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雨巷》创设了一种( )意境,塑造了一位(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以( )手法抒发了作者( )的复杂感情。 2、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3、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4、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5、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1. 朦胧(梦一般凄婉迷茫) 孤独伤感(迷茫感伤又有期待) 象征 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
2. 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
3. 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美丽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4. 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5. (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