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入学摸底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24. 表1
文献 《吴越春秋》 美珠也。今我已亡矣,将去取之。’关吏因舍之。” “诸城门若亭,谨候视往来行者符。符传疑,若无符,皆诣县《墨子·号令》 廷言,请问其所使。其有符传者,善舍官府。……吏卒民无符节,而擅自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止。” 表1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出,当时 A.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B.重视道路交通管理 C.区域间的联系缺乏 D.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25.图6是经不完全统计整理的两汉士人家庭官职代间传承的情况。据此可推知,两汉时期
记述 “子胥到昭关,关吏欲执之。伍员因诈曰:‘上所以索我者,
图6
A.职官阶层属性划分明显 B.官职世袭制开始被打破 C.家世背景影响社会流动 D.官员执政能力不断降低
26.汉代,“书皆竹简,得之甚难”,以致“若不从师,无从写录”。五代以后,“学者无笔札之劳,
(即可)获睹古人全书”,不仅“购买极易”,且可通过租借方式获得,“无汉以前耳受之艰,无唐以前手抄之勤”。这反映出
A.印刷术拓展了知识流传方式 B.儒家思想传播渠道得以扩大 C.书籍商业化推动了文化发展 D.文化的大众化倾向不断增强
27.据记载,乾隆年间,“(河北)顺天、河间、天津、保定等处淀地居民,近在水乡,似无所利。
1
然可种芦苇、藕菱、稗蒲之属。数者之中,苇利最大”,“织苇之利,通行数省。男人日可获七八分之值,女人可获四五分之值。而河工所用之苇扫之类,亦甚多,利与旱地侔”。据此可知,当时
A.北方农业生产的环境不断恶化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出现分离 C.家庭手工业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D.家庭手工业的商品性因素增长
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倘(洋商)有泄外夷之短者,该夷公司必知。故洋商遇地方官
询以夷事,皆谬为不知,而中国用人行政及大吏一举一动,彼夷翻无不周知。……公司一散,海疆可保永绥。善治者必先设法解散,而后易于制驭”,“探阅(澳门)新闻纸,亦驭夷要策”。这说明,魏源
A.认识到海防的战略地位重要 B.认为舆论是抵抗外侵的良策 C.宣扬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原则 D.突破了传统保守的对外理念
29.1881年前的10年中,我国进口货中的“火柴、针及窗玻璃销售续增……国内各地,特别繁
荣,各货销售,愈为畅旺。而煤油一项,进口激增”。1890年以后,棉纱、机器、铁路材料等生产资料类的进口也日见增多。这
A.加速了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B.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崇尚 C.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促使新式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
30.1948年11月,周恩来指出:对美英法等国的领事馆“应采取不承认而只承认为普通侨民的
方针”。1949年1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不要忙于求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将来我们要做生意,才发生承认与否的问题。我们也不忙于承认他们。”这反映出我国对外政策的 A.保守性 B.国际性 C.延续性 D.灵活性
31.图7是1978—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对图中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图7
A.改革重点由农村转至城市 B.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力有限 C.工业经济呈现趋稳的态势 D.体制变革造成经济的动荡
2
32.据调查,1086年英国境内全国地租总收入为73000英镑,其中约有1/2归属于170家诺曼
底贵族。王室占有全国土地的1/7,国王的直接封臣(总佃户)有1400人,其中180人是真正的大封建主,他们占有的土地占全国土地的50%,大封建主下属的封臣有7900人。这可用于说明英国
A.庄园制度已出现瓦解的趋势 B.王权有实现集权的物质基础 C.各级封臣财产由国王所支配 D.借助契约维系封君封臣关系
33.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权力是神授的,教皇权力是人
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这反映了马丁·路德 A.摆脱宗教信仰的决心 B.强调王权与教权平等 C.浓厚的民族主义情感 D.对中国传统思想借鉴
34.1923年,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要善于把我们已经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取得完全成功
的革命气势、革命热情,同做一个有见识的和能写会算的商人的本领结合起来。这一点是俄国人,或者直接了当说是农民应该牢牢记住的。”这表明,列宁
A.呼吁人民须保持革命斗志 B.重视提高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 C.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D.对新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当调整
35.1979年,欧共体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条款,针对日本的贸易壁垒向GATT提出申诉。
由于日本很快宣布提高“自愿出口限额”,更重要的是该申诉得不到美国的支持,最后不了了之。这可用于说明
A.两极格局下的国际态势 B.日本因美国的扶植而崛起 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D.日本发展缺乏内部驱动力
3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
化特色形成的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12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 关于1919—1949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的四种划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19—1927年);第二次国第一种 内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1949年) 第二种 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1931年9月至1945 4
年8月;1945年9月至1949年9月 1919年至1923年;1924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37年;1937年至1945第三种 年;1945年至1949年 1919年至1923年;1924年至1927年;1927年至1931年;1931年至1937第四种 年;1937年至1945年;1945年至1949年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就上述阶段划分,提出你的认识,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认识”可以是对材料的认识或是提出新的认识,“阐释”须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地图上的世界文明
图10 早期的欧洲帝国(公元前336年—公元1453年)
5
图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领土疆域情况(1400—1912年)
——摘编自[英]艾玛·玛丽奥特著《世界文明5000年:一幅包罗万象的世界文明索引图》 (1)概括图10、图11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
(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二战结束后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5分)
6
安徽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入学摸底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答案 24 B 25 C 26 A 27 D 28 D 29 A 30 D 31 C 32 B 33 C 34 B 35 A 24.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状况的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
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的“关吏”“符”可知,这些记述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道路上设立关
卡,检查来往行人是否持有政府发的通行证“符”,说明当时道路交通管理较严,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交通管理,反映不出社会秩序混乱,A项排除;设关卡和检查通行证不能说明区域间联系缺乏,C项排除;材料中体现不出官员腐败,D项排除。
25.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两汉士人家庭官职代间传承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图可知,连续两代做官的家庭所占比重有缩减的趋势,连续三代及以上做官的
家庭所占比重西汉至东汉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祖辈对后辈社会地位的获得有较大影响;且汉代以经学取士,有家学传统者,自幼受到经学熏陶,对其进入官场及官职在家族中实现传承有密切联系,因此两汉时期家世背景影响士人这一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两汉时期普通士人也能进入官场,A项”阶层属性划分明显”错误;世官制在战国时期就被打破,B项错误;从图中无法判断官员的执政能力如何,D项排除。
26.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汉代到五代以后书籍获取方式的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
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的“书皆竹简,得之甚难”“若不从师,无从写录”到“学者无笔札之劳”
7
“获睹古人全书”等可知,五代以后获取知识的方式已比较容易,这主要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运用使印刷的书籍增多,拓展了知识流传的方式,A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播渠道,B项排除;材料中的“购买极易”并非强调书籍的商业化,C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7.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乾隆年间农村经济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居民”“织苇之利”“河工所用之苇扫之类,亦甚多,利与旱地侔”可
知,靠近水乡的河北农民从种苇业及编织业中获得较大收益,说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增强,即商品性因素增长,D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材料中没有耕与织的分离信息,B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28.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魏源思想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的“中国用人行政及大吏一举一动,彼夷翻无不周知”可知,魏源认识
到外国在华公司具有明显政治目的,建议“设法解散”,由“探阅(澳门)新闻纸,亦驭夷要策”可知,魏源认识到报纸对“驭夷”具有宣传作用,这些体现了魏源已突破传统保守的对外理念,有一定的近代外交色彩,D项正确。材料中“海疆可保永绥”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A项排除;B项仅是材料其中一层的意思,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
29.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近代中国进口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当时我国进口的生活用品及生产资料类物品均激增,说明中国国内
市场的快速扩大,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洋货,“文明”的范围大,B项排除;C项夸大了洋货输入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排除;D项中“产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30.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以新中国建立前夕外交政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
8
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不承认而只承认”“不要忙于求得……承认”“将来……才发生承认”
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不承认国民党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也不急于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到将来经济需要时再谈承认的问题,说明我国并非一味反帝,体现出对外政策具有灵活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谨慎,而非保守,A项排除;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3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1978—2013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
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图中信息可知,1978—199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但1992
—2013年,总体增速逐渐回落,但回落幅度逐步收窄,这说明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呈现趋稳态势,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改革重点转移,A项排除;由图可知,工业增加值增长则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反之则下降,这说明工业对经济的贡献力大,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增长情况,体现不出经济动荡,D项排除。
3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英国土地占有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王室占有全国土地的1/7,国王的直接封臣”“真正的大封建主,他们
占有的土地占全国土地的50%,大封建主下属的封臣有7900人”可知,英国土地资源十分集中,且集中在国王的直接封臣手里,这为加强王权奠定了物质基础,B项正确。从材料中的“封臣”信息可知,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中均体现不出,排除。
3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以马丁·路德的“君权神授”说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教皇权力是人为的”可知,马丁·路德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力,由“神
授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可知,他认为德国世俗君主权力高于罗马
9
教皇权力。这说明马丁·路德主张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这体现了其浓厚的民族主义情感,C项正确,B项错误;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并不主张废除宗教信仰,A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4.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以列宁论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中“同做一个有见识的和能写会算的商人的本领结合起来”“是农民应该牢
牢记住的”可知,列宁强调的是农民要提高文化水平,要有见识,能写会算,说明他重视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列宁对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重视,没有涉及工人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中“同做一个有见识的和能写会算的商人的本领结合起来”顺应了新经济政策要求自由贸易的主张,因此不是对新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当调整,D项排除。
35.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以欧共体对日本贸易壁垒的申诉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由材料可知,欧共体对日本的申诉因美国的不支持而未能实现,这是当时两极格
局下,欧共体实力增强、美国扶植日本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日本的崛起,B项排除;资本主义阵营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分化,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促日本发展缺乏内驱力,D项排除。
42.命题透析:本题以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1)差异:中国,在古代是统治者教化民众的工具;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以家族、家庭内
部活动为主。西方,张扬个性,崇尚自由;鲜明的宗教色彩。(8分,言之成理即可)
原因:商品经济较发达;基督教长期深刻影响;具有民主传统,催生了个人主义和自由
主义思潮。(5分,言之成理即可)
(2)新变化:西方传统节日渗透到中国,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向国外传
10
播。(4分,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开阔了民众的视野;顺应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提升了
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促使世界文化走向多元融合。(8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43.命题透析:本题以关于1919—1949年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示例1:
认识:第二种的四个阶段划分较为合理。(1分)
阐释:第一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为开端,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到1927
年国民党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致使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为止。第二阶段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中共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止。第三阶段从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为止。第四阶段从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到1949年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为止。(9分,言之成理即可)
综上可知,这种划分法是以社会矛盾的变化即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主次为线索的,比较清晰地体现了中国1919—1949年的历史发展进程。(2分)
示例2:全站免费,更多学习资源关注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x思维方糖研究所 认识:不认同材料中的四种划分。(1分)
阐释:将1919—1949年的历史划为三个阶段比较合理。第一阶段(1919—1931年):从1919
年五四运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积极从事革命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1930年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第二阶段(1931—1945年):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国共两党走上了合作抗日道路,1945年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第三阶段(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谋求国内和平,1949年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并最终成立了新中国。(9分,言之成理即可)
综上所述,以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作为主线来划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伟大历程。(2分)
11
示例3:
认识:上述四种划分基本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起止点。(1分) 阐释:可以列举相应年份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说明。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44.命题透析:本题以地图上的世界文明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1)图10:通过对外征战,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随着亚历山大不断东征,希腊文明向东方扩散,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游牧民族具有迁徙和扩张的优势,如哥特人、匈奴人。(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图1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各大陆间的联系加强;三角贸易给西欧殖民
国家带来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对外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和“世界工厂”。(6分,言之成理即可)
(2)示例1:
设计主题:世界文明发展的全球化。可在世界地图上标出具有全球影响的饮食、语言等。
(2分)
理由:文化一旦产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全球
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快餐文化已在全球扩展,可在地图上的各大洲位置标注“肯德基”“麦当劳”。又如英语的使用席卷全球,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可在地图上的各大洲位置标注“英语”。(3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设计主题: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化。可在世界地图上标出主要国家在政治、经济或思想
方面的差异。(2分)
理由: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如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复
兴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如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并吸收了西方文化,可在地图上新加坡的位置处做标注;埃及文化是有非洲
12
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含有欧洲、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呵在地图上埃及的位置处做标注。(3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