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及解析
第一计:瞒天过海
浅析:
此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瞒天过海”有三个要点需要注意:当防备十分周密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麻痹大意,因为平时看惯的现象常常使人不再怀疑;秘密的诡计常常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因此称为“佯”;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 “瞒天过海”是使用伪装的手段作掩护,以利用机会乘人不备来获得成功的策略。所谓“瞒”就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是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进行伪装、隐藏,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目的,出奇制胜。这在军事上称为佯动或佯攻。善瞒的智谋之人总是会把诡计深藏于心中,每一计都能牵制敌人。“瞒”是手段,而“过海”才是最终目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浅析:
此计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盲目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避其锋芒采用疏导的方法使其分流再逐一消灭,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袭击敌人要害部位威胁它,或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目标而返身解救自己的危难。
“围魏救赵”的核心是“避实击虚”。虚实是古代兵法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孙子兵法》中就有《虚实篇》讲求“避实而击虚”;《管子》提出“乘瑕则神”;《吴子》提出“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等待。“围魏救赵”体现了哲学矛盾分析法中“抓主要矛盾”的方。 此计“击虚”的要义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敌人虚弱之处同时是要害之处,否则击之也对全局不发生作用;二是敌人要害并非虚弱,攻之也夺取不下,反而于己不利。因此击虚的关键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计:借刀杀人
浅析:
此计名出自明代汪廷讷的戏剧《三祝记·造陷》。《三祝记》说的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政敌密谋策划,让没有打仗经验的范仲淹领兵征讨西夏,其目的是借兵强马壮的西夏这把“刀”除掉范仲淹。
“借刀杀人”所引卦辞“以损推演”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是信用的意思,元是大的意思,贞即正。此卦的意思是“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彖》辞:“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此计是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本计的核心要点是:借他人之手来除掉某个对手,引诱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利用间接的
方法去伤害别人,自己却不抛头露面;利用自己以外的人或者事达到目的,借助的“刀”不一定是人,可以是物或者一种势力。
“借刀杀人”主要强调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包括制造和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在使用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灵活机动,因时、因地、因势。
第四计:以逸待劳
浅析:
此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的意思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治动,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积极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以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以逸待劳”中提到“损刚益柔”,它出自《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以逸待劳”之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己,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第五计:趁火打劫
浅析:
此计名出自吴承恩的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孙子兵法》说:“乱而取之。”《十一家注孙子》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大凡敌方发生混乱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内忧,二是外患,三是内外交害。这些混乱就是敌方之“火”,我方应抓住机会,乘势“打劫”,这样不仅容易成功,而且能从中获得意外的好处。“打劫”要讲究时机和方法,否则如火中取栗,烫了自己的手,伤了自己的身。 “趁火打劫”所引卦辞“刚决柔也”,语出《易经·央》卦。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之象。《彖》辞中说:“央,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这和“以逸待劳”之计的“以柔克刚”有着显著的不同,且战略部署也有区别。“趁火打劫”的方式有:明助暗夺、乘危取利、落井下石等。此计要求实施者一要等待对方遭遇危机,二要确保自己确实有强于对手的力量,能够给对方造成威胁,从而获利。
第六计:声东击西
浅析:
此计名出自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声言击东,其实击西”。此计是古今中外战争中最常用也最容易成功的计谋之一,它强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虚虚实实,让敌人摸不着我方的真实意图而无所防范,从而我方便因此稳操胜券。 关于此计,古书上论述颇多。《百战奇谋》中说:“声东而击西,声此而击彼;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敌人所不守也。”《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武备摘要·火攻》:“利惊东而击西。”
“声东击西”一般在我方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使用。“声东”是虚晃一,所击之“西”是主攻目标。使“西”成为敌方的不备之处或不及之处,是保证此计成功的关键。 “声东击西”之计既可用于突击,也可以用于突围。但是此计的发动之处仍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道理同“暗度陈仓”。此计的关键环节就是对敌情的掌握,实施之前要做到“知己知彼”。尤其“声东”要做到一是有的放矢,二是选择适当的方式。
第七计:无中生有
浅析:
此计名出自《道德经》(又名《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交,扰乱敌人,使敌方判断失误、行动失误。
实施本计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示敌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较易奏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
“无”和“有”是矛盾的两方面,老子在研究天下万物变化时说:“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作为古代哲学含有阴阳变化之理,作为谋略也可发出许多令人惊叹的事件。
第八计:暗度陈仓
浅析:
此计全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此计名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暗度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军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出一支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可以呼应《孙子兵法·兵势篇》中的“奇正相生”的战术理念。“明修栈道”是正,“暗度陈仓”是奇,正是必不可少的,却并不是为了取胜,而是为了营造使用“暗度陈仓”的氛围,若要取胜关键还在于“暗度陈仓”。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之处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度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第九计:隔岸观火
浅析:
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投谒齐己》一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而其思想早见于《战国策·燕二》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的思想和此计相吻合。
“隔岸观火”中所引卦辞“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卦辞所含之意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当自然”。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而“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一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隔岸观火”,原意是在河的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时,袖手旁观,待其自毙,以便从中渔利。此计的要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互相残杀、自相削弱;当敌人内部出现问题、出现混乱的局面时切不可操之过急,直到情势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而动、及时出击,以免适得其反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
第十计:笑里藏刀
浅析:
此计名可追溯到唐代诗人白居易描写李义府人品的诗作《无可度》:“笑中有刀潜杀人。”此诗刻画和揭示了李义府面貌温和、内心险恶的丑恶嘴脸。而其另一首诗《不如来饮酒》云:“且灭嗔中火,休磨笑里刀。不如来饮酒,稳卧醉陶陶。”表达了白居易对世态人情的无奈和聊以自劝。
运用此计的关键在于一个“笑”字。笑必须自然真实,掌握好分寸,使敌人“信而安之”。如果“笑”得做作,“笑”得过火,反而会引起对方的警觉。“笑”的目的是为了“藏刀”。无论何时何地,“刀”要藏在“笑”里,千万不能暴露出来,以防此计被人识破。“刀”可以明出,也可以暗出;“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曲意求和,可以阿谀奉承,可以故作赢弱等等。但是,“刀”一旦出鞘,要迅速果断,使敌人不及应变。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浅析:
此计语出《乐府诗集·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李代桃僵”的原意指李树代桃树受虫蛀,用来比喻兄弟间的友爱互助,后来泛指互相替代、代人受过等行为。
“李代桃僵”中有卦辞“损阴以益阳”,所谓“阴”是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所谓“阳”是指事物带整体意义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此计中的“李”表示作出牺牲的一方,以“桃”表示被保全的一方。因此,“李”与“桃”之间要具备内在的联系,否则无法完成替代的任务。还应注意“李”轻“桃”重,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反向替代,此计很像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帅”的战术。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浅析:
此计名出自《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意思为: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原意是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在则都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在“顺手牵羊”中所提到的空隙都是在双方对垒过程中新暴露出来的,并非事先考虑得到。但是在考虑是否应当获取的时候也应当注意这么几点:是否来去顺路,是否取之顺手,是否赢之顺时,是否到手得利等。
顺手牵羊与趁火打劫之计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趁火打劫是趁敌方处于十分困难、消极、混乱等情况下,加以攻击取胜;而顺手牵羊,是指抓住敌方所暴露出来的微小的战机,将其歼灭之。虽然是微妙的战机,但是善于捕捉战机、趁虚而入,可以逐渐地削弱、打击敌人,不断地壮大和扩充自己的实力。当然,在寻找和利用敌人的薄弱环节与微小漏洞时,且不可因“小”失大,切忌贪图小利而误入敌人精心设计的圈套,而应当顾全大局。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浅析:
此计名出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的是唐代当涂县令王鲁贪赃敛财,搜刮民脂民膏。一天,当地百姓联名告发他手下的一个人受贿。王鲁见了状子,十分恐慌,生怕自己的不法行径也被揭露出来,便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记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位置、运动状况,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打草”的目的是为了“惊蛇”,如果不能惊蛇,打草也是枉然的。所以打草必须是“巧打”,打草前须对蛇的方位、环境和习性等有所了解和分析,而“打草”的方式也应当精心设计。在军事战略中,“打草”即佯攻,目的在于引蛇出洞。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浅析:
此计名来源于元朝岳伯川杂剧《吕洞宾度铁拐李》里铁拐李得道成仙的传说。从前,一个名叫李玄的人,拜太上老君为师,学长生不老之术。一天,他随太上老君魂游天际,留下凡胎肉体叫徒弟看守,说七日便回。到了第六天,徒弟忽然得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匆忙将李玄的尸体焚化后离去。李玄的灵魂回来后无尸可投,不得不借路边一个刚死的乞丐的尸体还了魂。这样,李玄就变成了蓬头垢面、跛脚秃头的“铁拐李”了。 “借尸还魂”,原意指已经衰落或死亡的事物借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引申为处于被动或面临失败的局面时,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扭转局势、争取主动,从而实现原先的意图。“借尸还魂”实际上是一种无为而用的谋略,大凡有为的事物一般都难以驾驭或操控,因此不可以加以利用;凡是尚没有作为的事物,往往需要寻找依附而存在,因此可以利用。 “借尸还魂”不同于“借刀杀人”,“借尸还魂”是一种“暗中显明”的计策,其特点是在已经死亡或者失去活力的事物中注入新的生命力,然后“东山再起”;“借刀杀人”却是“明中设暗”,其特点是借助一个更为合适或者更有效的力量,实现自己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浅析:
“调虎离山”一语源于《管子·形势解》:“虎豹,兽之猛者也,属深林广泽之中人畏其威而载之。人主,天下之有势者也,深居则人畏其势。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则人得之而易其威。人主去其门而迫于民,轻之而傲其势。故曰,‘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意思是说,虎豹是兽类中最威猛的。当它们居住在深山大泽中时,人们就会因惧怕其威风而敬畏它们。君主时天下最有势力的人,如果深居简出,人们便会害怕他的势力。虎豹若是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大泽而走近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将它捕捉使它失去原来的威风。做君主的若是离开王宫的门而与普通的人混在一起,人们就会轻视他而以傲慢的态度看待他。所以说,虎豹只有不离开它们居住的深山幽谷,其威风才会使人感到畏怯。
《管子》中所言虽然尚未使用“调虎离山”一语,但已经包含只有将老虎调离深山,才能将其制服的意思。后来在民间语言、文学作品中便逐渐出现了“调虎离山”的说法。如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五十三,孙大圣对如来真仙说:“才然来,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占据地形有利的大山,必然横行无忌,难以捕获。如果引诱老虎离开大山,那么就很容易捉到它,正所谓“虎落平川被犬欺”。这是“调虎离山”的原意。
“调虎离山”所引卦辞“往蹇来返”出自《易经·蹇》卦。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从引申的意义来说,“虎”指敌人,“山”指敌人占据的有利地形或凭借的有利条件。使敌人离开有利地形,或者使敌人失去有利条件,然后施行袭击和包围,都可视为“调虎离山”之计。运用这个道理,在战场上若遇到强敌应当善用计谋,用假象诱使敌人离开驻地使其就范,丧失他的优势,由主动变为被动,以利我出其不意而制胜。此计与《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思想相吻合。同时,此计也含有要善于调动敌人,不要被敌人所调动之意。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浅析:
此计名出自《道德经》(又称《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句话体现出高妙的辩证思想,后世对此多有发挥。《鬼谷子》指出:“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此计也出现在清代吴趼人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大人这里还不要就答应他,放出一个欲擒故纵的手段,然后许其成事。” “欲擒故纵”,意思是为了捉住敌人,事先要放纵敌人。这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但是要注意“纵”的度的把握。“纵”不是放虎归山,而是有目的地放松,以防敌人狗急跳墙、垂死挣扎。
此计的要点在于:散其力而后擒。即等到敌人力量分散、削弱了,再毫不费力地擒拿。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浅析:
宋代释道原撰的《景德传灯录》卷十:“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
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墼:没有烧的砖坯)“抛砖引玉”是一种先予后取的策略,己方付出较小代价,却得到较多好处;做出较小牺牲,却赢得较大胜利。在这一计中“砖”和“玉”是一种形象的比喻。“砖”是小利,是诱饵;“玉”是作战目的。这正如钓鱼一样,只有让鱼儿吃到一点儿甜头它才会上钩;敌人只有占了一点儿便宜才会误入圈套。
“抛砖引玉”贵在其“砖”要似“玉”,是一种示形于敌的伪装;“玉”的价值也确实要高于“砖”。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能娴熟运用此计。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浅析:
此计名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擒贼擒王”,原意指擒得敌军的统帅,自然敌军必败。引申为凡事能抓住关键的方面,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正如“打蛇要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致命之处,打了七寸,蛇就完了。运用在军事中,此计指击垮敌人的主力要擒拿敌军的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 一个组织的运作和发展取决于其中的关键人物,一旦关键人物不存在便树倒猢狲散。所以,消灭和瓦解一个组织,最好的方法就是攻击其重心,也就是它的首领和关键人物。一旦击倒他们,组织就会出现群龙无首的状况,很快就会被破坏。此计也强调了这么一个道理:作战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争取全胜为目的,如果放走竞争对手的主干力量则后患无穷。 此计运用了哲学中矛盾论的观点,做事要抓主要矛盾,解决矛盾要抓主要方面,只要解决主要矛盾、主要方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浅析:
西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精神训》:“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在这里刘安就注意到了这么一个现象:用扬汤的方法来止沸是不行的,既然知道汤沸腾的原因在火,那么只要去掉火就行了。而北齐魏收所写的《为候景叛移梁朝文》则说得更干脆、明确:“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由此可知,此计显然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路。 “釜底抽薪”,原意指从锅底抽掉柴火,以使锅里之水冷却,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计同样强调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对方向,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釜底抽薪”所引卦辞“兑下乾上之象”语出《易经·履》卦。“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此计的运用需要把握两点:一、要善于发现敌人的“薪”之所在,以灭其势。“抽薪”的目标随战况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凡是影响敌人后劲的力量就是“抽薪”的目标。二、要善于运用手段和方法,要针对“沸水”的情况来选择和运用“抽薪”的手段和方法,以求达到既可战胜敌人,又不受到损伤。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浅析:
此计名出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东汉末年,刘备起兵黄巾,并参与诸侯间
的混战,后来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壮大。赤壁之战后,刘备夺荆州,取西川,皆得之于“混水摸鱼”之计。
“混水摸鱼”中有“随,以向晦人宴息”之句出自《易经·随》卦。随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震、为雷。言雷入泽中,大地寒凝,万物蛰伏,故如象名“随”。意为人要随应天时去作息,向晚就当入室休息。 “混水摸鱼”,原指趁水混浊伸手把鱼捉住,后泛指乘混乱之机获得本不该有的利益。这是一种乱中取胜的计谋。“混水”的起因有两种:一种是内因,即对方的内乱;一种是外因,即外来因素所最终引发的敌人内乱。更多的时候,这个可趁之机不是等待得来的,而是主动出击制造的。然后借机行事、伺机而动。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浅析:
此计名出自元代《元曲选·朱砂担》第一折。
“金蝉脱壳”中所说“巽而止,蛊”出自《易经·蛊》卦。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稳”,“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从卦象来解释此计为“我暗中谨慎地实行主力转移,稳住敌人,我则乘敌不惊疑之际脱离险境,就可安然避过战乱之危”。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壳还挂在枝头。比喻留下表面现象,实际上却脱身逃走。
这是一种走而示之不走的策略。一定要选好时机。一方面,“脱壳”不能过早。只要存在胜利的可能,就应继续下去。直至万不得已时才能“脱壳”而去;另一方面,“脱壳”也不能过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多停留一分钟,就会增加一分的危险,减少一分生还的希望。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浅析:
此计名出自《草芦征略·游兵》。
“关门捉贼”所引卦辞“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是卦名,落的意思。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在吞没山,故外名日“剥”。此卦辞意为:“剥卦说,有所往则不利。”也就是说对小股敌人要即时围困消灭,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远袭。 “关门捉贼”,原意指在盗贼入室偷盗时,要关起门来把他捉住,泛指在我方掌握主动权的前提下,遇到诡诈难防亡命之敌时,要首先断其退路,将其严密包围起来,一举歼灭。 此计的运用之妙在于攻心为上,从而使敌人绝望,这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案。所谓“关门捉贼”关门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使敌人出逃的希望破灭,心理受到致命的重创;二是使其不得逃,从而将其歼灭。否则“贼”出逃后恐为他人所用,一旦“贼”出逃不可再去追击,以免中了他的诱兵之计。
如果此计运用得当绝不只限于“小贼”,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于歼灭其主力;不应只理解为待敌攻我,也可以制造机会和口袋诱敌深入。此计的前提是保证“关门”的成功,以形成对敌力量的整体优势,以免造成过分的损伤。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浅析:
此计语出《战国策·秦策》:“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土,则王之寸土,得尺土,亦王之尺土也。”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此计所引卦辞“上火下泽”语出《易经·睽》卦,睽是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火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睽”的意思是乘违,即矛盾。本卦《象》辞:“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离违、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离违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离违,而我正好各个击破。 “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联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便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取的外交诱骗。 从此计中可以看出,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谋略,实际上更多的是总司令部甚级领导者所采取的政治战略。一手是大棒,一手是橄榄枝,相互配合运用。之所以不与邻国结交恐怕变乱会在近处发生,不如把它消灭;所谓的远交也绝不会长期和好,消灭邻国后,远交国成为近邻,新一轮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浅析:
此计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 此计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这种以向对方借道(或借物、借机等)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的计谋称为“假道伐虢”。
这条按语讲了一种情况:处在夹缝中的小国情况会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它,一方却用不侵犯它的利益来诱骗它,乘它心存侥幸之时,立即把力量渗透进去控制它的局势。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将它消灭。
“假道伐虢”蕴含了三个含义:一是借水推舟,即处于敌我双方之间的小国,敌方胁迫小国屈服。二是借机渗透,即我方对小国施以援手,借机把自己的军事力量扩展出去。三是一箭双雕,即既吞并了小国,又消灭了敌方,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胜。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浅析:
此计名见于《渔家乐传奇》:“愿将身代人金屋,做个偷天换日。”“偷梁换柱”与“偷天换日”、“偷龙转凤”、“调包计”的意思相同。
此计所引卦辞“曳其轮也”语出《易经·既济》卦。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离、为火。水处火上,水势压倒火势,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济”。既是已经之义;济为成功。本卦《象》辞:“曳其轮,义无咎也。”意为“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偷梁换柱”运用了此象理之意。
一间房的梁柱被偷换,那么房子就会倒塌;一支的主力如果被偷换,那么这支就要
垮掉。“梁”、“柱”泛指事物的关键和要害部位,施计设谋首先要考虑事物的梁和柱,这等于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易于找出应对措施。
此计一定要在对方不备的情况下使用。一旦被对方发觉,自己的努力不仅全部落空,而且会导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结局。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浅析:
此计见于《红楼梦》第十六回:“凤姐道:‘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语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明朝兰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词话》中有:“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此计的原意是表面上指着桑树,实际上是在骂槐树,不作正面冲突,而是间接地指明,其态度和情形介于批评与破口大骂之间。在兵书《三十六计》中,此计演绎成间接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
“指桑骂槐”可以用于弱小的对手,以警告和利诱的方式不战而胜;可以用于强大的敌手,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威慑他。在军事行动或者组织里,若纪律不严明、指挥不灵则犹如一盘散沙。此时可采用“指桑骂槐”的方法,抓住个别坏的典型从严处理,以杀一儆百、震慑全军。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浅析:
此计语出《说唐演义》第六十二回的标题“尉迟恭称疯魔”。
此计卦辞“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易经·屯》卦。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震为雷,坎为雨,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卦》的《彖》辞说“云雷,屯。”坎为雨,又为云,震为雷。这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这是屯卦之卦象。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假痴不癫,老成持重,以达后发制人。这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攻击,便出其不意而获胜。 “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对手、待机而动的计谋。此计的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假装不愿做,实际上却是不能做,或等待时机到了再去做。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浅析: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此计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诱敌“上屋”,是实施此计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诱骗的对象有四种:一是贪而不知其害者;二是愚而不知其变者;三是急躁而盲动者;四是情骄而轻敌者。
接下来安放梯子也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伏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予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上屋抽梯”与“关门捉贼”有相同之处,都在于一个“诱”。不同之处是,“上屋抽梯”是诱使敌人进入圈套,形成束手就擒或者骑虎难下的情势;“关门捉贼”更加侧重敌方被我方围困的情势后所采取的行动。两计常常连用。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浅析:
“树上开花”是由“铁树开花”一词转变而来。《碧严录》:“体去歇去,铁树开花。”另见于《王镜日·洵年镜》:“俗谚见事难成日须铁树开花。”
“树上开花”之计,是混淆视听而达到预期目的的谋略。在此计中,“树”指那些被借来张势的东西,它可能是别人的声势,可能是别人的力量,也可能是客观的态势。运用“树上开花”之计,首先要精心选择好“树”,其次要巧妙布置好“花”。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浅析:
此计语出《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古人十分重视“反客为主”之计。《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我先举兵,则我为客,彼为主;为客则食不足,为主则饱有余,若夺其蓄积,掠其田野,因粮于敌,馆谷于敌,则我反饱,彼反饥矣,则是变客为主也。”
“反客为主”是斗争中的一个最高原则,即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就能控制大局,被动始终只能任人摆布。一般来说,深入敌国者为“客”,本土防御者为“主”。“反客为主”就是寻找敌人的防御漏洞,乘机插入敌人的腹地攻其要害,控制敌方的指挥系统。
循序渐进是实施此计的要诀,其演变的步骤为:一、争取到“客”的地位;二、善于发现敌人的防御漏洞;三、看准时机慢慢渗透、乘机插手;四、掌握最终的控制权;五、吃掉“客”家,成为“主”家。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浅析::此计见于《六韬·文伐》(后人托姜尚之名所著,又名《太公兵法》):“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韩非子·内储说下》:“晋献公伐虞、虢,乃遗之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女乐二八,以荣其意而乱其政。”可见,“美人计”是一种用美色诱惑敌人,使敌人贪图安逸享乐,意志萎靡,从而乘机取胜的计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美而痴迷,甚至不惜舍弃金钱、地位、道德、原则者所见不鲜。“美人计”源远流长,早先是在战争中实施军事目的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实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对那些意志放荡者有奇效,中计者往往是好色之徒。“美人计”是腐朽的,但是作为计谋却是现实的。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计”也在不断地花样翻新,被广泛运用在很多领域内。实施“美人计”的目的就是使敌人斗志涣散、意志消退,从而一举战胜对方。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浅析:
此计依据《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论述,又见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战国时期郑楚之战中运用的“空城计”,但是其影响远不如诸葛亮的“空城计”。 此计所引卦辞“刚柔之际”语出《易经·解》卦。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下震上),上卦为震、为雷,下卦为坎、为雨。因雷雨交加,荡涤宇内,万象更新,万物萌生,故卦名为解。解是险难解除、物情舒缓的意思。本卦《象》辞:“刚柔之际,义无咎也”意思是“使刚与柔相互交会,没有灾难”。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敌我交会、相战,运用此计可产生奇妙而又奇特的功效。
“空城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或者避免遭受更大损失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由此可知,此计是悬而又悬的“险策”。它不是依靠实力来战胜敌人,而是通过研究敌人主帅的心理活动,以谋取胜。因为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且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掌握在对方手里,因而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宜使用。
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此计不同于“树上开花”之计。“树上开花”是虚张声势、以假乱真,向敌人示强,从而威慑敌人、迷惑敌人。而“空城计”则侧重的是心理战术,向敌人示弱,从而让敌人产生疑惑,以至于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浅析:
此计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此计卦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语出《易经·比》卦。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坎上),上卦为坎、为相依相赖,故名“比”。比是亲比、亲密相依的意识。《象》辞:“比之自内,不自失也。”此计运用此象理,意思是“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阵之后,能使来自敌内部的间谍归顺于我”。
孙子十分重视“反间计”的运用,认为“知之必在反间”。“反间计”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在发现敌人派来间谍进行刺探和破坏活动时,可以佯装不知,故意将假情报透露给他,也可以利用优厚的待遇收买他,使他为我所用。这样,我方便在毫无损失的情形下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此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的巧妙,造的逼真,这样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从而对方就会根据得到的错误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采取错误的行动。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浅析:
“苦肉计”一词首见于《吴越春秋》卷二《合庐内传第四》,讲述了要离利用苦肉计刺杀庆忌的故事。又见于《三国演义》:“瑜拜谢之曰:‘君若肯引此苦肉计,则江东之万幸也。’”这便是家喻户晓的“周瑜打黄盖”的故事。
此计的卦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语出《易经·蒙》卦。本卦六五之《象》辞:“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本意是说“幼稚蒙昧的人之所以吉利,是因为柔顺服从”。“苦肉计”用此象理,是说用采用这种办法欺骗敌人,就是顺应着他那柔弱的性情达到目的。
此计其实是一种特殊做法的离间计。运用此计,“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乱假。己方要造成内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装作受到,借机钻到敌人心脏中去进行间谍活动。苦肉计不仅是一个“苦”计,而且还是一个“险”计。如果面对的敌人是铁石心肠或者被识破,不仅要忍受自我伤害,而且还有可能连性命都不保。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浅析:
此计语出《三国演义》第八回标题《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又见四十七回标题《庞统巧授连环计》。 古人云:“机巧贵连。”即对同一谋划对象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谋,这些计谋环环相扣,横向相辅,纵向相贯,相得益彰。
连环计是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而关键在于使敌“自累”,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这“使其自累”几个字。两个以上的计策连用称连环计,而有时并不见得要看用计的数量,而要重视用计的质量,“使敌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战略上让敌人背上包袱,使敌人自己牵制自己,让敌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连环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
战场上的形势多变,对敌应战使用计谋,是每个优秀的指挥员的本领。而双方指挥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手,只用一计往往容易被对方识破,但是多计联施则会使其威力大增,常常让对方防不胜防。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浅析:
此计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父子唯应急走耳。”《冷斋夜话》则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三十六计中“走为上”计是最后一计,作者如此安排是别有用意的。因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即使常胜将军也必然有失败的经历,所以人们总结:没有打过败仗的人是不能成为将军的。
“走为上”也就是说走是上计,但是这并不是说“走”是三十六计中的上计,而是说在吃了败仗或者我不如敌的情况下,我方有几种选择:一、求和;二、投降;三、死拼;四、撤退。但是前三种选择是完全没有出路的,是彻底的失败;只有第四种选择可以保存实力,以求卷土重来、东山再起,因此是最好的选择。如此,才说“走为上”。
此计原指事情发展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别无良策,只能出走。引申为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是一种保存实力,伺机反击的谋略,绝不是消极的逃避、逃跑。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走为上”并不是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使用的专利,作为一种趋利避害的策略,“走为上”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走”来调动敌人,引诱敌人进入我方的圈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pqdy.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