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干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人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

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各种事物,囊括各样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人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2、柳宗元《愚溪对》原文及翻译译文

柳宗元《愚溪对》原文及翻译柳宗元 原文: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弱,六极也。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且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得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唯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饵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①,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沉思而叹曰:“嘻!有余矣,是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矣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释:①溽暑之铄:闷热的酷暑时,连金属都要熔化。 译文:

柳某住在自己命名为愚溪(在今湖南零陵)的地方。命名五天,溪神夜晚托梦见我说:“您为什么侮辱我,令我成为愚溪呢?有其实际情形的,名字当然应该与之相应,现在的我难道是那样的吗?我听说西海(今青海)有湖,涣散没有浮力,连小草都浮不起,东西丢进去就会下沉淹没,沉到底才停止,所以它的名字叫弱水。雍地的西部有条河,幽暗危险一片漆黑,不知道它从哪来的,所以它的名字叫黑水。弱,是六种(疾、恶、弱、忧、贫、凶)极端不好的事情。黑,是卑贱的名字。

它们得到那样的名字却不拒绝,历经万世却不改变,是有其事实啊。现在我清澈而美丽,被您所喜欢,而且还可以浇灌菜园,浮力可以承载舟船,白天黑夜都可以渡船。您有幸选择了住在我这里,却用愚这样不实之名来侮辱我,完全不见你感激,反而肆意侮辱,难道终究不能改变(名字)吗?”

柳某回答说:“你确实没有那些情况,然而以我这么愚蠢的人却惟独喜欢你,你怎么能回避得了这个名字呢!况且你不知道贪泉吗?有人喝了泉水后往南走,看见交趾宝货那么多,眼中满含贪婪的目光,想用两手去抢来珍宝放到怀中,那难道是泉水的原因吗?(人们)经过它,产生贪念,就把它命名为贪泉。如今惟独你招引愚蠢的人来居住,(让其)长久留在这不离开,(你)虽然想去掉这名字,是不可能的。明君的时代,智者被任用,愚蠢的人出不了头。被任用的人应该接近(君主),出不了头的人应该远避。现在你托身之处,远离京城有三千里,唯有愚蠢鄙陋被罢黜不能出头的人,天天在你这游荡。把你视为愚溪还认为是侮辱,难道有什么辩驳的吗?”

(溪神)说:“这些确实是对的,敢问您的愚蠢为何非要连累到我呢?”

柳某说:“你想弄清我关于愚蠢的说法吗?姑且告诉你一个大概吧:我非常无知。冰雪交加的时候,众人穿皮衣我穿单衣;闷热的酷暑时,连金属都要熔化,众人都去有风的地方,而我却去有火的地方。升官不觉得满意,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醒,这还是个大概的情况,(我)要用这些来玷污你可以吗?”

于是溪神沉思并叹息道:“唉!(你的愚蠢)太多了,这样会连累我的啊。”于是他低头,感觉很惭愧,仰起头长叹,涕泪横流,举手而别。一夜而天明,醒来不知溪神去了什么地方,于是就记下与愚溪的对话。

柳宗元《愚溪对》 3、《序洛诗》原文及翻译译文

《序洛诗》原文及翻译白居易 原文:

①《序洛诗》,乐天自序在洛之乐也。

②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李陵、苏武始为五言诗。次及鲍、谢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又有以知理安之世少,离乱之时多,亦明矣。

③予不佞,喜文嗜诗,自幼及老,著诗数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诗流。虽才不逮古人,然所作不啻数千首。以其多矣,作一数奇命薄之士亦有余矣。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官至三品,免罹饥寒,此一乐也。大和二年,诏授刑部侍郎。明年,病免归洛,旋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二年,就领河南尹事。又三年,病免归履道里第,再授宾客分司。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盖亦发中而形外耳。斯乐也,实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兹又以重吾乐也。

④予尝云:“理世之音安以乐,闲居之诗泰以适。”茍非理世,安得闲居?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大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甲寅岁七月十日云尔。

(选自《白居易文集校注》) 译文:

《序洛诗》,是白居易自叙在洛阳的快乐生活。

我遍览古今诗歌,自《诗经》《离骚》之后,苏武、李陵以来,李陵、苏武开始写五言诗,依次而及鲍照、谢朓等人,直到李白、杜甫等,这中间闻名的词人有好几百个,流传的诗章极多。看它们所写的缘由,大多因为受谗言被冤,被贬谪放逐,远行屯守边疆,受冻忍饥,生病年老,生死别离,内心产生了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因

此愤忧怨伤之作,总计而言,在古今作品中占十之八九。世人所说的文人命运大多坎坷,诗人命运尤其不好,由此可见。因此又知道政治修明安定的时代少,战乱的时代多,这也很明白了。

我不才,喜好诗文,从小到老,写了几千首诗。因为诗文多,所以我的诗句被人吟诵,我的名字落入诗人之列,虽然我的才华赶不上古人,但是我所写的不止几千首,正因为诗文写得多,我做一个命运不好的读书人是绰绰有余了。现在我已经年过六十,所幸没有痛苦,官至三品,免于遭受饥寒,这是一大快乐。大和二年,皇上下诏授予我刑部侍郎。第二年,因生病免去官职回到洛阳,不久被授予太子宾客的官职分管东都。过了两年,就任河南尹事。又过了三年,因生病免去官职回到履道里居所,第二次被授予太子宾客分管东都。从大和三年春到大和八年夏,我在洛阳总共五周年,写了四百三十二首诗。除去悲悼朋友、哭悼儿子等十几篇之外,其他都是在美酒中寄托情怀,或在琴瑟中采取情意。闲适之余,总是饮酒游乐。没有一字为表达痛苦之词,没有一声为表达忧虑之音,这难道是能勉强得来的吗?也是内心产生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而已。这种乐趣,其实本源于明白本分自知满足,再以家庭富足生活闲适辅助,以饮酒赋诗歌咏修饰,以赏看山水风月装饰。这还不感到舒适,到哪里才会感到舒适呢?这又让我的快乐更进了一层。

我曾经说:“安定时代的文辞安闲快乐,闲居时候的诗歌安宁闲适。”假如不是安定的时代,怎么能过上闲居的生活?因此收集在洛阳所作的诗歌,另外为它做一篇序文。不只是记叙洛阳履道里有一个闲居安适的老头,也想要大家知道大唐大和年间有安定的时代安乐的文辞。汇聚成集,为它做序,以待那些采诗的人。甲寅年七月十日。

《序洛诗》

4、《两浙观风诗》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两浙观风诗》序原文及翻译王阳明 原文:

《两浙观风诗》者,浙之士夫为佥宪陈公而作也。古者天子巡狩而至诸侯之国,则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其后巡狩废而陈诗亡。春秋之时,

列国之君大夫相与盟会问遣,犹各赋诗以言己志而相祝颂。今观风之作,盖亦祝颂意也。王者之巡狩,不独陈诗观风而已。其始至方岳之下,则望秩于山川,朝见兹土之诸侯,以观民之好恶;就见百年者而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盖所以布王政而兴治功,其事亦大矣哉!汉之直指、循行,唐、宋之观察、廉访、采访之属,及今之按察,虽皆谓之观风,而其实代天子以行巡狩之事。故观风,王者事也。

陈公起家名进士,自秋官郎擢佥浙皋①,执操纵予夺生死荣辱之柄,而代天子观风于一方,其亦荣且重哉!吁,亦难矣!公之始至吾浙,适岁之旱,民不聊生。饥者仰而待哺,悬者呼而望解;病者呻,郁者怨;不得其平者鸣;弱者、强者、蹶者、啮者,梗而孽者、狡而窃者,乘间投隙,沓至而环起。当是之时而公无以处之,吾见其危且殆也。赖公之才,明知神武,不震不激,抚柔摩剔,以克有济。期月之间,而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中;蹶者起,啮者驯,孽者顺,窃者靖;涤荡剖刷而率以无事。于是乎修废举坠,问民之疾苦而休息之,劳农劝学,以兴教化。然后上会稽,登天姥,入雁荡,陟金娥,览观江山之形胜,固亦大丈夫得志行道之一乐哉!然公之始,其忧民之忧也,亦既无所不至矣公唯忧民之忧是以民亦乐公之乐而相与欢欣鼓舞以颂公德然则今日观风之作岂独见吾人之厚公抑以见公之厚于吾人也。虽然,公之忧民之忧,其惠泽则既无日而可忘矣;民之乐公之乐,其爱慕亦既与日而俱深矣。以公之才器,天子其能久容于外乎?则公固有时而去也。然则其可乐者能几?而可忧者终谁任之?则夫今日观风之作,又不徒以颂公之厚于吾人,将遂因公而致望于继公者亦如公焉。则公虽去,而所以忧其民者,尚亦永有所托而因以不坠也。

(选自《王阳明全集》) 译文:

《两浙观风诗》一集,是浙江的读书人为佥都御史陈公而编撰的。古代天子巡守到各诸侯国,就命令太师陈述诗篇,来观察社会风气。后来巡守制度废除了,结果陈述诗篇这个制度也消亡了。春秋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在一起见面或离别,还各自赋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来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看当今《两浙观风诗》,也是表达美好祝愿的。王者的巡守,不单单是陈述诗篇来观察社会风气而已。他刚抵达始四方山岳,就对高山

大河进行祭奠,接见本地的诸侯,来观察社会风气的好坏;拜访老年人来问得失,赏有功罚有罪。这是来宣告国家政策,来搞好治理,这个事情意义重大啊!汉代的直指、循行,唐、宋代的观察、廉访、采访等,以及当今的按察,虽然都称作察民风,但它实际上是代替天子来做巡守的事情。所以观察民风,就是王者之事。

陈公的出身是有名的进士,从秋官郎提拔为浙江佥都御史,掌握着操纵生死荣辱的大权,并且代替天子到一个地方观察民风,多么荣耀和重要!唉,任务多么艰巨啊!陈公刚到我们浙江的时候,正好遇上大旱,民不聊生。饥者仰着头找吃的,受苦的呼喊着希望解救援;病者呻吟,忧郁的人埋怨;得不到公平的人喊冤;弱者、强者、跌倒者、咬牙切齿者,邪恶者、偷窃者,乘着这个机会,纷纷起来,此时,陈公几乎没有办法来处理,吾见他很危险。最后依赖陈公的才能,聪明智慧,神明威武,不惊恐不猛烈,安抚体贴,才渡过难关。短时间内,就饥者饱,悬者解,呻者歌,怨者乐,不平者得到中告;受挫折者爬起咬牙切齿者驯顺,忤逆者顺从,偷窃者安定下来;经过冼涤明辨,全都没有事情发生。于是,修建废弃的兴建丧失的,咨询老百姓的疾苦而休养生息,慰劳农民,劝勉学习,来振兴教育感化。这样以后,登上会稽山,登上天姥山,进入雁荡山,爬上金娥山,来视察大好河山,这本来也是大丈夫得志行道的一种快乐啊!然而,陈公一开始,就因民之忧而忧,也是无所不至啊。陈公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因此老百姓也以陈公的快乐而快乐,因而一起欢欣鼓舞来称颂陈公的美德。既然如此,那么现在《俩浙观风诗》里的作品,哪里单单见到我们爱戴陈公,也可以见到陈公爱护百姓。虽然如此,那么,陈公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他的恩惠(老百姓)永记不忘;老百姓以陈公的快乐而快乐,他们对陈公的爱慕也与日而俱增。凭借陈公的才华,天子难道能让他长久在外面做官吗?所以本来陈公适时就离开浙江了、那么值得快乐的能有多少呢?值得忧患的是谁继承他呢?现在《两浙观风诗》里的作品,又不单单是用来歌颂陈公爱护百姓人,也寄托了百姓因为陈公而希望继任者也像陈公一样的愿望。那么陈公即使离开浙江,而那些困扰老百姓的事情,也还可以永远有所托付而因此不荒废。

《两浙观风诗》序

5、姚鼐《左仲郛浮渡诗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姚鼐《左仲郛浮渡诗序》原文及翻译姚鼐 原文:

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械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往游者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港,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

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悉见于其诗,使余恍惚若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之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

【注】①左仲郭:字仲郭,安桐城人。浮渡:山名。该文是姚鼐为好友仲郭游浮渡山所作诗集写的序。

译文:

长江与鄱阳湖汇合后,流经九江,向东而下,然后,拐而稍微向

北流去,更加浩渺广阔。它的西面从寿春、合肥连着淮水以南的地区尽是平原旷野,远望长江、淮河,似乎看不到一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的奇异景观。只有我们郡的潜山、霍山、司空山、械眠山、浮渡山各自因为它们的美景在楚地出名。并且浮渡山濒临长江紧靠平原,登山者没有险峻的阻碍,而幽静深远神秘曲折,游览不尽。因此四方来往游览的人,比游览其他山的多很多。但是我听说天下山水形都表现了大自然的奥秘,它们性情的变化,常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只有那些一定要放浪形骸之外,冥然与万物相合的人,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因为浮渡山离人很近,因而天下去游览的人很多,却不知道那些早晚去游山的人,有几人能于眉睫间见得到山水的意趣呢?或者使山水的意趣压抑而隐藏在荒芜的草木及泥土石块中,寂静空旷,历经数百千年,一直在那里等待那些与山水情性冥然相合者去发掘呢?左仲郛说:“我一定要去那里游览,有一天会与你一起。”我说:“好吧。”

等到今年春天,左仲郭被人邀请而去,没有等我。等到他回来,出了一本诗集,我要来阅读,所有的山水的奇形异态,水石摩擦激荡,烟云林谷的变化消失等景色,都出现在他的诗中,让我恍惚间有游览的感觉。这大概是左仲郛所说的山水的意趣,不是吗?

过去我曾与左仲郛因事同乘一条船,半夜顺流出濡须,下北江,经过鳩兹,江上积聚着若有若无的薄雾,飘浮着一片茫茫的白雾,云水充沛,微风吹打江水,浪浪有声,浪涛逼近岸边的岩石,大鱼都砉然跃出江面。客人们都唱歌,举酒喝醉。我于是感慨地说:“他日悠闲无事,当带上干粮出游。北渡黄河,往东登上泰山。观沧海之外;沿着边塞而西行,历游恒山、太行、大岳(武当山)、嵩山、华山,登临终南山,而凭吊汉唐的旧墟;然后登上岷山、峨眉,饱览西部美景,然后乘船顺江而下,出三峡,横渡河庭湖,观察庐山、霍山,沿东海而归,我意愿就完成了。”有人开玩笑对我说:“你在乡里,一出门就有为难的神色,还怎么尽览天下的奇景呢?”我笑着不回答。现在浮渡山距离我家不到百里,但我从来没有去过一次,确实像客人讥笑我的一样。唉!假设我有一天能够饱览天下的美景,快意于实现平生的志向,来堵塞那个讥讽我的人的嘴,除了左仲郛,我与谁共享这些呢?

姚鼐《左仲郛浮渡诗序》

6、王慎中《朱碧潭诗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慎中《朱碧潭诗序》原文及翻译王慎中 原文: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①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②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③,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④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

之诗于身后哉!

[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古同“辜”,辜负。

译文: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出身名门,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认为是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遁世吟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触发,于是学习做诗,嗜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做以自娱自乐,还说他人不了解自己。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能在当时流传,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有所作为。他也不生气,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叫朱碧潭的诗人。差人拿着告示在集市中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去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了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只身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煮茶,给知府喝。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凭借一个布衣的身份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所以如此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罢了。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不得志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非常合乎他的心愿,并且让他的心情很愉快。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用生命也不能交换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出卖,得到钱财,取悦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作为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所以我特地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希望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被后世看重。

王慎中《朱碧潭诗序》

7、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8、《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干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人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各种事物,囊括各样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人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9、《荔枝赋并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荔枝赋并序》原文和翻译 原文: ○荔枝赋(并序)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

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

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

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於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嘉叹,以为甘美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

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每相顾

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

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

之,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果之美者,厥有荔枝。虽受气於震方,实禀精於火离,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ЩЪ,环合 丽。如荩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

於斯。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

,彼

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气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

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

出,

炯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算,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於醴露,何比数於甘橘?援蒲桃而见拟,亦古人之深失。若

华轩洞开,嘉宾四会,时当

燠煜,客或烦愦。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体忄太,信周盘之仙液,实玳筵之绮缋。有终食於累百,愈益气而理内,故无厌於所甘,

虽不贪而必爱。沈李美而莫取,浮瓜甘而自退,岂一座之所荣,冠四时而为最。夫其贵可以荐宗庙,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门九重亏曷通?山五峤亏白去江千里亏青枫,何斯美之独远?嗟尔命之不逢,每被销於凡口,

译文:

南海郡出产荔枝,每年到季夏,它的果实就成熟了,它形状奇异,味道特别甘甜而又有水分,百果之中没有一种能比得上。我以前在中

获知於贵躬。柿何称乎梁侯?梨何幸乎张公?

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辨乎其中哉!

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了。唯有彭城刘侯,年轻时多次调任官职,路过南海,一听到我的话语,非常欢喜,发出感叹,认为它是水果中的极品。又说,龙眼不过是平常的果实,却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曹丕曾将葡萄、龙眼跟荔枝进行比较,其实那时(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域之间不通往来,是传闻所致的谬误。常常闲谈议论(荔枝),想写一篇赋来加以描述,但是政务繁忙,这一想法没有实现。等到治理岭南的闲暇,抓紧时间写这篇赋文,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况且士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没有区别。于是大力推介荔枝,写作这篇赋。

果实中的美者,就是荔枝。虽然是受东方之气,实际得南方的精华。生长于偏远地区,只是为向着阳光顺应自然。承蒙安逸平和的传播,经历冬寒夏暑而不凋零。下方主干粗大可合围而挺拔,上方树阴浓密可遮田亩而浑圆。紫色的纹路中透出深红,青黛的叶子生在浅黄的树枝,蓊郁葱茏又如繁露鲜润,盘绕重叠而又缠绕飞扬,就像车盖铺张开来,就像帷幔漂浮开去,云霞烟雾升腾,仿佛孔雀与翠鸟栖息在这里。有灵气的树根盘踞的地方,不高也不低,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指责荔枝生于侧枝?

农历三月,木神来临,南风吹送,水气升蒸,馨香溢发,绿色的花穗一串串,浓郁的花香一阵阵,不使它的花丰盛,只让它的果实甘美。就像有意培育敦厚的根本,所以没有文采而有奇妙的品质。蒂部像芍药的子房一样聚集,外皮像龙鳞一样紧密排列,内膜像润洁的玉一样含着水分,果肉像向阳盛开的江萍花朵。红色的皮苞打开,明玉一般的果肉现出,亮晶晶地大小盈寸,这样仍难比拟。尚未沾上牙齿仿佛就要销溶,即使是琼浆玉液它也超过了它们的未道。世间味道有五种,它的甘甜与众不同,它的甘美无与伦比,不是精美的语言能够说尽的。听到的人欢喜而企望,见到的人惊讶而扬头。心里愤怒的人可得到平息,口里的爽味可忘却疾病。甚到比天降甘露还要神奇,怎

能与湘橘相提并论呢?用葡萄来作比拟的,也是古人的一大过错。

如果是厅堂门窗大开,嘉宾好友会集,时节炎热,客人中有烦躁不安的,然而只要这种果实在场,便使人无不心情舒畅而身体安泰。荔枝确实是雕刻精美的杯盘中的仙液,是华美宴席上的珍品。有人吃了一百多颗荔枝,更能补益元气,调理内脏,所以不会对这甘美有满足之时,即使是不贪婪之人也一直会喜欢它,将美味的李子沉水而不取食,让甘美的甜瓜流走,荔枝哪里只是在一座山上荣耀,它是四时果品中最珍贵的。

它的高贵可以敬献于宗庙,它的珍奇可以进贡给王公。十里长亭它难以逾越,九重宫门它怎能开通?山有五岭高入白云,江有千里岸生清枫,为什么这么美好的生物却生长偏过之地?嗟叹你的命运太不顺利。总是在凡夫的口舌中销溶,极少有贵人相知。柿子可得到梁侯称赞,梨子有幸被张公赏识,也是因各人机遇的不同,谁能说得清其中的奥秘呢。

10、《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翻译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

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

11、《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翻译译文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原文和翻译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

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满清末造〕清朝末年。清朝是满族统治者建立的,所以当时革命党人称它为“满清”。

〔险(xī)〕危险。

〔踬踣(zhìbó)者屡〕受过多次挫折。踬踣,跌倒,这里指遭受挫折。

〔督署〕总督衙门。

〔菁(jīng)华〕精华,指最优秀的中坚分子。菁,通“精”。 〔浩气四塞(sè)〕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塞,充满。 〔久蛰(zhé)〕长期受压抑。蛰,隐藏,这里指受禁锢和压抑,不得奋发。

〔排〕冲击,推挤。

〔以成〕因此而成功。以,因。 〔直〕简直。

〔并寿〕一同长存。寿,年岁长久,永存。 〔顾〕但是。

〔肇造〕开始建立。肇,始。造,建立。

〔变乱纷乘〕战乱连续不断。变乱,战争或暴力行为所造成的混乱。纷乘,纷纷而来,此起彼伏。

〔一(póu)土〕指坟墓。一,一捧。 〔语焉不详〕文字不详细。

〔史载田横事〕史书上记载的田横的事迹。田横,秦末人,齐国贵族。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他率五百余人逃往海岛。汉高祖刘邦要他到洛阳,被迫前往,因不愿做汉朝的臣属,在途中自杀了。那些留居海岛的五百壮士听到田横死讯,也全部自杀了。

〔史迁之善传(zhuàn)游侠〕司马迁善于为游侠作传。史迁,指司

马迁,因为他做太史令、著《史记》,后人称他为“史迁”。游侠,好交游,讲义气,能替人解除危难的人。《史记·游侠列传》生动地描绘出游侠们的性格特点。〔滋可痛已〕更加可悲痛啊。滋,益,更加。

〔海滨〕邹鲁的字。他追随孙中山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成为另一派的人物。

〔丐〕请求。〔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此时,我正因为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贼,指军阀。

〔贼氛方炽〕敌人的气焰正盛。炽,旺。 〔杌陧(wùniè)〕(国家)倾危不安。

〔视清季有加〕比清朝末年还厉害。视,比。季,这里指一个朝代的末了。

〔主唱〕主张、倡导。

〔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主张实现民族独立,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政权归全民所有,实行地方自治)、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五权宪法,主张把政治分为政权和治权两种:人民有政权,可以选举和罢免官吏,创制和复决法律;政府有治权,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根据这种原则制定的宪法叫做“五权宪法”。

〔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比三十年前更是加倍重大。 〔国人〕全国的人。 〔继述〕继承,接续。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xù)〕并且用。 (此文)来勉励读这本书的人。勖,勉励。

本文题为序,但并非介绍或评论书的本身,而是借论史论世,以“勖”国人。

文章以“痛逝者”之情和“勖”国人之理贯穿全篇,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其中记述辛亥广州起义、烈士墓碣的修建和“烈士事略”的编纂,评介广州起义的历史价值等,无不饱含着“痛逝者”和“勖”国人的深情,催人奋进。

本文恰当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并通过比较

烘托,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阅读时要认真体会。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文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国民的敌人斗争,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其中死伤的惨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17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次最大。我党的优秀分子,一下子毁灭了,这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可是这次战斗,烈士的鲜血横飞,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悲伤,风云因此而变色,全国人民长久沉默的反抗之心,这才大大振奋起来。长时期所积蓄的怨愤,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势不可当。不到半年武昌大革命因而成功!这次广州起义的价值,简直可以使天地震惊,使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并存。

但是,从民国建立以来,变乱一个接着一个发生,黄花冈上的烈士坟墓,仍然湮没于荒烟乱草之间。拖延到民国七年,才修建了坟墓和石碑;民国十年,才开始编纂烈士的事迹。可是这七十二位烈士,有的有记载而文字不详细,有的仅留下姓名而没有事迹(的记载),甚至有的连姓名也无从考查,好像历史上记载田衡的事迹一样,即使善于为游侠作传的司马迁,也不能为五百人一一立传,这是很可悲的事。

邹海滨先生,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冈烈士的事迹请我作序。当时我正为了讨贼之事在桂林统帅部队。看看国内形势,敌人气焰正盛,(国家)倾危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三十年前所主张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是各位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的,这些(主张)不能实行,仍然像原先那样。因此我这次出征所担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更加重大。如果全国人民都能用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帮助我完成这项重大任务,实现我们理想的、真正的中华民国,那么,这一部开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永垂不朽!否则,不能继承先烈遗志并发扬光大,却仅仅对他们的事迹发些感慨,这确实是我们还未死的人的耻辱了!我写这篇序,既是哀痛死去的人,又是用来勉励读这本书的我国人民。

《愚溪诗序》原文和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56085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pqdy.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