热宣肺解表 银翘散 1 感冒 时疫感冒 突然恶寒,流行性发作 清热解毒解表 清瘟解毒丸 体虚感冒 发热,恶寒较重,咳痰无力 益气解表 参苏饮 2 咳嗽 3 喘证 4 不眠 5 胃痛 6 呕吐 7 泄泻 风寒犯肺 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痰热壅肺 肺肾阴虚 风寒闭肺 痰热郁肺 肾虚作喘 心火炽盛 肝郁化火 阴虚火旺 心脾两虚 胃寒 食滞胃痛 肝气犯胃 肝胃郁热 脾胃虚寒 外邪犯肺 饮食停滞 肝气犯胃 伤食泄泻 脾胃虚弱 肾阳虚衰 8 便秘 热结胃肠 肝脾气郁 津亏血燥 阳虚寒凝 9 头痛 风寒头痛 风热头痛 咳嗽声重,痰稀色白 咳嗽气粗,咯痰黏,痰色白或黄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少津 咳嗽气粗,痰多黄稠。 干咳少痰,午后咳甚 喘咳气逆,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 喘咳气涌,痰稠黏色黄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心烦不寐,口舌生疮 不寐化火,口干口苦 心烦不眠,潮热盗汗,耳鸣,遗精, 难入睡,心悸健忘,神疲食少,腹胀便溏 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 胃痛,脘腹胀满,吐不消化物,吐食痛减 上腹部胀能,痛连胁肋 胃脘灼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得食痛减 突然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 呕吐吞酸,胸胁满闷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大便时溏时泄,水古不化,稍进油腻之物, 便次明显增多。 黎明之前,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喜 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大便干结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口苦 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 满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 大便艰涩,排除困难,小便清长,畏寒喜 暖 其痛如破,连及项背 头痛而胀,面红目赤 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辛凉清润 清热化痰肃肺 治阴润肺,止咳化痰 宣肺散寒 清肺化痰、宣肺止咳 补肾纳气 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补益心肺,养血安神 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导滞和胃 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温中健脾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消食导滞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清热润肠通腑。 顺气行滞 养血润燥 温通开秘 疏散风寒 疏风清热 杏苏散 桑菊饮 桑杏汤 清金化痰汤 百合固金汤 麻黄汤合华盖散 桑白皮汤 金匮肾气丸 朱砂安神丸 龙胆泻肝汤 六味地黄丸 归脾汤 良附丸、良附汤 保和丸 柴胡疏肝散 化肝煎 黄芪建中汤 藿香正气散 保和丸 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保和丸 参苓白术散 四神丸 麻子仁丸 六磨汤 润肠丸 半硫丸 附桂八味丸 川芎茶调散 芎芷石膏汤 10 眩晕 风湿头痛 肝阳头痛 瘀血头痛 肝火上扰 气血亏虚 头痛如裹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舌紫暗 头晕且痛,胸胁胀痛 眩晕,面色光幌白,神疲乏力

祛风胜湿 平肝潜阳息风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清肝泻火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羌活胜湿汤 天麻钩藤汤 通窍活血汤 龙胆泻肝汤 归脾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