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和学校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数量不够,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必须创新辅导员建设的选拔、培养、发展机制,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生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内涵、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的时期,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高等学校责无旁贷。实践证明,育人的效果不仅和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载体有关,更直接与育人者密切相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和个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认知态度、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因此,加强和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事关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稳定,事关高校的稳定发展,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这一大的背景下,辅导员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不亚于专业教师。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工作,是学生在高校成长的最直接的引导者,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是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辅导员对维护学校稳定,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育体系”,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体系。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就是著名的“大师说”。但只有大师而没有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完整的德育队伍,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不健全的。特别是当今社会,经济环境日新月异,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学校轻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在轻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事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不仅在整体素质上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在年龄、学历结构上也有了较大改善。但不可否认,面对当前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发生着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以及高校招生
规模的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和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剧等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辅导员队伍规模逐年扩大,但与教育部的总体要求仍有差距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已从1998年的340余万增加到2006年的
1 700余万,增长了近4倍。辅
导员队伍也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辅导员队伍增长速度远不及学生规模增长速度。按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人数应为8.5万左右,但实际辅导员数量远没有这么大的规模。
2.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于满足工作需要
专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担任。辅导员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知识。但现在辅导员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辅导员工作的需要,他们中很多人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对学生中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很难有正确的判断。
3.职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
辅导员的职业化与这支队伍的稳定相辅相成,没有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没有这支队伍的稳定。当前,许多辅导员仍然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当做一个阶段性岗位,而没有把它作为终生的职业,缺乏社会身份的认同。据广东省的调查显示,只有7.19%的人认为辅导员岗位是大有作为的职业;有35.52%的辅导员愿意在辅导员岗位上呆5年以上,或者把辅导员作为长期的职业;有53.23%的辅导员只愿意在辅导员岗位上呆2~5年。很多人只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个跳板,所以就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从事与辅导员工作无关的教学工作上。这就使得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辅导员工作不连续,断层,根本谈不上什么职业化。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1.严把入口关,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素质结构
辅导员招聘必须坚持“高进”原则,通过严格考核,把政治素质强、思想修养好、热爱学生、乐于奉献、责任心强,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人才吸纳到这支队伍中来,从而使之达到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目标。云南师范大学不断探索辅导员招聘新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选拔机制,优化了这支队伍的素质结构,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制定了严格的选聘程序,确定招录名额、条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通过笔试、心理测试、体检、面试、政审等环节确定录用名单,保证了选留工作的公正、透明,确保了选留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对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搭建平台,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育人作用,就要为他们搭建工作平台,这个平台,既是他们自由发展的工作平台,更是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基地。只有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干事创业。
首先,为辅导员搭建学习的平台。“学则治,不学则乱”。为建立学习型的辅导员队伍,云南师范大学对辅导员实行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准入制,每年九月,对新进辅导员、新生班主任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岗位职责、业务要求等,培训合格者颁发合格证,方可从事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同时,重视对辅导员的在岗培训,学校连续两年组织辅导员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辅导员骨干培训班,还不定期派辅导员参加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这样,平均每个辅导员每年参加的学习培训达1.5次以上。
其次,为辅导员搭建开展工作研究的平台。辅导员必须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思考。为促进辅导员的研究活动,云南师范大学每年拨出5万元专款设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金。同时,学生工作部每年也拿出6万元设立学生工作科研基金,近两年共有43项学生工作科研课题获得资助,研究涉及贫困大学生问题、就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多方面的内容,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了《新视野下的大学生德育论析》、《为青春导航——高校学生工作新探索》等4部论文集。这些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加强了对学生工作的指导,丰富了学生工作的内涵,而且在实践上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
再次,为辅导员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辅导员工作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值得献身的事业。如何才能使辅导员把这项工作当做事业来做呢?云南师范大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要求辅导员根据自身的专业承担形势政策课中相应的专题及其他课程。目前,形势政策课中的就业、心理健康、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等专题都有辅导员参与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提高了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3.谋求发展空间,拓宽辅导员的出路
拓展辅导员的发展空间是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并保持这支队伍动稳定的根本所在。云南师范大学努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真正做到了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
一是发展上关心。学校把辅导员队伍纳入学校党政管理后备干部和人才发展
序列,把辅导员职称评定纳入教师系列。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如需转向教学、科研岗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允许其转岗并将其作为专业技术骨干优先培养。在行政职级方面,根据其工作年限,让其享受相应的行政级别:对连续从事辅导员工作2年以上并继续承担辅导员工作的,经学院申报,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工作部考核,报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批准后,可享受副科级待遇;三年以上者,享受正科级待遇。目前,该校已有11名辅导员享受正科级待遇,5名享受副科级待遇。此外,学校还坚持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向校内外其他岗位输送。截至目前,已有一批辅导员通过锻炼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
二是生活上关心。学校通过合理调整奖金酬金分配办法,在同等条件下,尽量向辅导员倾斜,从而使辅导员的收入不低于相应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此外,根据考核情况,工作满两年且有一年为优秀者,由学校组织他们到省内外学习考察。
参考文献:
[1]朱正昌.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建设高水平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2]朱立军.论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2006(5).
[3]金一斌,于晓.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4]张宇,夏晓虹.建机制、搭平台,高水准建设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