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安富海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体验和活动是深度学习的核心载体。分析深度学习的特征,结合学科特点,我们认为判断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是否发生应聚焦三个关键词:“三高”“三度”和“三能”。
“三高”即高价值、高情感、高投入。课堂中,学生全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基础。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体验教育活动,晓之以理,激起内动力,导之以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是一张纸”一课中,经过反复打磨,执教老师最终选取了“体验古法造纸中纸浆搅拌的过程”这一活动,来达成“感受小小一张纸来得不容易”这一教学目标。通过课件呈现纸浆搅拌场景,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渲染,营造出身临其境的“体验场”,学生在高情感、高投入的体验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法造纸的辛苦与繁琐。
“三度”即广度、深度、关联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学科,包罗万象,这就要求老师拓宽知识广度。体验活动设计要有广度和深度,指向高阶思维的培养,将“分析、评价和创造”作为学习目标的重点关注对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课堂教学还要关联学生现实生活,“接上童气”。例如,在“文化的使者——瓷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老师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活动。
形式1:小组合作,借助资料卡学习瓷器知识;通过瓷器知识抢答赛检测所学;每回答出一种瓷器,教师拓展该瓷器的相关知识。
形式2:小组合作,借助平板中的资源包,学习白瓷、青花瓷、青瓷、五彩瓷的相关知识;填写瓷器资料卡;小组展示,为喜欢的瓷器代言。
第一种体验活动,课堂的参与度非常高,学生通过竞赛抢答记住了很多瓷器的名字和特点,但这一过程处于记忆的浅层学习状态。第二种体验活动舍弃了教师领着学的方法,在为瓷器代言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梳理出每种瓷器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展示交流。在这样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三能”即能解决问题、能沟通合作、能辩证思考。道德与法治学科,既要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又要指导学生做事,为文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变化发展的视角,全面认识事物和社会现象,多角度分析问题,发展辩证思维:爱同学,也可和而不同;爱父母,也要帮助其改正缺点;爱老师,试着与其民主沟通;爱家乡,也要直面家乡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亲身参与体验中,自主发现问题,多方尝试探索,锻炼做事能力,尝试解决具体而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与合作。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深度学习发生的策略
为实现“三高”“三度”“三能”,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创设指向学科大概念的核心体验活动,聚焦五个维度,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经历“内化观念一外显行动”的过程,实现深度学习。 (一)目标有“高度”:育人素养,而非知识
回顾学科育人目标在不同阶段的表述,从最初的1.0版“双基”到2.0版“三维目标”到3.0版“核心素养”,体现了从知识教学到素养教育的转变。
在“吃饭有讲究”一课中,老师设计了“从食盒里把餐具拿出来摆在桌上”的体验活动。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往外拿,餐具就会乒乓作响。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商量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轻拿轻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应该轻拿轻放餐具”这个知识,沒有把知识与育人结合起来,学生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追问一下:为什么餐具要轻拿轻放?发出响声,有什么不好呢?从而引申出这样做餐具易碎,不安全,有响声,不文明,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文明素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