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台与基础》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某桥桩柱式桥墩桩柱设计任务书
一、 设计资料 1.设计荷载标准
公路二级,人群荷载标准值2.5KN/m2 2.上部结构
装配式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JT/GQB025-075) 分组号 跨径(m) A B C D 25 30 35 40 冲击系数 0.41 0.25 0.18 0.12 计算跨径(m) 梁长(m) 梁高(m) 支座尺寸(cm) 24.3 29.16 34.02 38.88 24.96 29.96 34.96 39.96 135 165 200 230 20×35×4.2 20×35×4.2 25×35×4.9 25×35×4.9 注:支座为橡胶支座,尺寸为纵×横×高,主梁间距:160cm。
上部结构恒载表 跨径(m) 组号 a b a b a b a b 一孔上部恒载桥面净宽(m) (KN) 7+2×0.75 7+2×1.5 7+2×0.75 7+2×1.5 7+2×0.75 7+2×1.5 7+2×0.75 7+2×1.5 2418.5 2849.3 3127.6 3690.1 4123.6 4874.6 5025.3 5948.3 盖梁尺寸(cm) 横桥向 732 892 735 895 740 900 745 905 顺桥向 120 120 140 140 140 140 160 160 高度 110 120 120 120 130 135 135 140 25 30 35 40 3.水文地质资料
盖梁顶面标高:616.20米
设计水位标高:615.10米,常水位:612.05米; 河床标高:610.75米,最低冲刷线标高为608.61米;
1
地质资料为605.20米以上为粘性土,土侧摩阻力标准值85K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0KPa;603.15以上为卵石800,土侧摩阻力标准值150K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00KPa,603.15以下为强风化花岗岩,土侧摩阻力标准值150K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550KPa。 二、设计要求 1、桩柱尺寸拟定
2、活载反力计算(只计算顺桥向的反力) 3、桩长计算 4、桩柱内力计算 5、配筋计算
6、桩顶水平位移计算 7、绘制桩身配筋图
2
墩台与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题目:某桥桩柱式过渡中墩桩柱设计
由于同学们大多缺乏工程知识和设计经验,在开始阶段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为帮助同学们顺利完成本次课程设计,特编写了本课程设计指导书,供参考。 一、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m法进行桩基础的内力计算和配筋的基本程序、方法和要求。
二、设计计算说明书通常应包含下述内容:
(1)工程概况和设计任务。包括:工程名称,场地位置,上部结构的类型、尺寸等;
(2)地质勘察资料; (3)设计荷载;
(4)方案设计。包括:基础选型,尺寸拟定,地基持力层的选取。需要阐明自己的思路和考虑的因素并列出必要的说明;
(5)技术设计的过程。包括:计算项目,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方案调整的理由和结果。需要阐明参数选取的理由、考虑的因素并列出必要的说明;
(6)由设计结果形成的桩身配筋施工图,该图用CAD制作完成; 三、设计方法
(1)拟定桩基础各部分尺寸
盖梁顺桥向宽度的确定
盖梁横桥向宽度的确定
盖梁高度的确定 桩直径及桩间距的确定
(2)荷载计算
取用纵向两孔满载(低水位)和纵向一孔布载(低水位)两种荷载组合; (3)计算变形系数;
(4)计算刚度系数1、2、3和4;
(5)求解承台变位a,b, 和桩顶内力Ni、Hi、Mi;
3
(6)绘制桩身弯矩图,剪力图和桩侧土的横向抗力图; (7)单桩的轴向承载力检算; (8)桩身配筋计算
1)按桩身的最大弯矩配筋,也可将桩分为两段分段配筋。当桩身弯矩较小时可按构造配筋;
2)按稳定性检算桩的承载力; 3)按材料强度检算桩的承载力。 (9)桩基承载力检算; (10)墩基水平位移检算
最不利荷载组合为纵向一孔布载(低水位)。
以上各项计算方法可参考文献4或相关手册的桩基算例。
当桩基础能满足低承台桩基础的简化算法的要求时,可按简化算法进行计算,具体可参考教材。 四、注意问题
1. 掌握桩柱及盖粱尺寸拟定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2. 桥上活载分配给一根柱顶时的计算方法;
3. 确定桩长和计算桩身内力时活载布置和组合的不同点; 4. 注意桩长和桩身内力计算时所采用的不同计算状态。
规范及参考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3.《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盛洪飞编著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4.《桥梁工程》姚玲森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5.《桥梁工程》范立础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6.《基础工程》凌治平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
分组情况列表
学 号 1、9、17、25、33 2、10、18、26、34、 3、11、19、27、35 4、12、20、28、36 5、13、21、29、37 6、14、22、30、38 7、15、23、31、39 8、16、24、32、40
分组号 A——a A——b B——a B——b C——a C——b D——a D——b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