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练习试卷7-1 (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1. A1型题
1. 痉证病理一般认为是 A. 阴虚燥热,风阳妄动 B. 气滞血瘀,筋脉阻滞 C. 外邪壅滞脉络,气血不畅 D. 阴虚血少,筋脉不得濡养 E. 以上都不是
2. 下列各项中哪项是耳鸣耳聋的根本原因 A. 风热外乘 B. 痰火郁结 C. 脾虚气陷 D. 情志郁结 E. 精气不足
3. 腰痛辨证,首先应分辨 A. 在经在络 B. 在腑在脏 C. 在气在血 D. 表里寒热虚实 E. 阴证阳证
4. 正疟的临床特征是
A. 但寒不热,休作有时 B. 但热不寒,休作无时 C. 寒热往来,休作无时 D. 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E. 寒战壮热,休作无时
5. \"三日疟\"之病名最早由哪位医家明确提出 A. 张景岳 B. 张仲景 C. 朱丹溪 D. 韩善征 E. 张山雷
6. 下列哪一条不是关于癃闭的论述
A. 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 B. 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
C. 治疗应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 D. 有尿痛而每日排尿量多为正常 E. 可引起死亡
7. 下列哪项不是腰痛的主要病因 A. 感受寒湿 B. 感受湿热 C. 劳倦过度 D. 情志内伤 E. 跌打损伤
8. 瘿病肝火旺盛型可选以下何方治疗为宜 A. 海藻玉壶汤 B. 四海舒郁丸 C. 栀子清肝汤 D. 藻药散
E. 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
9. 身肿,腰以下为甚,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脘腹胀闷,应用何方治疗 A. 黄芪建中汤 B. 实脾饮 C. 黄芪汤 D. 真武汤 E. 以上均不是
10. 命门火衰型阳痿主方 A. 肾气丸 B. 左归丸 C. 金锁固精丸 D. 右归丸 E. 赞育丹
11. 以下哪一项不是瘿病的致病因素 A. 情志内伤 B. 饮食不调 C. 水土失宜 D. 感受风邪 E. 体质因素
12. 治疗行痹的首选方是 A. 桂枝芍药知母汤 B. 桂枝汤 C. 防风汤 D. 麻黄汤 E. 越婢汤
13. 三消辨证的根据是
A. 上中下三消病机的不同 B. 上中下三消预后的不同 C. 消渴病程的先后 D. 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轻重主饮 E. 消渴病情的轻重 14. 淋之名称始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 《金匮要略》 D. 《诸病源候论》 E. 《备急千金要方》
15. 瘿病之治疗,以何为基本原则 A.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B. 舒肝理气,活血化瘀 C. 理气化痰,活血化瘀 D. 理气化痰,滋阴降火 E. 理气化痰,利水消肿
16. 除……外,均为形成痿证的病理 A. 肺热伤津 B. 湿热浸淫 C. 脾胃虚寒 D. 肝肾亏虚 E. 肝火犯肺
17. 阳水证属湿毒浸淫,主方为 A. 疏凿饮水 B. 越婢汤
C.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D. 舟车丸 E. 实脾饮
18. 痉之为病,其病位主要在 A. 肌肉 B. 皮毛 C. 气血 D. 脏腑 E. 筋脉
19. 风热上扰耳鸣耳聋主方为 A. 银翘散 B. 白虎汤 C. 麻杏石甘汤 D. 小柴胡汤
E. 牛蒡解肌汤
20. 越婢汤中没有的药是 A. 大枣 B. 半夏 C. 石膏 D. 生姜 E. 防己
21.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肌肉萎缩的病证是 A. 痉证 B. 痹证 C. 痿证 D. 厥证 E. 痫证
22. 消渴病最基本的治法 A. 养阴清热 B. 益气养阴 C. 活血化瘀 D. 疏肝理气 E. 补肾健脾
23. 首先提出\"腰为肾之府\"的古典医著是 A. 《素问》 B. 《灵枢》 C. 《金匮要略》 D. 《景岳全书》 E. 《医贯》
24. 下列因素中,哪条在痉证形成中占重要地位 A. 瘀血内阻 B. 邪壅经络 C. 津伤血少 D. 热甚发痉 E. 肝风内动
25. \"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入于脉,搏颈下而成之\"。此语原载于何书 A. 《肘后方》 B. 《诸病源候论》 C. 《医学入门》 D. 《千金要方》 E. 《圣济总录》
26. 肾虚腰痛,日久不愈,无明显阴阳偏虚者,宜选方 A. 左归丸 B. 右归丸 C. 大补元煎 D. 大补阴丸 E. 青娥丸
27. 肝胆火盛耳鸣耳聋特点是 A. 卒然耳鸣耳聋,兼有表证
B. 耳中轰鸣,攻逆阵作,怒则加甚 C. 耳鸣眩晕,时轻时重,烦闷不舒 D. 耳鸣声细,如蝉持续
E. 耳鸣时作,将息稍轻,劳则加重
28. 下列关于痹证症状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关节部位顽固性疼痛 B. 痹症日久,关节肿大或变形 C. 痹证日久,肢体肌肉瘦削枯萎 D. 痹证日久,肢体抽搐 E. 关节活动不灵
29. 海藻玉壶汤可治疗哪一类型之瘿病 A. 肝火旺盛 B. 痰结血瘀 C. 心肝阴虚 D. 气郁痰阻 E. 各种类型
30. 疟疾的临床特征为
A. 寒热往来 B. 恶寒发作 C. 寒战壮热,休作有时 D. 寒战壮热,发无休止 E. 乍寒乍热
31. \"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最早出自何书 A. 《素问.痿论》 B. 《灵枢.经筋》 C. 《素问.骨空论》 D. 《素问.阳明脉解》 E. 《灵枢.热病》
32. 水肿病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应补肾阴兼利水湿,方用 A. 右归丸加生地、泽泻 B. 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C. 济生肾气丸 D. 六味地黄丸 E. 已椒苈黄丸
33. 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特点 A. 劳累过度,气阴两虚 B. 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C. 肝气郁滞,郁热伤阴 D. 饮食不节,湿热内生 E. 血瘀
34. 鼓胀病变过程中,可出现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 A. 昏迷 B. 血证 C. 癃闭 D. 痰证 E. 瘀证
35. 柴胡疏肝散可用于下列除……以外的病证 A. 肝气郁结胁痛 B. 胆道阻滞型黄疸 C. 肝气犯胃型胃痛 D. 气滞血瘀型腹痛 E. 气滞湿阻型鼓胀
36. \"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此语出于何书 A. 《医宗金鉴》 B. 《明医指掌》 C. 《景岳全书》 D. 《温热经纬》 E. 《临证指南医案》 37. 虫证的治疗原则是
A. 理气和胃,健脾益气 B. 调和脾胃,清热解毒 C. 疏肝理气,杀虫止痒 D. 驱除虫体,健运脾胃 E. 养阴清热,活血止痛
38. 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二证的医家是 A. 叶天士 B. 华岫云 C. 李中梓 D. 张景岳 E. 王清任
39.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载于 A. 《证治汇补.上窍门.眩晕》 B. 《丹溪心法.头眩》 C. 《灵枢.口问篇》 D.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 E. 《景岳全书.眩运》
40. 胁痛的治疗,可选下列哪一种治法 A. 理气和胃止痛 B. 调和脾胃止痛 C. 疏肝理气止痛 D. 理气健脾止痛 E. 养阴清热止痛
41. 下列哪本书论述头痛是在《内经》就《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并补充了太阴头痛
和少阴头痛。从而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A. 《证治准绳》 B. 《普济方》 C. 《丹溪心法》 D. 《东垣十书》 E. 《临证指南医案》
42.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是何书所论 A. 《金匮要略》 B. 《丹溪心法》 C. 《景岳全书》 D. 《灵枢.海论》 E. 《医学从众录》
43. 服用十枣汤或舟车丸治疗鼓胀,药后会出现除下列哪项外的副作用 A. 泛恶 B. 呕吐 C. 泻下 D. 腹痛 E. 头晕
44. 虫证可见除……以外的症状 A. 面色萎黄 B. 神疲乏力 C. 腹痛隐隐 D. 泄泻 E. 便下脓血或白冻
45. 外伤受邪引起的痉证,早在秦汉以前就有类似记载。汉称\"金创瘼疚\",隋称\"金创痉\",至何代定为破伤风 A. 唐 B. 宋 C. 元 D. 明 E. 清
46. 胁痛的辨证,当以何者为主 A. 气血 B. 寒热 C. 表里 D. 虚实 E. 以上都不是
47. 下列哪一项为阳黄中热重于湿型的黄色 A. 黄疸急速加深呈深黄色 B. 掉黄或染衣着色 C. 黄色不泽 D. 黄色晦暗 E. 黄色鲜明
48.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积聚的发病原因 A. 情志失调 B. 感受寒湿 C. 饮食所伤 D. 它病转移 E. 外感湿热
49. 中风病之阳闭,应具备闭证的主要症状,其兼症除下列哪项以外均是 A. 颜面潮红 B. 呼吸气粗 C. 口臭身热 D. 躁动不安 E. 痰涎壅盛
50. 下列何书最早认识到黄疽有传染性 A. 《金匮要略》 B. 《诸病源候论》 C. 《卫生宝鉴》 D. 《景岳全书》 E. 《沈氏尊生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