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医古文习题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医古文习题

一、单选题

1.“少时为人舍长”的“少时”是指:B

A.自小时起 B.少年时期 C.青年时期 D.不长时间

2.“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中的“遇”义为:B

A.欢迎 B.接待 C.相逢 D.遇到

3.“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也”中,“上池之水”的意义是:A

A.未沾到地面的水 B.上游的水 C.上面池子的水 D.唾液

4.“问中庶子喜方者”中的宾语是:A A.中庶子 B.喜方 C.者 D.子 5.“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的意思是:A A. 简直不能把这话告诉刚会笑的婴儿。 B. 曾经不能告诉刚会笑的婴儿。 C. 曾经不能告诉咳嗽的婴儿。 D. 简直不能告诉患咳嗽的小孩。

6.“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中,“适”的意思是:C

A.辨别 B.适宜 C.调和 D.恰巧

7.在“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中,“过”的意义是:C

A.经过 B.超越 C.到达 D.拜访

8.“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中,“由”的意思是:B A.从此 B.遵循 C.由于 D.通“犹”,好像 9.“游学徐土,兼通数经”中,“游学”的意思是:D A.到远方拜师学习 B.旅游 C.游玩和学习 D.到各地学习

10.“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中的“应”义为:B

A.应当 B.立即 C.按时 D.相随

11.“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的“极”义为:A A.疲惫 B.过急 C.过高 D.非常

12.在“食顷,吐出三升许虫”中,“食顷”的意义是:C A.吃完饭的时候 B.正吃饭的时候 C.吃一顿饭时间 D.饮食时间很短

13.“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中“去”的意思是:C A.离去 B.去掉 C.收藏 D.到……去

14.“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中,“一”的意思是: D

A.一定 B.一旦 C.专一 D.完全

15.“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中“无何”义为:C A.没有什么 B.无奈 C.不多久 D.无论如何 16.“乃徇张翼等所请”中,“徇”的意思是: A.顺从 B.营求 C.通“殉” D.公布

17.“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前后两句的逻辑关系是; A.前后相承 B.前后相逆 C.前因后果 D.前果后因

18.“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愈”中,“仍”的意思是:

A.屡次 B.仍然 C.接着 D.于是

19.“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中的“条”义为: A.条理 B.条目 C.分条 D. 分条列出 20.以下注释正确的是:

A.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论:整理。 B.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序:次序。

C.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盪意:动荡的意念。盪,“荡”的异体字。

D.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述:阐述。

21.在“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中,“怵惕”的意思是:A.忧虑 B.恐惧 C.警惕 D.痛苦

22.“府”的本义是“收藏文书的地方”。《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一文有“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句,其中“府”用的是:

A.直接引申义 B.本义 C.间接引申义 D.假借义

23.“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中“向”的意思是: A.一向 B.从前 C. 趋向 D. 刚才

24.“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中的“思过半”意思是: A.发现很多 B.思考很多 C.收益很多 D.担忧很多

25.“明堂阙庭,尽不见察”中的“见”义为: A.看见 B.同“现”,显示 C.见解 D.相当于“被”。 26.“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的意思是: A.若不是才学高深之人,怎能探求医理要旨 B.自己不是才学高深之人,怎能探求医理要旨 C.虽然自己才学不高,仍能探求医理要旨 D.医理高深,怎能探求其要旨

27.下列句中,“之”用作宾语前置标志的是: A.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B.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C.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D.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28.“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意在强调: A.天资之聪明 B.知识之完备 C.见解之周密 D.训诂之重要

29.“至道流行,徽音累属”中“属”的意思是: A.接续 B.属于 C.种类

D.通“嘱”,嘱托

30.以下“惟”不属于范围副词的是: A.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B.惟恐一人不悦,则谤端百出。 C.学者惟明,至道流行。 D.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31.“《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中,“而”义为: A.就 B.尚且 C.如果 D.并且

32.“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中的“敷演”义为: A.演变 B.扩大 C.敷衍了事 D.铺叙引申

33.“而言不能该者,不拾以图,其精莫聚”中的“拾”义为: A.记录 B.检查 C.验证 D.补充

34.“言之未竟,知必有阚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中的“阚”义为: A.敢 B.显露

C.看到 D.根据

35.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中的“已”义为: A.完 B.过

C.通“以”,原因 D.通“矣”,语气词

36.“其余五气,概未之及”中的“概未之及”义谓: A.完全没有谈到B.完全不能涉及五气

C.大概没有涉及它们D.一概没有涉及它们

37.下列句中的“以”与“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中的“以”义相同的是:

A.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B.父以授子,师以传弟。

C.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 D.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

38.“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此句意谓: A.即使创作称为圣贤,叙述称作明智 B.虽然创造的人是圣人,叙述的人是贤人

C.即使这样,但首创的人叫做圣哲之人,阐述的人称作贤明之人 D.虽然首创的人称作圣哲之人,但叙述的人可叫做贤明之人 39.“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中的“诸”义为: A.于 B.各 C.之于 D.众多

40.“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中的“困”义为: A.行不通B.困惑 C.困难 D.困倦

41.“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中的“宗”义为: A.根本 B.推崇 C.典范 D.继承

42.“下土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中的“訾”义为: A.诋毁 B.惊奇 C.议论 D.鄙视

43.“穷源竟委,作为是书”中的“穷源竟委”义为: A.探究流派 B.探究源流 C.探究根源 D.不分源委 44.“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中的“犹且”义为: A.将要 B.并且 C.犹如 D.仍然

45.“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中的“嚣然”义为: A.嚣张 B.吵闹 C.饥饿 D.虚弱

46.“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中的“偏”义为: A.偏于一方 B.仅,独 C.虽然 D.遍

47.“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中的“亲”义为: A.亲近

B.接近 C.结合 D.一致

48.“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中的“交赊相倾”可解释为: A.都赊欠都倾泄 B.共同施舍互相倾心 C.近的远的相倾斜 D.近的远的相排挤

49.“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劲刷理鬓,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该段话的含义主要是:

A.情志作用巨大 B.精神不可耗散 C.养生极端重要 D.饮食起居宜加珍摄

50.“虽少庶几,莫知所由”中“几”义为: A.多少 B.与“庶”共同表示“羡慕”义 C.养生的精妙

D.与“庶”共同表示“希望”义

51.“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的“尚”义为: A.高尚 B.祟尚 C.通“长” D.久远 52.“惟当审谛覃思”的“审”义为: A.详细 B.审查 C.了解 D.知道 53.下列句中有偏义复词的是: A.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 B.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C.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D.议论人物,炫耀声名。

54.“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此句意谓:

A.医方难精B.医方易学 C.古今方不同D.治病应灵活

55.“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中,“功夫”、“形迹”可解释为:

A.时间、世故B.工夫、客气

C.耽搁时间、客气D.耽误时间、婉言推托 56.“阴阳报施,岂诬也哉”的“诬”义为: A.诬蔑 B.欺骗 C.轻视 D.诬陷

57.以下喻良医高超医术而庸医很难懂的是() A.错节盘根,必求利器。B.《阳春白雪》和者为谁?

C.骐骥不多得,何非冀北驽群D.帷幄有神筹,几见圯桥杰坚? 58.在《阳春白雪》,和者为谁”中,“和”之义为() A.唱和B.以及C.连同D.跟着 59.比喻疾病繁难复杂的是()

A.朱紫混淆B.错节盘根C.疑似之秋D.惑乱最易

60.在“夫如是,是医之于医尚不能知,而矧夫非医者”中,“矧”之义为()

A.何况B.拉弓C.射箭D.箭长

61.在“使其言而是,则智者所见略同”中,“而”之义为() A.而且B.可是C.如果D.不译

62.在“精切者已算无遗策”中,“精切者”具体是指() A.精细的人B.良医C.用心的人D.小心谨慎的人 63.在“疑似之秋,岂可纷纭之错乱”中,“秋”之义为() A.秋天B.季节C.年代D.时、际

64.在“一着之谬,此生付之矣”中,“着”之喻义为() A.脚步B.个C.次,步D.计策、手段

65.在“执拗者若有定见”中,“执拗”之义为() A.坚决果断B.充满信心C.倔强固执D.胆识超人 66.在“熟读几篇,便见滔滔不竭”中,“滔滔”喻() A.水势大B.气势大C.知识渊博D.言语连续不断

67.“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的“素位”意谓: A.不居官位 B.坚守岗位 C.索求官位 D.平素表现

68.“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此句译为: A.仆人所以衷心佩服并相信他是不朽之人。 B.仆人所以佩服并且确实把他当作不朽之人。 C.我因此佩服并且相信他是不朽之人。

D.这是我佩服并且确实把他当作不朽之人的原因。

69.“即或衰年无俚,有此附会”的“衰年无俚”可解释为: A.衰败之年无乡里B.衰弱之时不粗俗 C.老年无聊D.老年无伴侣

70.“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意谓: A.料想这以外一定有可以拯救人,可以延长世人寿命的异案良方 B.料想这以外一定有可以用来拯救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的异案良方

C.考虑到除此之外一定有异案良方,可以用来拯救人,可以用来使世人长寿

D.考虑到除此之外还有奇异的医案高明的药方,可以帮助人,可以使世人活命

71.以下属指事字的是: A. 女 B. 禾 C. 亦 D. 页

72.属于左形右声的是: A. 衢 B. 颜 C. 视

D. 悟

73.属于改换偏旁的古今字关系是: A. 然—燃 B. 赴—讣 C. 身—娠 D. 解—懈

74.“鼻衄”的“衄”读音是: A.nǜ B.niū C.niǔ D.chǒu

75.属于在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是: A. 寸 B. 豆 C. 禾 D. 步

76.属于省声的形声字是: A. 闾 B. 寐 C. 疫 D. 肺

77.属于外形内声的形声字是: A. 问 B. 衷 C. 旭 D.辩

78.以下属纯体象形的是: A. 本 B. 血 C. 册 D. 下

79.以下属通假关系的是,

A. 反与返 B.支与肢 C. 身与娠 D. 贸与眊80.根据“六书”理论,“解”的本义是:

A. 解剖 B. 解开 C. 解说

D. 松懈81.根据“六书”理论,“支”的本义是: A. 枝条 B. 四肢

C. 支持 D.支撑82.以下繁体字书写正确的是: A. 经歴 B. 正氣 C. 山穀

D. 茶幾83.以下注音正确的是: A. 恃chì B. 踝huái C. 懑mǎn

D. 瘰lai 84.“形l?i不能服药”中“l?i”字是: A.嬴 B. 赢 C. 蠃 D. 羸

85.以下不属于复体象形的字是: A.胃 B. 雨 C. 它 D.眉 86.以下不属于指事字的是: A.自 B. 寸 C. 亦 D.厶

87.以下不属于省形省声字的是: A. 星 B. 産 C. 疫 D. 寳

88.以下形符类属不能相通的是: A. 攵与文 B. 冫与氵 C. 禾与米

D. 骨与肉89.以下不属于通假关系的一组是:

A. 能与耐 B. 辩与辨 C. 写与泻

D. 魄与粕90.以下不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 A. 腿与骽 B. 草与艸 C. 没与殁

D. 暗与晻91.以下错写简化字的是: A. 脅:肋 B. 辦:办 C. 醜:丑 D. 薑:姜

92.“闻”的本义是: A.嗅味 B.声望 C.听见 D.消息

93.“初”的本义是: A.开始 B.从前 C.本来

D.裁衣之始94.“轻”的本义是轻车,它的直接引申义是: A.程度浅 B.价值低 C.分量小

D.用力少95.“齿牙完坚”应理解为: A.齿坚牙完 B.齿完牙坚 C.齿与牙完全坚固 D.齿与牙既完且坚

96.在以下各词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徐 B.汤 C.脚 D.删

97.在下列各词的演变中,属于词义缩小的是: A.禽 B.雌 C.涕 D.走

98.在下列各词的演变中,属于词义转移的是: A.闻 B.牙 C.鸟 D.金

99.“息”的本义是: A.呼吸 B.休息 C.停止 D.息灭

100.“间”的本义是: A.门缝 B.中间 C.空间 D.间隔

101.“夺”的本义是: A.争夺 B.失去 C.夺取 D.抢劫

102.“绳”的本义是: A.标准 B.墨线 C.绳索 D.纠正

103.“绳”的直接引申义是: A.绳索 B.墨线 C.标准 D.纠正

104.“经”的本义是: A.经历 B.治理 C.方向的南北 D.织物的纵线

105.在“节”的下列引申义中,不属于从本义直接引申的是:A.气节 B.关节 C.节奏 D.减少

106.“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中的“焉”是: A.指示代词 B.疑问代词 C.兼词 D.语气助词

107.“吾疾其遂瘳矣乎”中的“其”是: A.代词 B.反问副词 C.揣测副词 D.祈使副词

108.“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中的“其”是: A.语气助词 B.反问副词

C.揣测副词

D.祈使副词109.“极”的本义是屋脊之栋,它的直接引申义是: A.穷尽 B.疲困 C.边境 D.顶点

二、多项选择题

1.具有“拜访”义的词语是:

A.“盐渎严昕与数人共候佗”的“候”

B.“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已差,诣佗视脉”的“诣”

C.“即如佗言,立吐地一枚,悬车边,欲造佗”的“造” D.“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的“省”

E.“军吏李成苦咳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的“问” 2.具有“病愈”义的词语是:

A.“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中的“已” B.“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閒”的“閒”

C.“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的“起” D.“而病辄皆瘳”的“瘳”

E.“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人相见”中的“结” 3.具有“将要、将近”义的词语是: A.“吾疾其遂瘳矣乎”的“遂”

B.“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的“且” C.“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中的“欲” D.“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药,亦行复差”的“行”

E.“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中的“欲”4.具有“时间短暂”义的词语是:

A.“少选,子宫上”的“少选” B.“顷之手动,又顷而唇动”的“顷” C.“有閒,太子苏”的“有閒”

D.“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的“斯须”

E.“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的“一时” 5.具有“的确”义的词语是: A.“翁以其法治之,良验”的“良” B.“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的“信” C.“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的“实” D.“足以激贪而厉俗”的“足”

E.“‘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的“信” 6.含有“只是”义的词语是:

A.“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的“徒”

B.“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中的“特” C.“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中的“但”D.“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中的“私”

7.“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中的“所全济”是: A.主语 B.谓语 C.名词性词组 D.动词性词组 E.所字结构 8.具有动词功能的名词与形容词是: A.“盖得之病后酒且内”的“酒” B.“非其友不友”的第二个“友”

C.“轻身重财,二不治也”的“轻”、“重” D.“天台周进士病恶寒”的“病” E.“又可以医师少之哉”的“少” 9.具有状语功能的名词是:

A.“始皆心服口誉”的“心”、“口” B.“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的“声”、“影” C.“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的“膏” D.“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的“日”

E.“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的“熊”、“鸱”10.具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是:

A.“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 B.“去本而末是务”

C.“血脉治也,而何怪” D.“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 E.“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 11.具有“时间短暂”义的词语是: A.“少选,子宫上”的“少选” B.“顷之手动,又顷而唇动”的“顷” C.“有閒,太子苏”的“有閒”

D.“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的“斯须” E.“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的“一时” 12.具有“的确”义的词语是: A.“翁以其法治之,良验”的“良” B.“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的“信” C.“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的“实” D.“足以激贪而厉俗”的“足”

E.“‘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的“信” 13.含有“大概”、“或许”义的词语是: A.“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的“其” B.“吾疾其遂瘳矣乎”的“其”

C.“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中的“殆” D.“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的“庶几” E.“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庶使后之君子得以互考焉”的“庶”

14.具有状语功能的名词是:

A.“始皆心服口誉”的“心”、“口” B.“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的“声”、“影” C.“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的“膏” D.“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的“日”

E.“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的“熊”、“鸱” 15.具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是: A.“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

B.“去本而末是务” C.“血脉治也,而何怪” D.“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 E.“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 16.以下属于同义复词的是:

A.“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中的“写书” B.“诸子之言纷然殽乱”中的“殽乱” C.“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中的“寿考” D.“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中的“怵惕” E.“今其技术晻昧”中的“晻昧” 17.以下含有使动用法的句子是: A.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 B.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C.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 D.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 E.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

18.以下含有名词作状语的句子是: A.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 B.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 C.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 D.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E.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

19.以下属于同义(含近义)词复用的是:

A.“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中的“羸劣” B.“标格亦资于诂训”中的“诂训” C.“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中的“乖失” D.“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中的“岱岳” E.“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中的“昭彰” 20.以下含有“错误”义的词语是:

A.“世本纰缪,篇目重叠”中的“纰缪” B.“稽其言有征,验之

事不忒”中的“忒”

C.“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中的“乖失” D.“君臣无夭枉之期”中的“夭枉”

E.“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中的“杂揉”

21.“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中的“杀”为:

A.义为“少” B.义为“害” C.义为“衰” D.读音为shā E.读音为shaì 22.以下注释正确的是:

A.且此非《十三经》之比,盖彼无须类。类:类别。 B.靡不缕指而胪列焉。缕指:一一指出。缕,名词作状语。 C.粤稽往古,则周有扁鹊之摘《难》。粤:考察,与“稽”同义。 D.而此欲醒瞶指迷,则不容不类。醒:使……清醒指:为……指明。 E.不翼以说,其奥难窥。翼:比喻。 23.以下含有自谦义的词语是:

A.“因敢忘陋效颦,勉图蚊负”中的“效颦” B.“因敢忘陋效颦,勉图蚊负”中的“蚊负” C.“竹头木屑,曾利兵家”中的“竹头木屑”

D.“是编者倘亦有千虑之一得.将见择于圣人矣”中的“千虑之一得”

E.“所谓河海一流,泰山一壤,盖亦欲共掖其高深耳”中的“河海一流,泰山一壤”24.“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中的“亟”是:

A.音为jí B.音为qì C.义为“急迫” D.义为“多” E.义为“反复不定”

25.“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中的“摅”是: A.音为lǖ

B.音为shū C.义为“考虑” D.义为“论述” E.义为“抒发”

26.以下句中的“之”未用作代词的是:

A.医之所病,病方少。 B.其余五气,概未之及。 C.藏诸笥者久之。 D.化而裁之,推而行之。 E.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

27.“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中“希”为: A.希望 B.企求 C.通“稀”

D.与“静”同义 E.无声 28.下列句中有连绵词的是: A.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 B.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 C.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D.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E.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29.下列句中有词尾的是: A.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 B.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C.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D.仰观俯察,莫不皆然。 E.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

30.下列意义为“都、皆”的词语是:

A.“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的“俱” B.“愚智所共知也”的“共”

C.“咸叹恨于所遇之初”的“咸” D.“卒为梓匠轮舆所笑”的“卒”E.“而不可尽没有所由来”的“尽”

31.下列句中没有同义复用现象的是:

A.谅非忠恕之道。 B.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C.率尔自逞俊快。 D.故亦曲碎论之。 E.专心经略财物。

32.下列句中的“所以”可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 A.以余之法,所以该众法也。 B.乃所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C.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D.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E.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

33.下列注音有误的是:

A.不得多语调笑,谈谑(xia)喧哗。B.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miǎn)。

C.长幼妍蚩(chī),怨亲善友。 D.处判针药,无得参(cēn)差(cī)。 E.省(shěng)病诊疾,至意深心。

34.“而何必舍之以他求?”的“他”为: A.表第三人称B.活用为第一人称 C.别的,另外的D.作主语 E.作宾语 35.下列词语的含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是:

A.“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中的“斤斤” B.“亦当牵连书之”中的“牵连” C.“使无夭札”中的“夭札” D.“夫学在躬行”中的“躬行” E.“仆昔疾病,性命危笃”中的“危笃” 36.下列句中有使动用法的是:

A.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 B.神农始之,黄帝昌之。 C.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E.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

37.下列句中没有表示死亡义的词的是:

A.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 B.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C.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 D.而卒为梓匠轮舆所笑。

E.仆昔疾病,性命危笃。 38.下列注释正确的是:

A.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挟:挟持

B.得毋以“艺成而下”之说为斤斤乎?斤斤:拘泥 C.燕哙子之何尝不托尧舜以鸣高。鸣高:表示清高 D.谈何容易! 易:轻易

E.秋之弈,俞跗之医。弈:棋艺 39.下列读音正确的是:

A.如鲧湮(yān)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B.庶几来者有所凭藉(jia)耳。

C.必欲去大病大瘵(jì)。 D.用药之时,有按有蹻(qiāo)。 E.有揃(jiǎn)有导,有减有增。 40.属于象形字的是: A.上 B. 木 C. 刃 D.自 E. 本 41.属于通假关系的是: A.亡—无 B.亦—腋 C.薄—迫 D.视—眎 E.府—腑

42.属于异体关系的是: A.能—胎 B.迹—蹟 C.锡—赐 D.诉—愬 E.齐—剂

43.属于比形会意字的是: A. 男 B. 昏 C. 步

D. 肝 E. 休

44.属于比意会意字的是: A. 友 B. 暴 C. 雀 D. 劣 E. 粱

45.以下形声字兼表意的是: A. 病 B. 術 C. 肝 D. 羞 E. 婚

46.以下属纯体象形字的是: A. 女 B. 臣 C. 禾 D. 豆 E. 鸟

47.以下属于指事字的是: A. 身 B. 亦 C. 止 D. 厶 E. 末

48.以下形符注音释义均正确的是:

A.页:读xi?,人头。 B.攴:读w?i,手持棍棒。

C.歹:读dǎi,像剔去肉后的残骨形。 D.宀:miǎn,像房屋形。 E.冫:读bìng,像冰凌形。

49.以下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A.共—供 B.写—泻 C.文—纹 D.泪—淚 E.啖—噉

50.以下注音有误的是: A. 厌恶(a) B. 分娩(wǎn) C. 内(nà)针

D. 恃(chì) E.白术(zhú) 51.以下成语有错字的是:

A.按部就班 B. 直接了当 C.大显身手 D. 手屈一指 E. 名副其实52.属于“复”的繁体字的是:

A. 復 B. 愎 C. 複 D. 腹 E. 覆

53.以下“之”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A.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 B.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 C.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D.此余之所以载思而不敢避也。

E.仆昔疾病,性命危笃,……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 54.“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中含有: A.使动用法 B. 为动用法 C. 一般名词作状语 D. 时间名词作状语 E. 名词活用作动词

55.“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中含有:

A.使动用法 B. 为动用法 C. 名词作状语 D.名词活用作动词 E. 名词的意动用法

56.以下“适”字用作本义,当“到”、“往”讲的是: A.意欲之适,则使二仆夫舆之。 B.盐读严昕与数人共候佗,适至。 C.已故至谯,适值佗见收。 D.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E.贱者焦劳不适,怀抱可知。 57.以下含有偏义复词的句子是:

A.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 B.士大夫不耐痛痒,必欲除之。

C.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D.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

E.有性急者遭迟病,更医而致杂投;有性缓者遭急病,濡滞而成难挽。此缓急之为害也。

58.以下含有同义复词的句子是:

A.人之所病,病疾多。 B.标格亦资于诂训。

C.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 D.又若经文连属,难以强分。 E.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59.属于词义范围扩大的是: A.子(孩子---男孩) B.皮(鸟兽皮---表皮) C.走(奔跑---步行) D.澌(水尽---穷尽) E.丈夫(男子---妻的夫)

60.以下属于词义范围转移的是:

A.祥(凶吉---吉祥) B.兵(兵器---士兵) C.牙(壮齿---牙齿) D.脚(胫---足) E.汤(热水---煮熟食物的汁液)

61.以下含有古今同形异义词的是: A.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B.驰骋常人之域,故一切之寿。

C.又有一大夫不快,佗云:“君病深,当破腹取。” D.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

E.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 62.含有“宾语——谓语”语序的句子是: A.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B.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 C.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D.《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之谓也。 E.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63.含有“中心语——定语”语序的句子是: A.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

B.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

C.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 D.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E.要之,能胜攻者,方是实证,实证可攻,何虑之有?(《类经》卷十二《病有真假辨》) 64.下列句中,含有范围副词,表“全”、“都”义的是:

A.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 B.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 C.部居别白,都成一编。

D.为问今之乘华轩、繁徒卫者,胥能识证、知脉,通其元妙者乎? E.好学之士,咸知向方。 65.以下含有时间副词的句子是: A.服此散,亦行复差。 B.适值佗见收。

C.宋臣高保衡等叙业已辟之。

D.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E.有良言甫信,谬说更新。

66.下列句中,“相”字用作特殊副词的是:

A.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B.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C.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D.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

E.或强辩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 67.在古汉语中,可以和人称代词一起构成复数的是: A.侪 B.辈 C.等 D.属 E.曹 三、词义辨析 1.閒

①乃呼扁鹊私坐,閒与语曰。②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閒。

③有閒,太子苏。④君有疾在肠胃閒。 2.更

①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 ②太子起坐,更适阴阳。③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 3.病

①人之所病,病疾多。②闻病之阳,论得其阴。 ③太子病血气不时。④后五日,桓侯体病。 4.之

①先生得无诞之乎。②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

③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閒。④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5.去

①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②曰:伤身而胎不去。 ③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 ④言久服去三虫。 6.故

①忍病十岁,寿俱当尽,不足故自刳裂。 ②若不得此药,故当死。

③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 ④已故到谯,适值佗见收。 7.见

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 ②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③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 ④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⑤已故到谯,适值佗见收。 8.益

①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

②翁不自我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 ③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 ④于是,翁之医益闻。 9.治

①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②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

③即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④盖其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

⑤血脉治也,而何怪?⑥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 10.一

①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②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

③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11.道

①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②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

③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④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 12.诸

①得诸见闻,班班可记。②然于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 13.焉

①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②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

③而著《格致馀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④庶使后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14.于

①于是,翁之医益闻。②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③盖其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④然于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 15.生

①方技者,皆生生之具。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③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殒性命。 16.和

①调百药齐和之所宜。②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 17.本

①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②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18.及

①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②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③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19.举

①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②沛相陈珪举孝廉 ③举世昏迷,莫能觉悟④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20.知 ①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②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③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④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21.平

①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②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③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日平稳 ④乃今要我以平生之言奈何负民莹地下

22.道

①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②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 ③别撰《玄珠》,以陈其道。 23.会 ①会向卒。

②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24.指

①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 ②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 25.释

①一以参详,群疑冰释。 ②释缚脱艰,全真导气。 26.论

①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②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 ③篇论吞并,义不相涉。 27.序

①孔安国序《尚书》。 ②《黄帝内经素问》序。 ③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28.而

①尽去而旧学,非是也

②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 ③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 ④血脉治也,而何怪

⑤《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 29.自

①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②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③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 ④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 30.并

①参、芪甘温,俱能补益,证属虚损,堪并建功 ②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 ③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 31.鉴

①鉴此四君子而后意决②断流之水,可以鉴形 32. 是

①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②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33. 由

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②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

③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 34.许

①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②有顷,佗偶至主人许 ③食顷,吐出三升许虫

④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许 ⑤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 35.体

①熊颈鸱顾,引鞔腰体

②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36.向

①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

②向非先生,或投大黄凉药下之,不知竟作何状 ③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 ④一人向隅、满堂不乐 ⑤好学之士,咸知向方

37.候

①天地之象分,阴阳之曝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 ②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曝以审之 ③症者,证也,有斯病必形斯候者也

④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 38.尚

①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②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 39.兼

①游学徐土,举通数经

②自家刑国,由近兼远,何谈之容易哉 ③兼《灵枢》九卷,遒其数焉 ④风湿与燥无不兼温

⑤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 40.谅

①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②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 41.顾

①或谓宜下以大黄,先生弗顾也,竟用参术桂渐愈 ②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

③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等补剂十余贴,安得不日以剧 42.必

①必若土之出乃良,无不可者 ②若病在危疑,良医难必

③先生已七十九岁,自知衰矣,未必生还 ④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 43.节

①服盒有节,起处有常②时其节宣而忠养之

③皆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④然而尤有不易者。正在知医—节耳

44.权

①观权衡规矩知病之所主

②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 ③昧经权之妙者,无格致之明 ④权然后知轻重 四、判断题

1.“舍客长桑君过”中的“过”义为经过。 2.“练精易形”的意思是修练精气,矫正形体。 3.“终日,扁鹊仰天叹曰”的“终日”指一整天。

4.“桓侯谓左右曰”中,“谓”和“曰”都是说的意思,但二者有别,“谓”不与所说的话紧接,而“曰”则与所说的话紧接。

5.“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中,前后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6.“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中的两个“使”,意义相同。

7.“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中“源委”的意思是“源本”。

8.“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中“利害”是偏义复词,义偏在“害”。

9.“翁穷昼夜是习”中的宾语是“是”。

10.“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中的“消息”义为“消减”。

11.“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中两个“余”词义不同,在古书中用的是一个字。

12.“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与“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中的两个“曾”,音义均相同。

13.“施行不易,披会亦难”中的“披”意为阅读。 14.“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中的“式”意为模式。 15.“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中的“诣”和“适”意思相同。 16.“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中的“其”和“之”意思相同。 17.“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与“重《经合》而冠《针服》”两句中的“冠”均用作动词,且词义相同。

18.“巨细通融,歧贰毕彻”中的“通”和“毕”意义相同,均当“全”讲。

19.“驹隙百年”比喻长寿。

20.“分条索隐,血脉贯矣”中的“血脉贯”与“自是而条理分”中的“条理分”结构相同。

21.“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中的“尽心”,与“余初究心是书,尝为摘要”中的“究心”意义相同,均是“尽心研究”的意思。

22.“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中的“曲折”指内容复杂。

23.“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中的两个“如”字用法相同,均作词尾。

24.“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与“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面生民之祸亟矣”两句中的“亟”音义均不同。

25.“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和“医之所病,病方少”两句中的“病”均当“担忧”讲。

26.“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和“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两句中的四个“以”同义。

27.“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此句话说明了养生的重要性。

28.“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中“或有”为同义复用,即有人。 29.“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两句的句式结构相同。

30.“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中“持生”意为保持正常的生活。

31.“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意谓医药占卜是难精通的技能。

32.“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句中的“苍生”、“含灵”皆指百姓。

33.“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意谓偶然治错,却不承认错误。

34.“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中,“经略”属

同义复用,皆有“谋求”义。

35.“宽裕汪汪”的“宽裕”意为富足。

36.“志存救济”中的“救济”意思是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困难的人。

37.“故村儒举目皆是”中的“村儒”与“相公借布衣以自重”中的“布衣”同义。

38.“今执途之人而问之”的“执途之人”是偏正词组。 39.“邑”作形符的字,多与国名、地名有关。 40.“阜”作形符的字,多与山、土有关。 41.形符“歹”读作dǎi,象剔去肉后的残骨形。 42.形符“页”读作ya,人头。

43.在古书中,“乡里”的“里”当写作“裏”。 44.在古今汉语中,“山谷”均不能写作“山穀”。 45.在古今汉语中,“皇后”均不能写作“皇後”。 46.“川芎”的“芎”应读作qióng。 47.“胃”是会意字,从“田”从“肉”。

48.“友”是会意字,从二手同一指向,同志者为友。

49.在文字学中,古字又称“初文”,今字又称“后起形声字”。 50.在然与燃、要与腰、莫与暮这几组古今字中,今字均表示古字的引申义。

51.在支与肢、反与返、解与懈这几组古今字中,今字皆表示古字的本义。

52.在写与泻、其与箕、暴与曝这几组古今字中,今字均表示古字的本义。

53.形声字的形符一般就是部首。 \\

54.“向非先生,或投大黄凉药下之,不知竟作何状”和“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55.“耳目聪明,齿牙完坚”使用了分承修辞手法。

56.“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根据同义对举的特点,“极”、“穷”、“悉”三者词义相同。

57.词义引申是造成词的的多义性的根本原因。

58.“硕”由“头大”的本义引申为凡大之称,这是由具体义到抽象义的引申。

59.“间”由“门户空隙”的本义引申为中间,这是由特定义到一般义的引申。

60.任何多义词一旦进入句子,就必然体现出单义性。

61.使动功能和意动功能在表意上差别的主要表现是:前者是客观上使宾语怎么样,后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

62.采用含蓄曲折的言词表达因不便或不忍直接说明的本意的修辞手法称为委婉。

63.“经”由本义织物的纵线引申为量度、治理、经历等,是由具体义到抽象义。

64.辐射式引申是本义向一个方向展转引申。 65.固定结构“得无……乎”意为“能够……吗”。 五、填空题

1.汉字形体的演变大体经历了、、、、楷书、草书、行书及简化字几个阶段。

2.许慎对象形字下的定义是“象形者,,,日月是也。” 3.象形字可分为和两类。如自,像。它,像。眉,像。舌,像。 4.指事字中有在象形字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的指事字,指事符号所在部位为字义所在。如本,为指事符号,本义为。寸,为指事符号,本义为。

5.许慎给会意字下的定义是:“会意者,,,武信是也。”会意字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由阶段发展到了阶段。

6.会意字可分为和两类。如友,从,本义为。盥,从,本义为。爨,从,本义为。

7.从“示”的字,多与有关;从“页”的字,多与有关。 8.古今词义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和。而词义范围的,是词义演变的主要现象。

9.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称为,这种引申叫做;不是由本义引

申出来的意义,称为,这种引申叫做。

10.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这里所说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的形体。

11.根据“六书”,“褊”的本义是,“还”的本义是。 12.引申的一般规律是、。

13.词义引申的基本方式有式、式和式。

14.处于结构相同的句子中同一位置上的词语,称为对举的词语。对举词语的特点是词性或结构,意义、或。

15.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新的字音,这种方法叫做。其法是上字取,下字取和。

16.在古汉语中,“他”字一般用作代词,译作;而虚指代词“或”、“有”通常译作、等。

17.特指代词“者”和“所”是有区别的,“者”一般指代动作行为的,而“所”一般指代动作行为的。

18.古汉语的特殊语序主要表现在、和三个方面。

19.“颇”的本义是,后引申为凡偏之称,这属于词义范围的;“涕”的本义是,后指“鼻涕”,这属于词义范围的。

20.“丈夫”一词本是,后来指妻之夫;“毒药”原来指,今义指能危害机体甚至引起死亡的药物。这种词义的演变属于词义范围的。

21.“溯源《灵》、《素》,问道长沙”中的“长沙”和“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中的“弃捐填沟壑”运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和。

22.“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句中“之事”与“其言”对举,根据同义对举的特点,可知“之事”即,“之”当讲。

23.名词在句中具有动词功能的条件是:、受补语补充、、同能愿动词组合、前或后有“而”连接、。

六、繁简字检测

1備(并)2骯()3礙()4層() 5鑽()6鑰()7豈()8灑() 9憑()10鐡()11蘇(岂)12臺()

13襪()14興(兴)15腫()16夥() 17匯()18懇()19艱()20鼕() 21慮(虑)22廟()23療(疗)24雙() 25藥(药)26傳(传)27癥()28癢() 29聽(听)30歷()31歡(欢)32癤() 33錄(录)34幫()35襖()36叢() 37彆()38醜()39闆()40筆() 41澱()42蠱()43遞(过)44膚() 45榖()46瘋()47邊()48轟() 49進()50畝()51嶺()52擬() 53麥()54饗()55總()56竈() 57擾(忧)58獣()59蘋()60癧() 61蓋(盖)62礬()63嚇()64鞏() 65號()66關()67迴()68獲() 69潔()70殻()71鞦()72癰() 73瘍()74藝()75謄()76厲(厉) 77積(积)78薦()79癆()80禱() 81龔()82皚()83飆()84變(变)

85達(达)86蠆()87稱(称)88還(还)89齣()90彎()91礎()92纔()

93廠()94劃()95熾()96補() 97懺()98乾()99蠶()100發(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