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PowerPoint;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走进powerpoint》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21课的内容。它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中,继word后的又一个实用的工具软件。它的操作比较简便,而且是学生以后展示作品、发布成果的强有力的工具。因为它与word有许多相似之处,学生在学会使用word的基本操作后,再来学习powerpoint就要显得容易多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powerpoint 界面;了解幻灯片的版式;会插入新幻灯片,能做至少两页的简单演示文稿;熟练使用文本框输入文字;理解新建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性、研究性、协作性环境下,学会自主探究,学会与人协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一种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品质;在与人协作的过程中,体验团结的力量;在交流评价时,学会自我反思,懂得尊重他人。
●教学重点
文本框的使用和插入新幻灯片。
●教学难点
有效地运用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知。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在六年级上学期进行教学。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六年级学生仍旧延续了儿童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较感兴趣,同时,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的要求也更高,更注重学习内容的是否有意义。这时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世界,而渐渐学会用思想去了解世界。
从学生的信息素养来看,他们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word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尝试探究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操作的一般方法。
从学生的差异来看,基本操作能力不会相差太大,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水平上。
所以,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类型差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三、教法
●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的是任务驱动法。但我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学生对你设计的任务不感兴趣时,就不能驱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样即使在你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完成了任务,但这种驱动,只能是外驱动或硬驱动。而通过创设有趣味的情境,结合知识本身的特点,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在做中学,学中乐,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种融合了情境的任务驱动才能真正做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建构知识技能。
●知识迁移法
我们认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迁移。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更是体现了这种方法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知识迁移来学习新的知识。
四、学法
尝试操作、自主探究;组内互助、小组交流;模仿对比,反思提高。
五、教学准备
教学硬件:计算机网络教室、top。
教学软件:windows xp、office。
教师准备:一个学校组织的“第三届体育艺术节”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任务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校举办的“第三届体育艺术节”吗?为什么你对那次活动的印象这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