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

题 目: 新课程下浙江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

学 号: **********

* 名: ***

学科专业: 学科教学(地理)

研究方向: 地理教育

指导老师: 桑广书教授

开题时间: 2011年1月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都应该是协调的,连贯的。学生经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基本上能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地理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但事实上,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严重脱节成为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高中地理课的正常教学。初高中地理教学在相互的协调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1、 新课程背景下,高初中课程标准存在脱节现象.

1)从国家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看: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这之间存在着颇大的“跨度”, 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

2)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部分内容来看:

首先,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一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有一定难度。而高中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任何要求,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并掌握其中内容。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困难。

其次,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初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课时限制)。这一状况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甚少、掌握不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因此,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也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极大的困难。 2.新课程背景下,高初中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存在缺失现象.

初中课改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明确降低了教学难度,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习得。现在,浙江省初中没有单独的地理课程,初中学生主要从“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课程中零星地获取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高中地理知识相对于初中地理知识更抽象、更注重逻辑性和理论分析。新课改后调整的高中地理知识跳跃、跨度大,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

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特别是随着新课标的推行,“一标多本”的广泛推广,初高中教材多元化现象大面积出现,以浙江省为例,初中地理教材多是人教版,而高一地理新教材是湘教版,部分知识点对接不上,导致这种态势更加严重.

3. 高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存在断层现象。

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改进。与初中课改相比,高中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高中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还存在。

初中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基本地理能力等方面储备不足,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习能力有缺漏,而高中地理学习又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要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造成初高中学生学习的“跨度感”。 (二)选题意义

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问题是浙江省中学地理教学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浙江中学地理教学的突出问题,一直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但对此问题的系统研究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之道尚缺乏研究。本文就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意义体现在:

(1)可以弥补当前浙江省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问题研究的不足,提供关于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客观资料。

(2)从学生方面看,有利于其顺利的实现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跨越。通过对初高中教材、学生学习方法协调的有效途径的探究,能更好的构建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高一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段的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积累更厚实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有效学习高中地理课程。

(3)从教师方面看,有利于其更好把握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度、难度和跨度。通过高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研究高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要求,分析处理高初中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学生的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加以有效指导,从而促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界对教学衔接协调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主要从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来研究教学协调问题。

(1)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布朗芬布伦纳(Bron 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也是处在生态环境中,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确定人的发展公式“D=F(PE)”(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b3由于人的身心发展及后天教育程度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肯定存在着差异。教学就要适应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差异和共性,一方面我们必须采用“差异式”的教学;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寻求教育教学中共性的东西,努力搞好教育教学诸方面的协调。。

(2)维果茨基提出“情境性学习\"(contextual learning)的观点来解释教育衔接协调中出现的问题。2003年,其所做的一项个案研究发现,学生的个别学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学生与环境中的物体和人相互作用组成的,如果转移到另一个环境则不容易发生迁移,因此学生在转入新环境时会发生不适应现象。 学校、教师、教材作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而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的指导作用更不容忽视。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本质是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对教学的认识结构的过程,学习主体的参与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内因。协调教学是从中小学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独立自主地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些国家在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上,对不同阶段地理教学的协调进行了非常好的处理,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3)英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规定所有公立学校的5-14岁的儿童都须学习地理课程,14-16岁的儿童可以选修地理课程;将地理课程分成四个主要阶段,教学目标分成八个等级,每一个主要阶段对应几个目标等级;教学目标列出了“不同能力和发育程度的学生在每个主要阶段结束时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理解”;每个主要阶段结束时分别进行统一考试,内容编排上以教学要求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强调积极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

(4)法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法国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毕业,每个年级都有地理课程;有全国统一的地理课程标准,无统一的地理教材;课程内容采用“世界地理-非洲、亚洲、美洲地理-欧洲地理-法国地理-欧洲地理-世界地理”的结构循环上升进行安排,贯穿人文地理和地球科学的内容。 (5)德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德国各州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有较大的独立性,地理都是必修课;各州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地理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地球概况”、“世界概况”、“人和空间”、“我们的行星”、“祖国和世界”、“地理”等。

西方这些地理的课程对我国的初高中地理教学协调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中学各阶段可以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打破学科体系式的课程内容体系,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各学段课程标准知识点粗化,说明和教学要求细化;各学段减少教学内容的主题,增加单元教学时间等等。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新课程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素质教育的观点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都体现了对初高中教学协调的要求。

(1)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衔接协调教学就是要更新教学观念,使教学适应学生知识、智力发展的特点及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不是使学生适应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视初高学学生的差异,采取必要的方法,使其在协调阶段顺利过渡。

(2)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换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换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通过角色的转变来达到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协调教学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理念,进行角色的转换,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更好地促使初中毕业生适应高中的教学。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初高中地理协调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1初中学生地理的学习方法、学习特点、基础知识等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以宁波市李兴贵中学的学生为对象,对其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等进行问卷调查、走访,为分析初高中地理协调衔接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打下基础。 1.2初高中地理教材衔接的调查及分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录和吸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高中地理学习也必须运用初中地理知识来建构。但通过对两者教材的比较,发现初中地理教材存在零碎性、间断性、缺失性(如区域地理知识极度贫乏)等不足;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跳跃、跨度大,对学生缺乏的知识基础没有作补充说明,需要补充相应的自编教材进行补充。 1.3初高中教师的师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调查及分析

以宁波市李兴贵中学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和宁波市北仑高级中学的地理老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

卷,访谈等形式,对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分析。

2、初高中地理教学在协调和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分析浙江省内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在协调和相接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课程标准存在脱节现象

2.2新课程背景下,高初中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存在缺失现象 2.3高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存在断层现象。 3.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协调衔接的方式和途径

3.1教育部门通力合作,促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实现管理上的协调

教育主管:在中考中增加地理内容的分值;高中地理教学增设衔接班补充地理学科知识;组织广大教师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文件的学习、初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等的培训工作。 3.2依据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选取地理衔接内容,实现教材上的协调

在初高中地理教材衔接的调查及分析基础上,得出浙江省各高级中学所采用的湘教版高一年级教材需要补充以下地理教学内容:

(1)地球和地图:地球形状,地球大小,经线和纬线,地方时,区时,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图的三要素,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2)大洲和大洋:七大洲与四大洋,七大洲的地形和气候。

(3)居民和国家:世界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国家和地区,世界区域划分。 (4)中国的疆域:位置和面积,疆界与邻国,行政区划,四大海域。

(5)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地形的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和内外流域的界线。 (6)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温和降水的特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7)中国的资源: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此内容由宁波市名师北仑中学谢海波老师供稿) 3.3初高中地理教师加强学科教学协调,整体推进地理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协调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课改后更强调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高中教学大纲》及《高考大纲》的主要区别;其次,要

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第三,要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读图习惯、书写规范等的教育。

3.4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改变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法的协调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也正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是囫囵吞枣,记住就行了。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能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他们将很快地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我们在高中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二)论文框架 1、引言

2、初高中地理协调衔接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1协调教育的定义 2.2主要的协调衔接教育理论 2.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3、初高中地理协调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初中学生地理的学习方法、学习特点、基础知识等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3.2初高中地理教材协调的研读及分析

3.3初高中教师的师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调查及分析 4、初高中地理教学在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 4.1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课程标准存在脱节现象

4.2新课程背景下,高初中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存在缺失现象 4.3高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存在断层现象。

5.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协调的方式和途径

5.1教育部门通力合作,促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实现管理上的协调 5.2依据初高中地理知识结构,选取地理衔接内容,实现教材上的协调

5.3初高中地理教师加强学科教学协调,整体推进地理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协调 5.4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改变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法的协调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搜索法:总结国内外已有的关于衔接教育的理论和相关经验并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问卷调查法:对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方法、学习特点、基础知识等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初中生地理学习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得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在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制定有效的衔接策略。

3、个别访谈法:通过对初高中地理教师的的访谈,深入了解目前初高中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现状,得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育在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定有效的衔接策略提供依据。

四、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困难一:我研究的第二部分内容--初高中地理教学在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基于第一部分--初高中地理协调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如果我的第一部分调查和分析结果和我的设想有较大差异的话,那么我第二部分内容的设想将全部被推翻,重新开始。当然,有导师的悉心指导,即使出现了这一问题,也是能够克服的。

困难二:本人自毕业之后一直担任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对高中的教材,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困惑和高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学习方法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而这些都是写这篇论文的基石。这也是我曾经为是否选择这一课题而摇摆不定的原因。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一方面,非常严谨的桑广书老师对我提供了非常多高屋建瓴的指导;另一方面,来自北仑高级中学的地理老师愿意配合我,提供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他们学校的谢海波老师,作为宁波市名师,他在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方面做过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他们的帮助,都令我信心倍增。 五、研究计划

研究进度及具体时间安排 起止日期 主要研究内容 阅读书籍与文献,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搜集资料,对初高中的地理预期结果 教材进行研读。以访谈形式就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兴趣、基础知识2010.9—2011.1 撰写开题报告 等现状进行调查,就初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了解确定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与提纲,进行开题论证 设计调查问卷,就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兴趣、基础知识等现状进行对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的2011.2—2011.5 调查;初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了解;研读初高中地现状有深入的了解 理教材中地理知识的分割性,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对地理衔接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2011.6—2011.9 得出衔接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2011.10—2012.4 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讨论和总结提出有效的衔接对策。撰写论文

六、参考文献

[1]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J].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02)

[2]王沛芳.学校教育与终职教育衔接的智力开发一一日本培养人才的经验及其经济效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12

[3]江晔.中学地理教学心理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4]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法导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5]陈海东.中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05) [6]张晋燕.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12)

[7]康艳梅, 周申立.初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实现途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8]王小禹,袁孝亭.中美地理课程标准比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6,(08)

[9]关于黄冈地区普通高中地理教师流动情况的调查http://jiangdi.bokee.com/435094.html [10]吉敏,董章述.正确认识和处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J].地理教育,2005,(06). [11]袁智.中学地理教育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建议[J].中国西部科技,2005,(07) [12]任朝花.实现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之我见[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1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14]赖在铎.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03)

[15]周卉.浅议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5) [16]陈澄,樊杰主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17]顾明远总主编,强海燕著。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5. [18]基教室中学地理科. 厦门市高中、初中衔接的教学建议.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 2006.

[19]徐悠.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解读.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9,12-13. 2004. [20]

周广宇.

谈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

http://www.czedu.gov.cn/knowledge/contentview.asp?contentid =20632. 2004. [21]朱明光主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2]朱明光主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3] 张士龙.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发展方向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04) [24]周勤,沈碹.中学地理教育现状的调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7,(01). [25]刘俊杰.关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建议[J].许昌师专学报,1996,(04).

[26]彭云红,明庆忠.改进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3). [27]董海莲.能学想学会学——浅谈初高中地理的衔接技巧[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28]陈宏丽.新课程中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影响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8,(01) [29]刘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8,(02) [30]范模.初中与高中衔接的必要性及方法[J].教育评论,2007,(01) [31]孙志田.如何处理初中高中新教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pqdy.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