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富于文艺工作者色彩和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作近乎无所不包,写世道、写人心、写文学,都是他写得到位、写得入理、写到精髓。
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1
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这些革命传统(Revolutionarytraditions)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尤其是在集体主义的照耀之下:
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第二、是“韧”的战斗……
第三、是反自由主义……
第四、是反虚伪的精神……
自然,鲁迅的杂感的意义,不是这些简单的叙述所能够完全包括得了的。我们不过为
1 / 8
着文艺战线的新的任务,特别指出杂感的价值和鲁迅在思想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们应当同着他前进。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1933年)
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于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郁达夫《鲁迅的伟大》(1937年)
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2
鲁迅的文笔的特色是在哪几点呢?
我所能举出的是如下的几点:
第一是理论的形象化。鲁迅的文章里面,是很少抽象的议论的,他利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渊博的学艺知识,批评人事,能够替任何道理举出实际的例证,以小喻大,因著显微,又举得非常自然活泼,这是得力于“见得多”,“记得牢”,“了解得深刻正确”这三点的。
第二是语汇的丰富和适当。鲁迅曾从章太炎学过小学,又多读古书,所以以于中国文
2 / 8
字的理解很是正确,语汇又记得极多,所以使用起来能够多变而适宜。用成语古典能化腐朽为新奇。……现在我们要能丰富语汇,而且能适当使用,应该将现代的“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去汲取,去练习。
第三是造句的灵活。这是古文的影响和外国文的影响融合的结果。用文言而使人不觉其陈腐,用欧化句而使人不觉其生硬,新鲜而圆熟,并且音调流畅,可以朗读,所以特别有味……
第四是修辞的特别。……鲁迅运用的是“剥笋”式,他要暴露一个问题的真相,就动手将它的外面所有的皮依次剥去,剥了一层,“然而”还有一层,“不过”这一层样子不同了,“如果”剥进去,那还有许多工作,“倘”不剥完,就不会看出真相。这样的一层层的剥进去,最后告诉你“总之”真相如何,这就是深刻,像田螺一样,愈绕愈深入,并不是平面上的兜圈子。
最后,我要谈一谈一件很可注意的事……(鲁迅杂文)所表现的仍是集体的意志并无私人的影子的闪烁。
——徐懋庸《鲁迅的杂文》(1937年)
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
——毛泽东《论鲁迅》(1937年)
3 / 8
杂文与与短评……他的感想之丰富,观察之深刻,意境之隽永,字句之正确,他人所苦思力索而不易得当的,他就很自然地写出来,这是何等天才!又是何等学力!
——蔡元培《鲁迅先生全集序》(1938年)
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和评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鲁迅先生则以其战斗的需要,才独创了这在其本身是非常完整的,而且由鲁迅先生自己达到了那高峰的独特的形式。
——朱自清《鲁迅先生的杂感》(1948年)
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3
第一,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杂文含有很浓厚的抒情成分……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热诚,鲁迅的强烈的生命,以及他在读者心中所鼓舞起来的是一种什么力量。这和那些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抒情,自然是毫无相似之处的。
第二,我们可以说,鲁迅的杂文是形象化的。他不但在杂文中告诉读者一些正确的观点,还使读者眼前立刻能浮起一些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就像我们读小说一样。譬如他说猫是“媚态的猫”,说狗是“比主人还更厉害的狗”,或是“像猫一样的叭儿狗”,说蚊子,则是“吸人的血还要预先哼哼地发一大套议论”,说苍蝇,则是“嗡嗡地闹了半天,停下来舔一点油汗,还要拉上一点蝇矢”。而这所谓猫,狗,苍蝇,蚊子者,实在又只是指某类人物而言。说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则是:“大大小小无数的人肉筵席,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喊
4 / 8
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这人肉筵席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掉这厨房。”这一些,都是具体的形象创造,而且都是把握了一切现象中的本质和具体表现,较之只说空话,自然又完全不同。
鲁迅的杂文是诗的,是政论的,又因为他的文字之深刻与含蓄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强力,所以我们百读不厌,我们每次读它,都感到那种热辣辣的鼓舞,而绝不会象(像)普通议论文尤其是普通政论那样使人觉得枯燥无味。至于他的杂文之使我们清楚地认识了我们的时代,这一功绩,也不是一般的论文所可企及的。
——李广田《鲁迅的杂文》(1946年)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鲁迅的写作杂文,倾注了他的最热烈、最真挚、也最鲜明的政治感情。……对于中国人民的全部热爱和对于人民敌人的全部憎恨。
鲁迅为我们留下了六百多篇、共一百万字的杂文,约略分一下类,这里面就有政论、文论,有杂感、短评,有书信,有日记,有序、跋,有抒情散文,有读书随笔,有社会生活的速写,也有从各种报纸摘录下来的“集锦”式的东西,等等。这些文章,或直砭时弊,触目惊心;或援古证今,发人深省;或深情委婉,或怒发冲冠,仇恨刻骨;有的精微畅朗,有的隐晦曲折,有的字省句,有的博喻酿采。读鲁迅的杂文,真如身入名山,觉峰恋谷壑,草木泉石,莫不争奇竞秀,使人目不暇接。人民读了它,斗志昂扬,敌人读了它,气丧胆寒。
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4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
5 / 8
现实的这个特色……使他的杂文获得更多读者的爱好,更其重要的是,将具有更大的战斗的力量。
善于运用比喻,是鲁迅杂文在语言艺术上一个很大的特点。无论是敷陈事理,抒写情怀,或者是描画事物,勾勒形象,他的贴切、生动的比喻,总是那么联翩络绎而来,既为文章增加了瑰奇动人的风采,又给读者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特别是与论敌斗争的时候,他往往通过巧妙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事实的实质,揭露敌人的本相,使他们只是望风披靡,无可争辩。
鲁迅善于运用比喻,亦复擅长运用对比。他写暗夜,也写光明,在光明的对比之下,暗夜就更见其沉黑;他写正人义士,也写奸回小人,在奸回小人的反衬之下,正人义士就显得大义凛然;他写一个人早期的光荣事迹,也写他的晚节不终,这样就更显出了事物的是非和善恶的区别。
鲁迅的杂文,很多地方运用了偶句。它们的对仗是工稳的,音节是响亮的,间杂在散行的文字当中,不惟和谐自然,而且气机流畅,做文章显得有变化,有波澜,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刘绶松《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1961年)
针砭时弊,论证古今,释愤抒情,嬉笑怒骂,内容之丰满,笔法之多样,都是前所末有的。就其深度和广度看,像这样的杂文,我以为可以看作一代“诗史”。
鲁迅的杂文,有锋利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有生动的历史记事,有形象的历史人物,也有深刻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6 / 8
鲁迅杂文之所以成为“诗史”,也因为他在艺术上突出地运用了史笔,最善于生动形象地引据事实,表达自己的是非爱憎。指陈时弊,论证古今,都是以事实为根据,不是“徒枉空言”,所以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明力。
这种写法,最能“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也最能“撕去旧社会的假面。”
鲁迅论证古今,还有时采取漫谈历史知识的方式,貌似知识小品,其实也仍然是揭露现实。不仅是史笔,而且是史笔中的曲笔。
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5
鲁迅论证古今,抨击现实,有时还采取考证历史的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杂文形式。
鲁迅的杂文常常是充溢着情感的,有悲喜,有愤怒,有歌哭,抒情的成分极重。
史笔,加上诗情,这就形成了鲁迅杂文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郭预衡《鲁迅杂文——一代诗史》
《坟》虽然编成时间在后,但在鲁迅作品中位置却是最前,实际上已成为鲁迅作品的理论起点。在鲁迅晚年手定的各种著述目录中,《坟》均为第一书,位置在《呐喊》前,可见受重视的程度。《坟》之为“坟”,有埋葬过去之意。惟有封严封死过去,较高的能量才会自然积聚,在一定时机喷发而出。由《坟》而至《呐喊》(及《热风》)则由死而生……而由《呐喊》至《坟》,内在逻辑就分散了。
在鲁迅编成《坟》时,正是他思想和文体的过渡时期,完成了过渡,开创了新局。……
7 / 8
杂文通过《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的衔接,从前期过渡到了后期。……而完成了过渡以后,出现了后期杂文的灿烂大观。
——张文江《论〈坟〉和鲁迅作品的格局》(1994年)
最好的杂文和随笔鲁迅鲁迅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