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甲)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乙)。读图,回答1~2题。
1.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臭氧层破坏 C.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D.水污染
2.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能源消费结构以薪柴为主要能源,植被破坏严重,加上地形坡度较大,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集中、多暴雨,故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该区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故保护植被是关键,要保护植被(封山育林,禁止采伐太绝对),必须解决好该地能源紧张的状况。 答案:1.B 2.C
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1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4.下列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黄淮地区的洪涝
解析:第3题,由图中可能变动带的位置可以推知,可能变动带向西北方向迁移,说明该地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使原有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第4题,图中畜牧用地转变成农业用地,将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造成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草原载畜量降低以及河流含沙量增加等。黄淮地区的洪涝主要是降水过多所致。 答案:3.C 4.D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下图为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C.降水量、地形
B.土质、地形 D.风力、海拔
6.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 A.甲 C.丙
B.乙 D.丁
7.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2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第6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是印度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第7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答案:5.C 6.B 7.B
(2017·江西上饶模拟)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8~9题。
月份 水位/m TSS/10 kg 月份 水位/m TSS/10 kg 661 42.1 -200 7 45 1 300 2 41.9 -150 8 46 2 350 3 41.7 -100 9 44 820 4 41.5 -60 10 42.9 -300 5 41 -40 11 42.5 -360 6 42.1 200 12 42.2 -310 8.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 )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 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④ C.①②④⑤
9.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中游平原 D.四川盆地 B.①④⑤ D.①③④
解析:第8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湖泊TSS通量总体为正,说明湖泊泥沙不断增加,湖畔由于泥沙淤积而土壤肥力升高,故①错误;泥沙淤积,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泊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湖泊泥沙淤积,蓄水量变小,则调蓄功能减弱,故④错误。 第9题,该湖泊水位从6月开始升高,7、8月达到最大,表明该时段河流水补给湖泊,而季风区河流水补给以降水为主,则该地降水以7~8月为主,结合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可判断该湖泊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答案:8.D 9.A
(2017·河南中原名校4月联考)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10~11题。
3
10.花园口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增大 B.年径流量增大,年输沙量减小 C.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减小 D.年径流量减小,年输沙量增大
11.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 C.流域降水增多
B.中上游植树造林 D.中上游修建水库
解析:第10题,花园口站20世纪50、60年代的年输沙量为5亿~27亿吨,年径流量为200亿~860亿立方米;70年代年输沙量为6亿~18亿吨,年径流量为260亿~570亿立方米;20世纪80、90年代年输沙量为2亿~13亿吨,年径流量为130亿~620亿立方米,故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都呈减小趋势。第11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中纬度变得干旱,黄河水量减少,但水量不会减少太多。中上游植树造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可以减沙,但不会减少水量。流域降水增多会导致水量增加。中上游修建水库可以大量蓄水,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功能,加上水库水下渗,会导致年径流量大量减少;水库蓄水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所以修建水库可大量减水减沙。 答案:10.C 11.D 二、非选择题
12.喀斯特与黄土、沙漠、高寒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标志。下面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二 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4
材料三 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以上的地区。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第(2)题,读材料一可知,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以上的地区;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30°。第(3)题,读材料二可知,石漠化在南坡最为严重;主要原因从地形、植被、气温、降水、土壤等方面分析。第(4)题,读材料三可知,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从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植被覆盖率等方面考虑。相应的措施对应原因一一提出,“对症下药”。 答案:(1)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35° 10° 10°~30°
(3)南坡。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降水多,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
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13.(2017·安徽江淮十校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现在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20世纪50年代流入艾比湖的大小河流有23条;但随着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
5
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下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艾比湖湖水由淡变咸的原因。 (2)推测艾比湖湖面最大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分析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带来的影响。 (4)请你就艾比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第(1)题,可从盐分增加、水分减少的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回答。第(2)题,湖泊面积大小取决于水量多少,可从湖泊补给水源角度分析。注意材料中提及位于天山北坡,有多条河流注入,则水源来自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冰川融水量取决于气温,故夏季水量最多、湖泊面积最大。第(3)题,可从对气候、水质、生物、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第(4)题,该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水资源的短缺,故可从节水角度采取措施。 答案:(1)艾比湖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分不断累积;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气候趋向暖干化,蒸发量加大;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入湖水量大大减少,导致对湖水的稀释作用减弱等。
(2)夏季。艾比湖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其汛期出现在夏季。
(3)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坏;蒸发量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底裸露面积不断增加,盐渍化和沙化加重,影响北疆地区的生态环境。
(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