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浪底水库渔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1.网箱养鱼初具规模 量,至2005年底,浪底库区有1500吨银鱼资源,总产值达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在济源市库区沿线形成了众多 1.5亿元,至201 1年,浪底库区约有2900吨银鱼资源,总 的库湾、库岔,蓄水后的小浪底水库深度大,水面宽,水 产值达3亿元。 流缓,水色清,库区的原有植被和建筑物被水淹没后,营 养元素在水中逐步释放,水中肥力逐渐上升,便于浮游生 物的生长繁殖,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 =.小浪底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水利工程建设导致部分鱼类种群灭绝 大坝的建设破坏了黄河原有水生生物的产卵、索饵和 于济源市地处北岸,背风向阳,发展网箱养鱼自然条件更 部分鱼类的洄游通道,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造成 为优越。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地理、资金、技术等条 生物物种多样性严重丧失,以北方鱼为代表的珍稀鱼类已 件的制约,群众一开始对发展网箱养鱼认识不足,思想上 经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为此,尽快建立黄河小浪 有顾虑,济源市从四个环节人手,调动农民发展网箱养鱼 底鱼类资源保护和补偿机制,迅速遏制水生生物资源严重 的积极性。一是宣传发动。济源市充分发挥报纸、广播、 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专题栏目,举办技术讲 座,推广生产典型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发展网 箱养鱼的浓厚氛围。二是示范带动。济源市水产局通过创 办示范服务基地和扶持专业村、专业户。不投饵花白链网 箱单箱纯利润在1500元以上,鲤鱼网箱单箱纯利润在3000 元以上,名特优品种黑鱼、鲟鳇鱼利润则更高。可观的经 济效益,让群众实实在在看到了网箱养鱼的实惠,从根 本上激发调动了群众发展网箱养鱼的积极性。三是科技拉 动。济源市水产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讲座,举办技术 培训班,发放网箱养鱼技术资料,深人生产一线对渔农进 行现场指导,还邀请省水产技术专家到库区进行讲课和指 导,为网箱养鱼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四是政策驱 动。济源市政府不仅组织协调银信部门为渔农发放贷款, 2004年还出台了财政贴息贷款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网箱 养鱼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库区乡镇 修通了道路,修建了码头和冷库。目前,库区网箱养鱼已 发展到6000箱,其中不投饵网箱4500箱,投饵网箱1500 箱,争取3至5年内,发展网箱养鱼2万箱,不投饵网箱占 60%,投饵网箱占40%,名特优网箱占25%,这将为农民 带来丰厚的收入。 小浪底水库的自然气候、广阔的水域和良好的水质条 件,适宜发展网箱养鱼。小浪底水库自蓄水以来,沿库周 围闲置了大量的农民,有关部门积极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 训,使其具备初步的网箱养鱼基本知识。到目前为止,小 浪底水库已发展网箱养鱼近2万箱,已初具规模。 2.捕捞业发展迅速 小浪底水库蓄水以后,形成了广阔的水域,具有较为 丰富的鱼类资源。由于水库捕捞业投资小,见利快,沿库 周边闲置农民较多,所以从事捕捞的人员发展较快,现在 库区已有数目较为庞大的捕捞队伍。 3.银鱼移植初见成效 在小浪底水库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现行的渔业管理体制 下,实施增殖放流,丰富小浪底水库的鱼类资源,选择银 鱼移植增殖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为此,库区所跨县、市 与常州长江水产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分别签定了在各自辖 区水域移植大银鱼合同。在2001~2003年进行了数次大银 鱼受精卵的移植投放工作,小浪底水库共移植了大银鱼受 精卵近10亿粒。从目前零星捕捞情况看,已形成了一定产 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危险局面,维系黄河流域 脆弱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实现小浪底生物资源保护 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和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十几年来,有关部门对黄河小浪底库区鱼类资源 进行跟踪调查,在1986年黄河水系渔业自然资源调查中, 河南省黄河鱼类共记录有15目、32科、191种(亚种)。 随着黄河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200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 生物研究所调查,现有黄河鱼类7目、13科、54种,种类 锐减71.72%。生活在黄河小浪底水库的鱼类如青鱼、草 鱼、鲢鱼、鳙鱼等均属于洄游性鱼类,需要在一定流速、 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索饵、繁殖和育肥。小浪底水库新安 峪里曾是北方鱼的重要产卵场所,但大坝的建成不仅破坏 了很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也阻断了大量洄游鱼类的通 道,导致洄游性鱼类无法洄游生长,数量明显下降,甚至 绝迹。据调查,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淡水洄游鱼类减少 了49%,最为典型的洄游鱼类如北方鱼,曾作为贡品名闻 于世,是我国传统的名优鱼类,自2002年最后一次人们见 到,已近10年不见其踪迹,被专家列入灭绝物种目录。 (二)小浪底调水调沙造成水生生物资源严重破坏 一是对鱼类繁殖破坏严重。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一 般为每年的6月18日至7月7日,历时20天左右。这期间, 正是鱼类幼鱼发育和亲鱼繁殖季节,而库区水位在短期内 下降50m左右,造成了大量附着于水草、柳根等产卵基质 上的受精卵裸露于陆地而停止发育,大量仔稚鱼被分隔于 大小不一的水潭,最终因水潭干枯而死亡。二是对渔业生 产造成破坏。随着小浪底调水调沙的逐年进行,尤其是每 年调水排沙时,实施“人工扰沙”,造成水体浑浊,含沙 类等经过闸门被排到西霞院水库,成了无头鱼,在西霞院 水库产生“流鱼”现象。据调查,仅因调水调沙造成鱼 类损失每年约1O0吨左右。2011年,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 产生渔业损失1.209亿元。其中,造成小浪底水库上、下 游河段鱼卵损失179亿粒,折合1790万元;鱼苗损失5000 9亿尾,折合3240万 6万公斤,折合6960万元。2002年调 “水下沙漠”,对水生生物造成毁灭性破坏。依照 中丽水 2013年第12期 29 量较大,很多鱼类被卷到岸边,造成缺氧死亡,还有的鱼 万尾,折合100万元;仔稚鱼损失10.元;渔业资源损失69.水调沙以来,共造成小浪底水库网箱养鱼渔业损失1500万 元。三是对生物资源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每年调水调沙 结束后,主河道回水线都要缩减5km左右,泥沙掩埋区域 形成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GB/T2 1 678—2008) 害,在计算经济损失时,应考虑天然渔业资源的恢复费 用,原则上不低于直接经济损失额的3倍。因此,对于小 加上资源恢复金额约为4.8亿元。 (三)过度捕捞造成鱼类资源数量严重衰退 草鱼、花白鲢等各种鱼类3582.5万尾、投入资金2305.24万  规定:由于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破坏造成天然渔业资源损 元,为黄河鱼类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做了大量工作。四、小;良底水库渔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对资源养护的认识,共同担负起我们的社 浪底水库调水调沙产生的渔业污染事故,其渔业直接损失 会责任 面对地球上越来越稀缺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 化,如何提高对资源的养护,已经成为21世纪我们共同面 库区建成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采取 对的话题。政府、企业要加强对社会的使命感,从过去忽 粗放型、掠夺式的捕捞方式,造成库区渔业品种资源衰退 视环境责任到现在强化环境责任,从单纯强调经济效益到 程度加剧,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严重, 捕捞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近年来,虽然库区沿 岸市、县渔政管理部门采取了联合执法,统一行动等多项 措施,但过度捕捞、无证养殖、毒鱼、电鱼、炸鱼等违法 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小浪底水库渔业生产秩 序,给水库渔业资源造成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04 年,一般渔民年捕捞量6200多吨;2007年小浪底水库平均 年捕捞产量约3500吨;2010年锐减至2600吨。 (四)大规模人类活动致使大量水生生物生存栖息场 所遭到破坏 由于小浪底水库属跨界水库,所跨市、县从各自的 经济利益出发,在渔业捕捞、交通、旅游、沿岸工程建设 等方面,各自为政,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 时,也因无序的人类活动对库区水生生物环境造成破坏, 致使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不断恶化,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 濒危程度加剧。 三,近年来小;良底水库地区采取的渔业资源保 护措施 (一)广泛宣传,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200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 要》以来,洛阳市各级渔业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大 力宣传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唤起全社会对水 生生物资源养护的关注和保护。洛阳市政府也先后出台了 保护渔业资源与环境,定期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 动的政策性文件,对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提高广大群众保 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大保护力度,定期组织开展春季禁渔活动 面对渔业资源日益衰减的状况,河南省从2005年开 始正式实行春季禁渔制度,在黄河干、支流开展春季禁渔 工作。禁渔期内,洛阳市各级渔政部门组织渔政执法人员 开展联合执法,集中打击非法捕捞、毒鱼、电鱼等违法行 为,省、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针对禁渔期执法工作还专门 进行暗访和督察,加大了执法力度,有效地遏制了破坏水 生生物资源的行为,保护了渔业资源。 (三)开展增殖放流,保护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 在农业部、河南省渔政局及洛阳市政府的支持下, 从2007年开始,洛阳市每年都组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 动。2009年,洛市承办了“沿黄9省”黄河流域水生生物 增殖放流活动的启动仪式,成为沿黄地区规格最高、规模 最大的放流活动。近5年来,洛阳市累计投放黄河鲤鱼、 30 串阉水 2013年第12期 全面强化社会责任,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肩负起环境保 护的责任,把发展与社会、环境协调起来。市、县农业部 门要密切与小浪底建管局的关系,共同携手,把“保护好 黄河渔业资源与环境”作为我们的一种社会职责,把保护 环境作为发展经济优先考虑的事项,提高认识,承担责 任,努力实现小浪底资源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双赢。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对增殖放流的投资力度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近年 来,在增殖放流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显 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投入力度与生态资源恢复 性增长过慢仍有很大差距。国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 也鼓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由政府、企业、个人参与的多 元化资金筹措渠道,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供资金保障。 小浪底建管局从资源补偿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每 年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对小浪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进 行补偿。 (三)加强对增殖放流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放流效果 为更好地做好水生生物放流和资源保护工作,应该建 立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黄河鱼类增 殖放流平台。在洛阳黄河小浪底大坝上游选择交通便利、 地势平坦开阔的地点,建立8000~10000平米的放流平 台;同时配套建设放流器具,完善基础设施,确保放流效 果;二是在大坝附近充分利用条件较好的沙坑、水洼,建 立黄河特有鱼类原种、良种繁育基地,以保证放流鱼类的 种性特征和数量供应;三是考虑在大坝附近建立黄河特有 鱼类展览馆,通过收集黄河鱼类原种、标本,通过展览展 示,广泛宣传,唤起全社会广泛参与和保护意识。 (四)加强协作,沟通信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为切实加强小浪底水库渔业环境的综合治理,保护 航道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进一步加强协作与信息 沟通。一是建立和完善渔业安全管理协作机制,根据小浪 底渔业养殖规划,加强对捕捞、网箱养殖、拦河网设置等 影响渔业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管理,将密切配合、分工负 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协作机制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坚 持下去。二是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情况,共同研究 解决新出现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三是建立信息报送 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渔业安全生产信息通报制度,强 化信息通报责任,对侵害渔业安全生产的事故和案件,要 在第一时间内互通信息,确保信息报告及时,传输通畅。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