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Yin Kui

【摘 要】[目的]将乡村绿色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以期对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根据1~9标度法对指标两两打分,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计算权重,使指标得以量化,进而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结果](1)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游客、 居民、 政府、 资源、 环境,资源、 政府、 游客是该系统的重要角色扮演者,且绿色资源系统是发展乡村绿色旅游首先被考虑的因素;(2)资源不合理开发比例、 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以及营销宣传力度是影响绿色旅游乡村发展的三大影响因素.[结论]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要注重乡村绿色资源的条件,着重从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加大对居民的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 注重对当地绿色旅游的营销宣传,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入手.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年(卷),期】2019(040)006 【总页数】7页(P207-213)

【关键词】绿色旅游;乡村旅游;乡村发展;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 【作 者】Yin Kui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2.7

0 引言

“绿色”对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人们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并相继出现了众多以绿色为主张的行为模式,如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营销、绿色GDP等,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一股强烈的“绿色革命风暴”。相对于旅游业而言,将“绿色”与“旅游”结合势在必行,被众多学者奉为旅游业的高级形态。绿色旅游最早由法国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党的十八大强调“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以及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绿色旅游,均为发展绿色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绿色旅游的是乡村旅游的升级,乡村旅游属旅游业的一部分,因其受城市化影响较小,在特定地域上形成“古、始、真、土”的特点,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贴近自然优势,但伴随着近些年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资源破坏度加重,再加之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使乡村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将绿色旅游和乡村结合,十分必要。开展乡村绿色旅游对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有关绿色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1-2]、意义研究[3-4]、发展对策[2,5-6]、发展模式[7]、产品开发[8-9]、供应链构建[10-11]、发展评价[12] 等方面。有关乡村绿色旅游的研究较少,冯舒华等[3] 认为,发展乡村绿色旅游可以使美丽乡村更低碳、更节约、更健康、更生态; 张瑞德等[13] 认为,发展绿色旅游能够拓宽农村经济的增收渠道,促进农副产品的就地销售和就地增值,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以上对乡村绿色旅游的研究仅停留在宏观的归纳层面,缺乏定量研究。文章利用层次分析法,首次对乡村绿色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以数值的形式得出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的重要影响指标,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对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图1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系统 1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系统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系统主要由游客、居民、政府、资源、环境5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对乡村绿色旅游的作用方式以及主要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政府对乡村绿色旅游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一是通过绿色营销手段将一部分游客吸引至旅游资源地,二是对乡村绿色旅游起到一定的引导、扶持、监管作用; 游客对乡村绿色旅游的行为表现在经济支持,主要通过消费实现,和绿色行为,即游客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居民对乡村绿色旅游的行为包括经济利用和绿色保护; 而乡村绿色旅游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乡村绿色旅游的环境因子则由空气、水和声音条件组成。 2 研究方法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因此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14],根据1~9标度法对指标两两打分,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计算权重,使指标得以量化,进而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结果更客观。 2.1 指标选取

以图1中系统5个部分对乡村绿色旅游的作用方式以及主要部分之间的关系为选取指标的依据,将各部分对乡村绿色旅游的作用方式作为子准则层,秉持系统性、全面性、指标代表性好、概念明确的原则,选取每个子准则层下的方案层指标,共选取了33个指标用于构建基于绿色旅游乡村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1)。 表1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指标层指标解释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A游客系统B1经济消费C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1城镇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D2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游客人均消费

D3旅游总收入与游客总量的比值客源市场D4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绿色行为C2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出行比例D5自行车、电动车、电动汽车、公交车使用频率占所有交通工具使用频率的比值一次性纸、塑料等不可降解产品使用率D6游客自带产品中不可降解产品所占比例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D7游客不捕猎动物及采摘植物垃圾遗留比例D8游客离开时垃圾遗留在景区内的数量占来时所带产品总量的比例资源系统B2自然资源C3森林(草地)覆盖率E1以行政区域为单位,乔木林、灌木林与草地等林草植被面积之和占区域土地面积的百分比生物物种数E2当地生物物种的数量资源过度开发比例E3过度开发资源占当地总资源比例资源可持续性规划E4对资源进行规划时考虑到其可持续发展性社会资源C4旅游区设施设备完善度E5服务设施、休憩设施、游玩设施等的普及率绿色环保标识数量E6用于提醒游客环境保护的标识在景区内配置的数量绿色理念广播频率及覆盖度E7通过广播的形式向游客普及绿色旅游知识、提高绿色理念的全区覆盖度及播放频率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利用率E8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利用量占资源总用量的比值环境系统B3绿色环境C5年度平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F1当地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监测天数占全年监测总天数的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F2集中供水主要水质达标天数与全年应该运行天数之比旅游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标率F3对噪声进行评价的主要指标,分贝值在55以下的为良好,分贝值在55~57的为轻度污染,57~60为中等污染,60以上的污染严重居民系统B4经济利用C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1农村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城乡收入比G2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乡村旅游收入占当地GDP比重G3乡村旅游收入占该时间段内当地GDP比重转型绿色旅游积极性G4居民对开展绿色旅游的认可度绿色保护C7居民环境保护意识G5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G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数量占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G7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处理数量占总量的比

值废水处理率G8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量占污水排放总量的比重政府系统B5绿色政策C8政策积极引导H1对乡村绿色旅游积极引导政策性文件惩罚措施力度H2对于违背绿色旅游、破坏资源环境的乡村居民行为惩罚的措施力度资金扶持比例H3用于绿色旅游的资金投放比例绿色行动C9绿色宣传H4对当地绿色旅游资源的宣传,以提高旅游区的知名度对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H5旅游区公交线路通达性H6到达乡村旅游区的公交路线方便度 2.2 权重计算 2.2.1 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P。根据1~9标度法,将各因素的重要性数量化,重要程度按相同、稍重要、重要、很重要、绝对重要分别打1分、3分、5分、7分、9分; 取2分、4分、6分、8分来表示重要层次间的过渡情况。

由于该文指标层较多,构造的矩阵也较多,现列举其中几个构造的矩阵见表2~5。 2.2.2 计算权重

该文使用方根法计算指标权重。计算公式为: (1) (2) (3)

式(1)~(3)中,Mi为每一行元素的乘;为的Mi的n次方根; Wi为归一化处理后的值。

2.2.3 一致性检验

在不能完全保证构造的矩阵没有误差的情况下,为检验权重分配的合理性,往往需要对每个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EXCEL和MATLAB计算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若其大于该矩阵阶数n时,判断矩阵不具有一致性,需计算CR,若CR<0.10,则该矩阵具有一致性; 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每个矩阵均满足CR<0.10。公式为: (4)

表2 A~B判断矩阵

AB1B2B3B4B5B111/5431/3B251752B31/41/711/51/7B41/31/5511/5B531/2751

表3 C1~D判断矩阵C1D1D2D3D1131/2D21/311/3D3231

表4 C3~E判断矩阵C3E1E2E3E4E1131/71/5E21/311/91/7E37913E4591/31 表5 C6~G判断矩阵

C6G1G2G3G4G111/51/51/7G2511/31/5G35311/5G47551 3.1 指标权重及排序

该文共构建13个矩阵,每个矩阵根据指标代表字母进行命名,如准则层对目标层的矩阵命名为ABij。通过公式(4)和(5)计算可得λmax 和CR值见表6,发现CR值均小于0.1,表明构造的13个矩阵均有效。由公式(1)(2)(3)计算出各指标的单排序权重及总排序权重,并根据总排序权重值进行排序,结果见表7。 表6 一致性检验结果

ABijB1CijB2CijB4CijB5CijC1DijC2DijC3EijC4EijC5FijC6GijC7GijC8HijC9Hijλmax5.3712.0002.0002.0002.0003.0544.1554.1654.1743.0394.1824.1523.0393.029CR0.0800000.050.060.060.060.030.070.060.030.03

表7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影响因素指标权重及排序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指

标层单排序权重总排序权重总权重排序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A绿色游客系统B1(0.1443)经济消费C1(0.25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10.33250.012018游客人均消费D20.13960.005024客源市场D30.52780.019014绿色行为C2(0.7500)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出行比例D40.22010.023811一次性纸、塑料等不可降解产品使用率D50.50180.05436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D60.05790.006321垃圾遗留比例D70.22010.023811绿色资源系统B2(0.4217)自然资源C3(0.7500)森林(草地)覆盖率E10.08340.026410生物物种数E20.04160.013217资源过度开发比例E30.57160.18081资源可持续性规划E40.30340.09604社会资源C4(0.2500)旅游区设施设备完善度E50.05600.005922绿色环保标识数量E60.09000.009519绿色理念广播频率及覆盖度E70.21320.022512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利用率E80.64080.06765绿色环境系统B3(0.0337)绿色环境C5年度平均空气优良天数比例F10.58420.019713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F20.28080.009519旅游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达标率F30.13500.004626绿色居民系统B4(0.0881)经济利用C6(0.25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10.04590.001028城乡收入比G20.12690.002827乡村旅游收入占当地GDP比重G30.21980.004825转型绿色旅游积极性G40.60740.013416绿色保护C7(0.7500)居民环境保护意识G50.60170.0398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G60.06950.004626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G70.20840.013815废水处理率G80.12030.008020绿色政府系统B5(0.3121)绿色政策C8(0.1667)政策积极引导H10.63700.03318惩罚措施力度H20.10470.005423资金扶持比例

H30.25830.013416绿色行动C9(0.8333)营销宣传H40.40540.10543对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H50.48060.12502旅游区公交线路通达性H60.11400.02969 3.2 权重结果分析

就准则层而言,绿色资源系统B2(0.421 7)是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绿色政府系统B5(0.312 1)、绿色游客系统B1(0.144 3)、绿色居民系统B4(0.088 1)和绿色环境系统B3(0.033 7),因此,乡村绿色旅游资源应该是基于绿色旅游乡村发展首先被考虑的因素。由表7可知,总权重排名前10位指标分别是资源过度开发比例E3(0.180 8)、对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H5(0.125 0)、营销宣传H4(0.105 4)、资源可持续性规划E4(0.096 0)、资源可持续性规划E8(0.067 6)、一次性塑料等不可降解产品使用率D5(0.054 3)、居民环境保护意识G5(0.039 8)、积极引导政策性文件数量H1(0.033 1)、旅游区公交线路通达性H6(0.096 029 6)、森林(草地)覆盖率E1(0.026 4)。将各子准则层排名前10位的指标总排序权重值相加,得各子准则层前10位指标总权重情况(图2)。 图2 总权重排序前10位指标在各子准则层总权重分布

由图2可知,总权重排序前10位指标,依旧是资源系统类所占比重最大,为48.92%,其次是政府系统(38.67%)、游客系统(7.16%)和居民系统(5.25%),和准则层权重排名相符。根据图2和表7,就资源系统而言,乡村自然资源对其绿色旅游发展影响较大,主要包括乡村绿色资源禀赋、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性规划,而社会资源中的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利用率总权重排在第5位; 对于游客而言,其绿色行为对乡村绿色旅游发展影响更大,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指标为游客的一次性塑料等不可降解产品使用率。对于政府而言,其切合实际的行动要比文字、口号对乡村绿色旅游的发展更重要,主要行动指标为政府对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乡村绿色旅游的绿色营销和保证旅游区公交线路通达性; 居民是乡村绿色旅游发展系统的服务者及决策执行者,该系统中影响乡村绿色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权重计算结果(表7),该文对影响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前3位重要指标(即

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为资源不合理开发比例E3,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H5,营销宣传H4。 3.3.1 资源不合理开发比例

资源不合理开发比例是影响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显示了乡村旅游资源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存在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得以有序进行的保障。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主要表现在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开发层次低、资源利用浅; 开发不足导致资源极度浪费; 追求最大利益化导致开发过度,商品化严重,乡村人文文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15]。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3.3.2 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

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是影响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的第二大因素。开展绿色旅游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对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居民是这一转型升级中重要的决策执行者,其对绿色旅游的认知水平及发展绿色旅游的意愿积极度直接影响了乡村绿色旅游的发展。开展教育培训是对当地居民提高绿色旅游认知,践行乡村绿色旅游最好的渠道。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就要从转变当地居民观念、提升居民积极性入手,加大对居民的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 3.3.3 营销宣传

营销宣传能成为影响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的第三大因素,表明适当的营销宣传力度对促进乡村绿色旅游的发展非常有效,也说明宣传对乡村开展绿色旅游的重要性。相对于乡村旅游,绿色旅游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游客也愈来愈注重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崇尚绿色旅游,因此,如何将开展绿色旅游的地区信息宣传出去,将游客和绿色旅游地连接起来是乡村绿色旅游发展的重要解决的问题,而营销宣传为此提供了有效渠道。因此,基于绿色旅游的

乡村发展,政府要注重对当地绿色旅游的营销宣传,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绿色资源系统是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发展乡村绿色旅游首先被考虑的因素。且资源、政府、游客是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系统的重要成分。(2)资源不合理开发比例、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以及营销宣传力度是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三大影响因素。因此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要注重乡村绿色资源的条件,着重从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大对居民的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对当地绿色旅游的营销宣传,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入手。 4.2 建议

游客、居民、政府、资源、环境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系统的主要构成,由该文结果可知,资源、政府、游客是该系统的重要角色扮演者,因此三者的自身条件和行为是影响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乡村绿色旅游的主要入手点。资源是发展乡村绿色旅游的基础和根本,是贯穿于整个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的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其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对此,政府的宏观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应把握发展方向,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避免过度开发,发展乡村绿色旅游的同时要给农民留有耕地,以防止旅游淡季或旅游未达到预期效果,当地居民还可以维持原有生活方式。此外,在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规划,比如借鉴日本长野县四贺村以“乡下的亲戚”模式大大保证并维持了乡村绿色旅游客源。有了发展乡村绿色旅游的根本,则可以通过加大对居民的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当地居民对绿色旅游的认知,提升发展绿色旅游的积极性; 并加大对当地绿色旅游的营销宣传,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闫斌,牛嫱.绿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对策研究.经济师,2018(3):85,77.

[2] 郭蓓,王子卿,魏东雄.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农业展望,2017(6):48-52.

[3] 冯舒华,黄洪海.让“绿色旅游”擦亮增城“美丽乡村”名片——借鉴日本绿色旅游的运行模式.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5-46.

[4] 章晓华.绿色旅游经济的经济学分析.现代商业,2014(29):49-50.

[5] 麻红晓,李娟.利用茶资源开发绿色旅游的策略探讨.福建茶叶,2014(4):92-93.

[6] 王亚昌.河南绿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6(27):157,160. [7] 王斐.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绿色环保建材,2017(12):247. [8] 李然.生态文明下绿色旅游物流的发展研究.中国商论,2017(7):70-71. [9] 黄素英.漳州有机农业园区的绿色旅游开发研究.东南园艺,2015(1):136-139.

[10] 白海霞,普荣,朱桂香.旅游地低碳发展背景下的绿色旅游供应链构建与绩效评价.企业经济,2015(5):105-108.

[11] 王宠.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旅游供应链构建与评价.人民论坛,2015(29):226-228.

[12] 马燕萍.江苏省绿色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48-50. [13] 张瑞德,蔡承智.绿色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26):64-66. [14] 温亮,游珍,林裕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宁国市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1-6.

[15] 陈海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220-2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