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三文言文训练1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初三文言文训练题

十一、

〔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 岳阳楼记》 )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瑞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 与朱元思书》 ) 1 .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 .浩浩汤汤(tāng ) B .衔远山(xián ) ..C. 公互相轩邈(miǎo )D .泠泠作响(ling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l )横无际涯 ( 2 )先天下之忧而忧 ..( 3 )猿则百叫无绝 (4)窥谷忘反 ..

3、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写景,突出洞庭湖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乙段则从_______和________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特点。 十二、[甲]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镂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

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 始得西山宴游记》 ) 〔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 醉翁亭记》 )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 l )特立 ( 2 )觥筹

2 .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初三文言文训练题 第1页

A .悠悠乎/与颢气俱 B .故为之/文以志 C .行者/休于树 D .往来/而不绝者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 .比较甲乙两个文段,在下表空格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文段 甲 描写 滁人游乐 太守宴饮 内容相似句 抒情 乐 乐之原因 始得之乐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欧阳修《 醉翁亭记》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 微斯人 ② 佳木秀而繁阴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②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

3 .甲、乙两段文字在描写景物方面有共同特点,任选一个角度加以具体分析。

4 .比较甲、乙两段文字中画线的语句,探究两文作者对“乐”的理解的共同之处。

5 . ( 2005 年北京市)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

初三文言文训练题 第2页

乙 5、在遭遇坎坷磨难时,甲乙两文的作者仍然能从生活中寻找到“乐”。这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

十三、(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十四)( 2005 年哈尔滨市)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薄: 景: 2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 .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

4 . “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十五)( 2005 年河南省)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 l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从: .

( 2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文中用_________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_ 4 . “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太守自有他的乐趣”;一种是“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理由。

(十六)( 2005 年吉林省)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 孟子》 是_____家的经典之一。 2 .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曾”

的意思是什么?

3 .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初三文言文训练题 第3页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够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十七、(2005年安徽省)(9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9.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二 (3)山间之四时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 (2)野芳发而幽香。 译文:

11.【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2分) [甲] [乙]

12.[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3分)

十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 一5 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池非不深也 B .兵革非不坚利也 ..

园林池沼宽畅 可汗大点兵 ..

初三文言文训练题 第4页

c .然而不胜者 D .攻亲戚之所畔 ..不以木为之者 辍耕之垄上 ..

2 .用‘, / ”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成语。

( l )多助之至 ( 2 )失道者寡助 ..4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 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他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 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汽,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④ 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⑤ 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 ② ④ B .① ③ ⑤ c .② ③ ④ D .② ③ ⑤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十九、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料,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_____________ (2)“落花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_______效力的思想感情。 二十.(2004年玉林市)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辫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纯净,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初三文言文训练题 第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