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
———有境格自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的第一篇这样写道。
诗词中讲究意境,有造境,有写境。意境是一片词作所营造的氛围,也是词的灵魂。王国维先生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他善于走进词作中,在一字一句间体会独有的意境。有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绿杨楼外‘出’秋千”…诗词画卷中隐藏的瑰宝在他敏锐的眼光下无处可逃。他也善于比较:温庭筠词之句秀,韦庄词之骨秀,李煜词之神秀。总结十分准确精炼,令人拍案叫绝。
由着这本《人间词话》,我也得以浅尝诗词中的意境。意境有大小,但无优劣。美是一种个人感受,我愿透过王国维先生打开的窗口,去细细品读,在宁静中感受生命的坦然与超脱。
真正的好作品是能与人的心灵对话,提升人的境界的。词的魂魄是文字和所读之人的心灵感应所得。这种作品必然是在生活中获得了大智慧,自我获得了救赎,才能够影响他人。有境格自高,有境乃是文字中的高贵之气。
由此深入,我想,“意境”仅是一种外露的氛围,“境界”则是无处不在,且深藏、潜行与作品之中的个人精神境界与纯粹,袒露作者的性情世界与内心独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词话中提出“诗者,吟咏性情也”。诗词中所表达的,是作者的内心
感情,因此诗格与人格便息息相通。王国维先生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诚然,性格与文采相辅相成。有文采而无内在的高贵人格加持,词作终归会虚浮,站不稳脚跟。
“朴素之美,莫与之争”。王国维先生称李后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我想正是由于后主之真情实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处,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想必李后主的境界是纯粹的。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将亡国之君的感叹,上升到了人生哲学的境界。
“人品正则诗格正”,真正有人生境界的人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王国维先生对境界的看重,正反应出他个人纯粹的品格。
1927年6月,王国维先生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陈寅恪先生说他死于自己的学术信仰,我也愿意相信如此。他的精神世界,是唯美的,趋近与完美主义,他的感情总是因为温情而细腻。一个自身纯洁、内心干净而纯粹的人,总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曾说:“我们自己消失在空无中,如同水滴消失在大海中。”静自思之,生又何惧,死又何撼?
斯人已逝,而《人间词话》却成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引领一个个迷惘的灵魂,走入诗词的纯粹之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