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列仙传》的神话与小说家观念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6月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第2期 Journal 0f University 0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Jun 2006 (Social Sciences Edifion) V01.22 N 0.2 《列仙传》的神话与小说家 观念 黄震云,潘震鑫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221OO9) [摘要]《列仙传》采取诗文结合的形式,全面、生动地记述了70多位神仙活动的时代、地点以及相关事迹和成仙 过程,在宣扬黄老之道的同时也具有比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同时,《列仙传》将历史人物神仙化,又将神仙历史化,重 善、求美而轻真,体现了先秦两汉小说的风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家之一的小说家的学术思想。其形制与价值观念 都影响着后世的神话与小说文学。从其表现的小说特点来看,标志着文学全面自觉时代的开始。 [关键词]仙人;道家;艺术特征;神话思维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6)02—0096—10 关于神仙,在先秦两汉,与今人所习说的完全不 题,每个人物的故事独立成篇,共计71篇,最后一篇 同。“天神引出万物者也”,[1](。’人们认为神为天生。 是对前面的总括与写作要旨的阐发。作者认为“草木 《释名・释长幼》日:“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 皆春生秋落”,“而木有松柏檀檀之伦百八十种,草有 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仙为修炼而成,所以 芝英、萍实、灵沼、黄精、白符、竹霎、戒火,长生不死者 仙不同于神。人修炼成仙以后,可以和神一样超脱时 万数。盛冬之时,经霜历雪,蔚而不凋。”因此认为“见 空束缚,又不必像神那样完全与尘世俗乐隔绝,成仙 斯之类也何怪于有仙也”,成为仙人之说的理论根据。 能够享有更多更好的社会生活。《太平广记》将“神 儒家经典如《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是由于 仙”与“神”分列两类也正是缘于此,有时称神仙,但主 尊礼尚施,“以其无常”,不是否定这些现象的存在,显 要还是指仙。从先秦两汉的文献看大都是这样。《诗 经》中的仙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山林,而楚辞中的仙多 然,《列仙传》将神仙说与儒家思想协调,进行了理论 在水泽,文化地理的差异影响着仙的生存形态,人能 上的证明与价值上的期望。在具体的传记中,写作上 够达到的仙的境界就是人类超越现实的理想。《列仙 采用了前文后诗、诗文结合的写法,成为与《易传》比 传》[2]是我国第一部神仙传,记录了上古以来70个人 美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介绍仙人的基本情况和记 修道成仙的故事,代表、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格与审 述的仙人经历,先用叙述性的语言对神仙进行描述和 美理想。直到葛洪出现才将神与仙放到一起,写出神 概括,介绍他们的姓名、活动时代、活动地点、工作等 仙传,体现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特征,也是人征 等基本情况。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叙进行,如《吕 服自然或者说呈现出与自然相处平等和谐的思想的 尚》。也有集中笔墨介绍仙人的仙术或者是成仙过 标志。因此,研究《列仙传》,对先秦两汉的神话思维 程,如《宁封子》、《朱璜》。也有写突出事迹,如《稷丘 方式与百家之一的小说家观念的深入了解发现等都 君》。采用叙述和描写的手法。每篇结尾都用四言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意义。 诗,或对此仙人的一生加以概括,或重点再强调其本 领和成仙的原因,或进行议论、评价和描述等,一定程  一、《列仙传》的结构艺术 度上也体现了道家的养生观念以及作者哲学的思考。诗文结合是《列仙传》的结构特征。诗的作用具 体说有以下几种。 从艺术形式上看,《列仙传》每篇以所记人物为 (一)对仙人的“生平”的简要概括说明。如《老 [收稿日期]2006—01—12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利用汉画像石复原汉代神话》(项目编号01JA750.11--04033)、江苏省十五规划重点项 目《汉代神话史》(项目编号J2—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震云(1957_),男,江苏连云港人,文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援。 潘震鑫(198o__),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2期 黄震云,潘震鑫:《列仙传》的神话与小说家观念 97 子》,围绕老子的养生、好道记载了老子一生的为官、 著述及其“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的养生方法,还附 加了史书中记载的仲尼拜老子为师以及关令尹喜使 老子著《道德经》的事情。最后的诗说:“老子无为,而 无不为。道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兑内镜,冥神绝 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概括了老子“无为而无不 为”的精神实质,又对其一生好道、求道的思想和养生 经历作了准确的描述。又如《吕尚》,文中写他“生而 内智,预见存亡”,“钓于碡溪,三年不获”而“果然得兵 钤于鱼腹中”,文王“梦得圣人”,随文王回朝,助武王 伐纣,然后“服泽芝地髓,具二百年而后告亡”。“葬 之,无尸,唯有《玉钤》六篇在棺中”。诗说:“吕尚隐 钓,瑞得桢鳞。通梦西伯,同乘入臣。沈谋籍世,芝体 炼身。远代所称,美哉天人!”概括了吕尚一生从得兵 书到随文王入朝以及后来以“沈谋籍世”助武王伐纣 的功绩,指出他“芝体炼身”的养生之道,发出“远代所 称,美哉天人”的赞叹,可以说是对吕尚“一生”的传奇 经历准确而精当的描述,具有点睛神来的作用。再如 《马丹》,记载了马丹的为官经历,在晋文侯时为大夫, 70多年之后至晋献公时做幕府正。献公灭耿国杀太 子申生,马丹辞官而去。又过了三四十年,赵宣子执 政时又回晋城“候诸大夫”。灵公想让他作官且“逼不 以礼”,于是马丹施展仙术,“有迅风发屋,丹入回风中 而去”。诗评价说:“马丹官晋,与时汗隆。事文去献, 显没不穷。密网将设,从礼迅风。杳然独上,绝迹玄 宫。”认为马丹的从仕过程是“显没不穷”,而施展法术 “迅风发屋”又是“从礼”。《寇先》、《酒客》、《师门》等 篇的诗也是这样。 (二)对仙人本领的表现。这是《列仙传》描写的 重点之一。如《宁封子》:“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 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 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诗评论说:“奇矣封子,妙禀 自然。铄质洪炉,畅气五烟。遗骨灰烬,寄坟宁山。 人睹其迹,恶识其玄。”除了开头对封子“妙禀自然”的 赞叹和结尾的慨叹之外,诗的主体都是围绕着封子 “积火自烧”的仙术展开的,对其作了诗化的描写和概 括,“铄质洪炉,畅气五烟”,可以让人想见火起时的壮 观和美丽。最后作者发出了“人睹其迹,恶识其玄”的 感慨,认为人们只是能看到仙人表面上幻化的神奇和 美妙,至于要了解深层的内涵和变化的道理,则就很 少有人能参透这层“玄”了。《方回》则记录了他“炼食 云母,亦与民人有病者”,“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 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方回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 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的经历,诗说:“方回颐生, 隐身五柞。咀嚼云母,栖心隙漠。劫闭幽室,重关自 廓。印改掩封,终焉不落。”对照细绎,可以看出,文主 要是记录,诗主要是描绘,通过诗化的方式进行评论, 成为写实与说理相结合的双重结构形式。又《稷丘 君》,先是记述他“武帝时以道术受赏赐”,可以“发白 再黑,齿落更生”。然后写稷丘君的道术:汉武帝东巡 泰山,“稷丘君乃冠章甫,衣黄衣,拥琴来迎,拜武帝, 指帝日:‘陛下勿上也,上必伤足指。’及数里,右足指 果折”。在这里,稷丘君显示了一种类似于今天的先 知的本领,已经超越于社会,在君主之上。诗则表现 其原因:“稷丘洞彻,修道灵山。炼形濯质,变白还年。 汉武行幸,携琴来延。戒以升陟,逆睹未然。”“戒以升 陟,逆睹未然”一句强调了稷丘君仙术的作用和意义。 还有部分诗赞美了仙人运用道家仙力扶危助困 的事迹,表现了作者对生存的思考与理想期待。如负 局先生向“有疾苦者”赠药,后来发生大瘟疫,又“家至 户到与药,活者万计,不取一钱。”在掌管吴山绝崖头 的时候仍然“悬药下与人”,直到“将欲去时”,仍然记 得再为人们做事,告诉人们:“吾还蓬莱山,为汝曹下 神水。崖头一旦有水,白色,流从石间来,下服之。”后 来果然寻得神水,服下之后“多愈疾”。诗说:“负局神 端,披褐含秀。术兼和鹊,心托宇宙。引彼莱泉,灌此 绝岫。欲返蓬山,以齐天寿。”犹如古代的神医医和与 扁鹊,写负局先生医术的高明和“心托宇宙”的胸怀, 也称颂了他“引彼莱泉”给人间解除病痛的义行,将一 个本应高高在上的仙人写得亲*和,既有悬壶济世 的仙术,也有正直的性格和为民解忧的仙家精神。作 者用“以齐天寿”表现了他对负局先生的称颂,成为生 存过程的理想。又如介子推,作者对传说中他不受封 赏、隐居绵山而被烧死的事迹进行了加工改造,使其 更具有飘逸传奇的神仙色彩。在随重耳出逃之前,每 天都“旦有黄雀在门上”,已经暗显了介子推的不同寻 常。出亡回国后,“介山伯子常晨来呼日:‘可去矣。’ 推辞母入山中,从伯子常游。”这便完成了从人到仙的 转化。其后也记载了“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 出”,并且又多了一些仙人化的逍遥经历:“后三十年, 见东海边,为王俗卖扇。后数十年,莫知所在。”本来 介子推“功成身退”的勇气和智慧,已经超然不俗,不 似凡人所为,在刘向的笔下这种仙道的气息更加明 显。其后的诗写道:“王光沉默,享年遐久。出翼霸 君,处契玄友。推禄让勤,何求何取。逐影介山,浪迹 海右。”诗文大力赞颂了介子推的“出翼霸君”,更对他 功成之后“推禄让勤,何求何取。逐影介山,浪迹海 右”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在作者的笔下,从“黄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在门”开始,介子推就有仙人风范,在帮助晋文公成就 霸业之后,得道升仙,即使为王俗卖扇也要执意离尘 而去,反映了一个仙人的高洁品性。又如《幼伯子》中 称颂幼伯子作为苏家食客“乃眷周氏,佑其艰难”的行 为等等皆是如此。 (三)突出表现仙人的成仙过程、原因。诗中对仙 是有特殊的遭遇,得到了仙人格外的眷顾,如毛女遇 道士谷春而得长生之法,木羽因其母接生司命君而有 了成仙的机会。如此种种,或有机遇,或有努力,终于 完成了“仙化”。这样看来,凡人只要具有求仙求道的 热情,就必定有可能成仙脱俗。这就吸引了更多人投 身于黄老之道,为神仙之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 景,使自然人类一体化的框架成为仙人之说的理论基 人的介绍有他成仙前的职业、作为等等,但是重点在 从人到仙的转化过程。如《马师皇》记载了马师皇从 医马到医龙,然后“龙负皇而去”的成仙经历。诗说: “师皇典马,厩无残驷。精感群龙,术兼殊类。灵虬报 德,弥鳞衔辔。振跃天汉,粲有遗蔚。”认为成仙的过 程是天人感应,动物感化,带有劝化的色彩。又《涓 子》。涓子一直是“好饵术,接食其精”,遵从道家服药 导气之法,后来“钓于荷泽,得鲤鱼腹中有符,隐于宕 山,能致风雨”,又受了老子的《九仙法》,也就成仙了。 后称道:“涓老饵术,享兹遐纪。九仙既传,三才乃理。 赤鲤投符,风雨是使。抚琴幽岩石,高栖遐峙。”从涓 子的好“饵术”、学习《九仙法》,一直到得鲤鱼腹中符, 总结了涓子成仙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了道家的养生根 基和成仙机遇的作用。再如《邛疏》中记邛疏“行气炼 形”,“煮石髓而服之,”以至可以“数百年往来人太室 山中”而成仙,诗也对其成仙的原因作了详细的说明: “八珍促寿,五石延生。邛疏得之,炼髓饵精。人以百 年,行迈身轻。寝息中岳,游步仙庭。”还有《毛女》,写 秦始皇时的一个宫女在秦朝灭亡之后流亡人山中,遇 到道士谷春,教她养生之术,而可以“遂不饥寒,身轻 如飞,百七十余年”。诗同样对其养生成仙的境遇给 予总结:“婉娈玉姜,与时遁逸。真人授方,餐松秀实。 因败获成,延命深吉。得意岩岫,寄欢琴瑟。”《子英》 中的善捕鱼的子英成仙则是因为饲养了赤鲤,后来鲤 鱼“生角,有翅翼”而带子英升天成仙:“子英乐水,游 捕为职。灵鳞来赴,有炜厥色。养之长之,挺角傅翼。 遂驾云螭,超步太极。”成仙比较特殊的是木羽,木羽 的母亲接生了司命君,仙人为了报恩而使木羽得以在 后来与仙人同驾马车而去,其母也因此在二十多年后 每天得鹳雀送鱼维持生活,并活了100多岁。诗的描 写也很生动:“司命挺灵,产母震惊。乃要报了,契定 未成。道足三五,轻驷宵迎。终然报德,久乃遐龄。” 如此之类写仙人成仙的诗,还有《箫史》、《服闾》、《呼 子先》等等。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凡是可以成仙 之人,必定在为“人”时就有高明之处。或者有某种高 超的技能,如马师皇不但可以医马而且可以医龙;或 者有养生之术 如涓子“好饵术,接食其精”,邛疏行气 炼形”,“煮石髓而服之”,久有成仙得道的根基;或者 石。 (四)文学化描述与理念。文学描写主要是形象 描写。如《仇生》中写仇生养生修道,“为木正三十余 年而更壮”,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诗中则进行了具体的 描绘:“灼灼容颜,怡怡德量”,形象地写出了仇生修炼 后的不同凡响的结果,阐发“老而更壮”的状态。又写 桂父服食桂丸“怡怡柔颜,代代同辉”;而任光是“年涉 期颐,晔尔朱颜”;钩翼夫人为“婉婉弱媛”;园客的样 貌是“颜晔朝华”;毛女是“婉娈玉姜”;赤斧则“发虽朱 蕤,颜晔丹葩”;形象描写最为出色的是《江妃二女》: “灵妃艳逸,时见江湄。丽服微步,流盼生姿。交甫遇 之,凭情言私。鸣佩虚掷,绝影焉追?”郑交甫在江边 遇到了江妃二女,心生爱慕,求请玉佩。然而“刚刚趋 去数十步”,玉佩不见了,人也“忽然不见”。诗情浪 漫,“鸣佩虚掷,绝影焉追”惟妙惟肖,“丽服微步,流盼 生姿”则更为美丽多情,后来《洛神赋》中“体迅飞凫, 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3](。 ’的句子,与此一 脉相承。还有写景状物的文学描写。《啸父》中写啸 父的作火法:“丹火翼辉,紫烟成盖”,有形有色,以简 约而形象的文字描写了仙人显示法力时的宏大场面, 而文中只是写到啸父有这一能力未作具体说明,这样 就使诗与文相互补充,完整地体现了仙人法力。铸冶 工陶安公行火也是“紫炎洞熙”,色彩的冲击和场面的 强调都十分有力。还有如写王子乔的吹笙是“拟音凤 响”,写子英所养的鲤鱼是“有炜厥色”,《主柱》中写丹 砂自宕山流出的场面是“荧荧流丹,飘飘飞雪”,以“肃 肃”形容鹿皮公所造清庙,以“倍倍”写悬阁的寂寞,邗 子所人的仙境是“馆阁峨峨,青松列列”,都是以文学 的笔法诗化仙人生活。 (/f)诗文互动,人称调节,场景转换,情景合一, 文字重在记录,诗歌在理性品味以外,又有美化倾向, 成为《列仙传》的文学特色。如称吕尚是“远代所称, 美哉天人”;赞美彭祖“遐哉硕仙,时唯彭祖”;安期先 生为“寥寥安期,虚质高清”;桂父乃“伟哉桂父,挺直 遐畿…--一道播东南,奕世莫违”;以“神端”赞负局先 生;朱仲“无欲”而奉献珠宝的行为是“施而不德,历世 弥彰”;崔文子在民间散药救人“一时获全,永世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2期 黄震云,潘震鑫:《列仙传》的神话与小说家观念 99 效”;将东方朔“混同时俗”,“时人或谓圣人,或谓凡 人”的令人难以捉摸的行为比喻为“一龙一蛇,岂豫荣 辱”;用诗化的语言写山图成仙后仍回家为母亲服丧 的人性化的行为“写哀坟柏,天爱犹缠”;称范蠡服食 桂水养生以及佐勾践破吴后“功遂身返”是“心虚志 远”表现;对黄帝的评价则更高:“神圣渊玄,邈哉帝 皇。踅莅万物,冠名百王”。虽然弘道,但是仍可以看 出作者对那些牵挂人间疾苦的仙人们给予了更多的 肯定。比如悬壶济世的负局先生、崔文子,为母亲服 丧的山图,“祷请风雨,莫不辄应”的彭祖,以及那些帮 助世人解脱战乱痛苦的吕尚、范蠡等等。虽然在很多 历史的记载中,这些“仙人”本身也是在人生的苦难中 挣扎的,然而在刘向所营造的这个神仙世界里,他们 以高尚的品德、无所求的态度得到了超脱,人间的世 界也因为有神仙的眷爱而少了很多灾难和病痛。因 此,这些仙人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凸显了创作特 色,以善为准则,以能为追求,将真造化为理想的美的 精神。 (六)在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与生存的哲学 思考,其中有的反映了道家的思想。如《瑕丘仲》中记 载瑕丘仲化为平常人在市井间卖药,直到地震发洪水 了,有人以为瑕丘仲已死便偷了他的药去卖,瑕丘仲 这才“死而复生”,“披裘而从,诣之取药”,显示出了仙 人的本来面目和本领,“苟不睹本,谁知其谪!”由此可 以推知对于任何事物,必须究其根本,才能有全面真 实的把握。这与道家的崇尚自然,不加伪饰,洞察事 物本原的主旨是相通的。《阴生》说“识见者稀,累见 囚辱”也是同样的道理。《祝鸡翁》写祝鸡翁善于养鸡 而成仙的故事,后诗感叹“人禽虽殊,道固相关……物 之致化,施而不刊”。和《庄子》中“人与天一”、“以天 合天”_4]( ,要求以人的自然去结合物的自然的思想 一脉相承,不管人或者其他事物,都有其固定的“道”, 都应该遵照本来规律而行事,所以,人要无欲无求,物 要自然生长不加约束,所有物理应该都是“无所可用” 的。这是人与物共同的道,也就是“道固相关”。只有 参透了这个“道”的仙人,才有“物之致化”的本领,而 这种“致化”的道理,有“道”相关联,“施而不刊”。《修 羊公》写“汉礼虽隆,道非所经”,人们只知道问道“能 何日发”,仙人就要坚决离去,“不知所在”,不受俗世 的拘束。这些道家的哲理渗透于字里行间,体现了黄 老学说中的仙道思想,使求仙的方法、途径变得有本 可依,有相应的规定,甚至有心理和信仰的要求。 总体来看,诗与文的结合不是刘向的首创,《易 传》已采用了这种形式,但是刘向对这种手法的运用 使得《列仙传》这部记录神仙故事的道家典籍充满了 文学色彩。诗中或议论,或描写,或抒情,诗与文相互 映衬,相互补充,完成了对仙人全面的描述。同时,作 者在诗中以文学家的想象和笔法构建了一个美丽的 仙话世界,或强调了仙人的养生之道,或突出了仙人 的爱民之德,使每一个本应该脱出人间世界的仙人变 得鲜活生动,大大增强了文学性,吸引了更多的人关 注神仙世界,关注道家仙法,成为《神仙传》以及神怪 小说的前奏与基础。而后来的小说类作品也多采取 诗文结合的手法,常常“有诗为证”、“正是……”,以诗 的形式重复、强调文的内容,加强读者记忆;或者是做 评价,引导读者;也有的是提示,使作品的文学性、可 读性、可讲性都明显增强。 二、《列仙传》的神仙形象与特征 刘向在《列仙传》中记录塑造了70位神仙。有重 点地写了他们本领、成仙过程、事迹,诗文记录是大体 相同的。 《列仙传》中对仙人形象和特征进行了生动描绘 记录,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形象灵动的神仙世界。在外 形描写上,仙人形体各有异常。《促俭》,写促俭“形体 生毛,长数寸,两目更方”。《务光》,写务光“耳长七 寸”。《寇先》,写寇先“常着冠带”。《幼伯子》中写幼 伯子“冬常着单衣,盛夏着襦祷,形貌秽异”。《桂父》, 写桂父“色黑而时白时黄时赤”。《犊子》,写阳都女外 貌“眉生而连,耳细而长”。《毛女》,中写毛女是“形体 生毛”。《子主》,中写宁封子的外形“毛身广耳,被发鼓 琴”。《黄阮丘》,中写黄阮丘“衣裘披发,耳长七寸,口 中无齿”。就是《园客》也“姿貌好”。这些描写,以几个 字抓住了仙人的不同外形特点加以表现,使其形象变 得具体可感。在语言描写上,《务光》中写汤战胜夏桀 以后,想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却辞而不受:“废上非义 也,杀人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 非义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位,况于尊我,我不忍 久见也。”这是整部《列仙传》中最长的一段独白,从仁 义之道讲到世之有道,融合了儒道二家的思想。“废上 非义也,杀人非仁也”是儒家以仁学为基石的等级道德 标准,以义为价值取向,提倡各有其道,不应杀人,更不 能废君;“非义不受其禄”,正如《论语》中孔子说“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_5]( 一样,而“无道之 世不践其位”则体现了“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 伯》_5]( 。’的思想,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这些语句同时又综合表现了道家哲理。道家崇尚无 为、自然,认为无为才能无不为,提倡“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的自然社会,反对暴力征战,反对求官为仕,认为人 就应该依照最自然的状态去生存,修身养性,才能实现 人最真实的价值。务光的辞官之话正体现了道家的立 场和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刘向的思想中渗透着儒道 三、《列仙传》中的成仙途径与方式 《列仙传》中,仙人成仙有几个主要途径和特点。 在70位仙人中,遇仙而成仙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共有 15人因此而得道。如介子推的成仙是有“介山伯子 二家的因素,二者对立融合,形成他的文学创作特色。 《江妃二女》中记江妃与郑交甫的一段对话,很有“国 风”的风韵:“交甫日:‘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 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 逊,愿请子之佩。’二女日:‘橘是柚也,我盛之以莒,令 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用比 兴手法,以橘柚起兴,婉转而热烈地表达了郑交甫与江 妃之间的爱慕之情,其结构、语言、风格都与《诗经》中 《溱洧》很类似。 在品德描写上,《列仙传》中的仙人往往都正直善 良,乐于助人,有着超然的仁爱和关怀,或者是君子的 胸怀和大度。比如方回“炼食云母”并且“与民人有病 者”;介子推“推禄让勤”,不受功名;马丹见献公“灭耿 杀太子丹”便离去;葛由“骑羊入西蜀,随之者不复还, 皆得道成仙”;酒客预言“三年大饥”,帮助人民“益种 芋菜”;骑龙鸣预言水灾;有疫气时,崔文子“拥朱幡, 系黄散以徇人门”;昌容采集紫草卖给染家,“得钱以 遗孤寡”等等。在性格描写上,仙人往往具有侠义风 度,对于为非作歹的人,仙人们也是严厉惩处。比如 以粪洒阴生的人“家室自毁”;孔甲杀了师门,即使“祠 而祷之”,依然“还而道死”。这些惩恶扬善的事情,让 仙人们与普通人的距离更近。在出身上,仙人中的达 官贵人很少,大部分仙人都隐迹于市井之间。园客种 五色草、收蚕茧,朱仲贩珠,啸父补履,瑕丘仲卖药,酒 客作酒,祝鸡翁养鸡,赤须子为鱼吏,鹿皮公是小吏木 工,文宾卖草履,甚至还有阴生这样的乞儿。这形形 色色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机遇,都实现了从人 到仙的转化。在成仙以后的生活上,《列仙传》中的神 仙在成仙之后,不用抛弃俗世,不用清心寡欲,可以拥 有人性化的生活。马丹成仙后回来“候诸大夫”;幼伯 子一直做苏家门客,帮扶主人;酒客常与民人“或来或 去”;箫史与弄玉相携成仙;豁父成仙后常“与父老道 平生事”;山图随道人去“六十年后归行母服”;子英成 仙后“岁岁来故舍,鱼复来迎之,如此七十年”;邗子在 仙界与人间“往来百余年,遂留止山上,时下来护其宗 族”。道家比儒教更自然,更注重人的本心,比佛教冲 淡、强调人之本来性情,因此仙家近如道学。 常晨来呼”的机遇;王子乔有“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 山三十余年”;主柱“与道士共上宕山”;园客“有好女 夜至,自称客妻”,与园客一起收蚕,“讫则俱去”;毛女 玉姜遇道士谷春得养生长生之法;服闾遇仙人“雇闾 担瓜”,一同至方丈山;呼子先和酒家老妪有“仙人持 二茅狗来至”;朱璜有睢山道士为其治病而逐渐得成 仙之道;女丸因为偷学仙人留在酒家中的素书而成 仙。邗子的成仙过程中机遇性更大,因“随犬子入山 穴”而误入仙境,从此得仙家修炼之法。这应该是最 早的《桃花源记》,或陶渊明在邗子的基础上进行加 工,创造了更为美丽奇幻的“桃花源”。还有木羽的成 仙也很奇特,因为其母接生了司命君,仙人报恩使他 ‘成仙。这虽然不完全是自己的“造化”,但也是有家人 的修行累积才得到仙人相助,可以看作是遇仙而成仙 的例子。还有子主因为是宁封子的“比舍九世孙”而 雇作门客,因此得道,也可算作遇仙。其中也有人同 时具备其他成仙因素的,如王子乔“好吹笙,作凤凰 鸣”而有道士接上嵩高山;园客在遇“好女”前已经有 “种五色香草,积数十年,食其实”的养生基础。这类 仙人中一般不强调性别,但明显看出,男性似乎居多。 第二类成仙途径是通过服食养精,经常吃一些可 以修身养性的食物或以特殊方法炼制的药丸而增加 身上的“仙气”,即使不能具有升天入地的神仙本领, 至少也能让“发白再黑,齿落更生”,实现长生。《列仙 传》记28人通过此种方法而成仙。如赤松子服“水 玉”可以“入火自烧”、“随风而上下”;容成公“守生养 气,发白更黑,齿落更生”;彭祖“善导引行气”,修炼后 人“祷请风雨莫不辄应”;琴高“行涓彭之术,二百余年 入水取龙子,乘赤鲤”;寇先服“荔枝葩实”,而可以死 而复生;桂父“服桂及葵”,修炼到“色黑而时白时黄时 赤”;修羊公食黄精,“卧石榻,石尽穿陷”,“化为白羊, 胁间题字”;赤须子吃“松实、天门冬、石脂、服霞”,“世 见之,数道丰界灾害水旱,十不一失”;豁父“炼瓜子, 与桂附子,芷实共藏而食”,“能飞走,升山入水”;朱璜 得到仙人指引,服“七物药,日服九丸”,“病下如肝脾 者数斗,养之数十日肥健,心意日更开朗”,“八十年复 见故处,白发尽黑鬓更长三尺余”。其他服食者虽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2期 黄震云,潘震鑫:《列仙传》的神话与小说家观念 1O1 有变化、预言、飞升等高深的仙家本领,但是也得以长 生。促俭食松实可以“飞行逐走马”;范蠡服饮桂水; 任光“善饵丹,积八九十年如数十岁面颜”;昌容食“蓬 蔡根”,“见之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毛女 吃松叶,“猎师世世见之,不饥寒,身轻如飞,百七十余 年”;仇生吃松脂而“更壮”;邛疏吃石钟乳,行气炼形, “至数百年往来人太室山”,此类还有文宾、商丘子胥、 赤斧、任光等等。在这28人中,关令尹喜是在服食的 基础上与老子同游流沙而“化胡”成仙;师门服食桃李 葩,死后“风雨迎之”成仙,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有服 食作为基础的。还有老子、崔文子和琴高,虽没有明 确记载他们的服食情况,但是老子“好养精气”,崔文 子“好黄老事”,琴高“行涓彭之术”也都可以看作服食 养生而成仙的例子。在通过别的方式得道的人物中, 也可以看到服食的基础作用,如陵阳子明是得白鱼而 腹中有书,学到了服食五石脂的方法,“三年龙来迎 去”而成仙,虽然是得到了神仙指引,但起根本的作用 还是服食。另外还有涓子、园客、山图、毛女、朱璜、主 柱都是在服食和遇仙的双重作用下而得道。 第三类成仙的途径可以概括为“生而为仙”,他们 的功力不是后天修炼来的,这类仙人更类似于“神”的 定义。如黄帝的“颏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预 知,知物之纪”;吕尚“生而内智预见存亡”,“得兵钤于 鱼腹中””,“二百年而告亡,葬之无尸,玉钤六篇在棺 中”;还有钩翼夫人“少时好清净,卧病六年,右手拳 屈,饮食少,有贵人气”,“披其手,得一玉钩,而手寻 展”,死后“殡尸不冷,而香一月间”,“更葬之,棺内但 有丝履”;还有东方朔被怀疑为“岁星精”,瑕丘仲被称 为“谪仙人”,严格说来,他们不是“成仙”而是神仙在 人间的转生,生来就具有仙术或有成仙的宿命,只需 依照自然发展就可以显现出仙人的本领。这样的人 并不多,《列仙传》中有5人。 第四类成仙的途径是因为身有奇术而得到成仙 的机遇,如马师皇善于医马,后来因为医治了龙而“龙 负皇而去”;葛由会刻木羊,“骑羊入西蜀,随之者不复 还,皆得仙道”;箫史“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后 “随凤凰去”;祝鸡翁善于养鸡,“后升吴山,白鹤孔雀 数百常止其傍”;朱仲献上的珠子“好过度”;陶安公善 于行火引来朱雀;子英“善入水捕鱼”而“得赤鲤”,还 有鹿皮公、骑龙鸣等人,都是因为身有一技之长而得 到仙人的眷顾,而他们也把握住了机遇,脱离了尘世 的约束成了神仙。这一类共记有1O人,其他的仙人 成仙过程中也有混杂了这方面的原因,如园客因种 “五色香草”而引来“五色蛾”,后得到仙人帮助;王子 乔“好吹笙作凤凰鸣”而后来得“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 高山”;鹿皮公因“举手能成器械”,“作转轮悬阁”而得 以上岑山“食芝草饮神泉”等。 以上是比较典型的成仙途径,《列仙传》还有12 人没有记录任何的成仙方式,也不属于生来就具有仙 力的人物,他们大多混迹于市井之中,不被人注意,只 是到了特殊的时刻才显示出仙人的本色,因此也就无 从记录他们何时成仙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成仙。如啸 父在西周市上补履,会作火法;幼伯子世世帮助苏氏 子孙;马丹历世为官;平常生、谷春能死而复生;安期 先生“人皆言千岁翁”,后归于蓬莱。属于这一类的还 有稷丘君、阴生、负局先生、黄阮丘、玄俗、江妃二女 等。 四、《列仙传》的神话观念 《列仙传》中的神仙的仙术和本领,可以看出仙人 的几个主要特征。共同处在于他们多怀有奇术,有异 于常人的行为,居于深山,但是也会现身人间施展法 术赈灾济贫。具体的特征为:一是长生,这一点多是 因为服食而来,几乎每个仙人都有自己的服食的方 法,体现了厚生长久的人类愿望。赤松子服水玉;赤 将子舆服百草花;促俭服松实;方回炼食云母;吕尚服 泽芝地髓;师门服桃李葩;仇生服松脂;邛疏服石钟 乳;桂父“服桂及葵,以龟脑和之,千丸十斤桂”。《列 仙传》中共记载了31种不同的服食的方法。通过服 食,人们实现了长生,并保有年轻的形貌,许多仙人都 是几个朝代或几百年后“复见”,如赤松子、涓子、务 光、范蠡等等,他们都能够长久地保持年少时的样子, 如容成公“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任光“积八九十年, 如数十岁面颜”;昌容“见之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 十许人”;稷丘君“发白再黑,齿落更生”;牍子“时壮时 老,时好时丑”;赤斧“三十年反如童子,毛发皆生赤”。 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死而复生”。如谷春“病死而 尸不冷,三年更著冠帻,坐县门上,发棺有衣无尸”;平 常生“数死复生”;寇先“宋景公问其道不告,杀之,数 十年踞宋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其次,仙人多掌握 着飞升之法。书中记赤松子“随风而上下”;宁封子 “随烟气上下”;促俭“飞行逐走马”;马丹“入回风中而 去”;豁父“能飞走,升山入水”,都是典型的例子。他 们能够飞檐走壁,能够在关键的时刻施展法术解脱困 境(如马丹在灵公“逼不以礼”的时候“入回风中而 去”),飞升之法的加入让仙人生活更增添了一层浪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2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的神话色彩。三是仙人往往还有一些奇方异术。比 如很多神仙善于用药,以此来养生或救民。方回、崔 文子、负局先生、安期先生、瑕丘仲、任光等人就擅长 此类。四是技能,如擅长医术的马师皇,好吹笙的王 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 焉。”又记载了更加“传说”的“仙书云:黄帝采首山之 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 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弓及龙髯,拔 而弓坠,群臣不得从,望帝而悲号。故后世以其处为 鼎湖,名其弓为乌号焉。”这些记述与历史的差距就更 大了。历史人物增添了长生、飞升等等仙人的本领, 子乔,善吹箫的箫史,能“养鸡百余年”的祝鸡翁,种 “五色香草”的园客,会做酒的酒客,善行火的陶安公 等等。他们凭借自己独特的技能得到了成仙机遇。 这在无形之中也给人们心理暗示,似乎取得突出的成 就就会有“仙遇”。因此,《列仙传》显然也包括了消极 避世与虚诳的一面。 《列仙传》中记录的仙人在实际历史中存在的有 黄帝、彭祖、务光、吕尚、介子推、老子、尹喜、接舆、范 蠡、东方朔、安期、钩戈夫人12人。《史记》对他们都 有记录,《汉书》对东方朔、钩戈夫人也作了较为详细 的描述。这些记传与《列仙传》有很多相同之处。如 《史记・伯夷列传》_6]( 卜 ∞中记务光为夏朝时贤 士,《庄子・让王》作瞀光,谓汤让天下于瞀,辞日:“废 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 也。吾闻之:‘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 土。’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自沈于庐 水。[7](。 这一段话与《列仙传》中的记述是相同 的。只是刘向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后四百余岁,至 武丁时,复见。武丁欲以为相,不从。逼不以礼,遂投 浮梁山,后游尚父山”这样一段更为传奇的内容。又 如正史[6](H 中记吕尚即齐太公,西周初期齐国 始封的国君。本姓姜,因系东海人,东海古为吕地,四 岳之裔,从封地姓吕,名尚字子牙,初隐于}胃水滨。周 文王猎于渭水遇吕尚,与语大悦,说:“吾太公望子久 矣”,故号太公望,又称吕望,也称太公尚。载与俱归, 任为公师,周武王尊为师尚王。吕尚助文王修德以倾 商政,辅佐武王完成灭商大业。西周建国后,吕尚因 功封齐,有太公之称。太公至齐通商工之业,便鱼虾 之利,人民多归齐,蔚为大国。管蔡作乱后,西周王室 还给齐国专征伐的大权。由此可以看出,吕尚辅佐文 王兴周、武王伐商的事迹是真实的,只是在此基础上, 刘向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艺术化地增加了吕尚于鱼腹 中得兵钤、文王梦得圣人的情节,并将吕尚辅佐武王 伐纣的经历细化表现为“作阴谋百余篇”。至于吕尚 服食泽芝地髓、葬之无尸则更是作者为了塑造神仙形 象而进行的文学表现了。 司马迁《史记》记载的黄帝“能成命百物”,已经是 “传说”,刘向在此基础上则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仙 化”,写黄帝“颏百神朝而使之,弱而能言,圣而预知, 知物之纪,自以为云师,有龙形。自择亡日,与群臣 使之脱离了一般的历史性记述,具有浪漫主义的特 征,历史人物实现了神仙化。 在《列仙传》中,按照以上总结的仙人标准来看, 还有很多人物并不完全可以算做仙人的,比如只有长 生之法而尚无其他仙术的众多修炼者,还有一些掌握 着特殊技能的人物,如能够预言的稷丘君、崔文子等 等,只是有些特异的才能与养生之道,刘向便把他们 全部列入到仙人的范畴中去了。这说明刘向的仙人 标准是介于人仙之间的,没有完全摆脱现实,体现着 刘向的神话思想中将历史人物神仙化的一面。而另 一方面,他的创作首次构筑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 神仙世界,将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神仙而进行描写, 进行艺术化的形象创造,将历史与神话相结合,使所 记述的人物在历史的记述中呈现出另一种面貌,神仙 便具有了历史化的特征。在他的基础上,后世的神鬼 小说及道教典籍的作家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塑造了一个有体系的神仙世界,神仙故事开始有了一 种历史化的发展过程。而这些神仙故事在后世的传 记编写和历史整理中,自然产生影响,有的逐渐被认 同为历史,《史记》自称“究天人之际”,就是更广泛意 义上的史学思想。 刘向还借助一些历史上的人物对其进行加工,完 全将历史转化为传说。如钩翼夫人,《史记・外戚世 家》记为钩戈夫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汉武帝 夫人,汉昭帝刘弗陵生母。居钩戈宫,因号钩戈夫 人[ ]n% ∞。《汉书》[。] 的记载全面一些,也 更为虚化,而在《列仙传》中她几乎成为了一个生而为 仙的典型人物:“少时好清净,卧病六年,右手拳屈,饮 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气’。……武帝披其 手,得一玉钩,而手寻展,遂幸而生昭帝。后武帝害 之,殡尸不冷,而香一月间。后昭帝即位,更葬之,棺 内但有丝履。故名其宫日钩翼”。本是因居住于钩戈 宫而号钩戈夫人,刘向却将之仙化为一个生而具有异 能的人物,钩翼宫是因为她的居住而得名。在刘向的 笔下,不管是历史还是传说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完满的 神仙形象而服务的,从这一点出发,他将历史人物神 仙化,又将神仙历史化,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神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2期 黄震云,潘震鑫:《列仙传》的神话与小说家观念 103 世界,与楚辞一样,标志着文学开始进入自由的自觉 的时代。 《列仙传》首次以较为完备的纪传体来写神仙故 事,在记述每一个神仙的时候都是从姓名开始,接下 来介绍其活动的时代、地点以及相关事迹和成仙过 程,如果在若干年后再现于人间,就按照时间顺序再 进行简略的补充,最后写世人的纪念和崇敬。这已经 可以看作是很成熟的传记文学了。其中又以范蠡、钩 翼夫人、东方朔等几人的传记色彩更为浓厚。l:g ̄n范 蠡的记传中记范蠡经历过事太公望、为越国大夫、乘 舟人海、百年后为陶朱君、又于兰陵卖药等等几个阶 段,每个阶段都以简单的语言记述范蠡的作为和成 绩,条理清晰、语言表述客观,基本符合传记的撰写要 求。东方朔的传记也是如此,记录了他在汉武帝、汉 宣帝时的人世情况以及后又见于会稽卖药之事。其 中详写在汉武帝时拜为郎的一段,写他“作深浅显默 之行,或忠言,或诙语,莫知其旨”,对内容的安排、整 体构建的掌握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造诣。这 种记述的结构继承了《史记》的写法,对以后的传记文 学的真正定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自然 情况与成仙过程成为刘向的神仙身份的表达模式。 同时,《列仙传》中第一次对神仙世界作了系统的记 述,此后的类似的小说如《神仙传》、《搜神记》等等都 是沿用此形式而来。葛洪在《神仙传》序中便写“刘向 所撰,又有七十一人,盖神仙幽隐,与世异流,世之所 闻者,犹千不及一者也”,故而又写《神仙传》以作补 充,而其大体形式依然与《列仙传》相同。这种建构与 写作手法一直对后世神鬼小说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 用与影响。 五、《列仙传》与小说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把先秦学术 分为10类,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 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历来对其他9家的研究都 较多,惟独小说家似乎少有人关注,研究资料也少, 《汉书・艺文志》所列小说家15家,1380篇,今多亡 佚,仅存的几则《青史子》佚文,也几乎纯是谈礼,不像 今天的小说。而且人们大多以为“现存之所谓汉人小 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 至宋明尚不绝。文人好逞狡狯,或欲夸示异书,方士 则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古籍以衙人;晋以后之托 汉,亦犹汉人之依托黄帝伊尹矣。”[9_ 即使承认秦 汉有小说的,也很少把刘向的《列仙传》列入其中。由 于对已有的秦汉小说的判断标准不明确,许多时候都 是以目录书所列为范本。而实际上,判断作品是否属 于小说并不能单从目录书的著述和收录来看。由于 我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不明确,又受到 史学家、目录学家自身的正统观念和学术思想的局 限,造成了目录书选进小说类作品的形式、内容混杂, 对所谓的“小说”收录很不一样。如《汉书・艺文志》 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小说家”的收录内容就 差别很大。仅就刘向作品看,其《新序》、《说苑》列子 部(《汉书・艺文志》列“诸子・儒家”,《隋书・经籍 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子部・儒家”,《宋史・ 艺文志》列“子部・杂家”);《列女传》或列子部(《汉书 ・艺文志》列“诸子・儒家”),或列史部(《隋书・经籍 志》、《宋史・艺文志》列“史部・杂传”)。所以,并不 能根据目录书的归类而断定作品是不是小说。而考 察中国古代小说的定义,可以发现《列仙传》是符合小 说的概念的。 现在所见到的关于小说的论述主要有:《庄子・ 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桓谭 《新论》:“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 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 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 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 使辍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小说的概念和形态 特点。从概念上看,小说之“说”应该有故事或叙事之 意,是一种委婉的、能使人愉快接受的文体。 文心雕 龙・论说》:“说者,悦也,兑为口舌,古言资悦怿。”其 发展应是从民间说故事开始。人们“。亦必要寻一种事 情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 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_g]( ∞,也就是桓谭所谓 “譬论”。自战国至汉初,辩士游说之风日盛,“说”的 方式更多,有夸张、有设喻,有故事,有寓言。如韩非 子的内、外《储说》。到了汉代,“说”的论著更多,都以 “说”为题。如《伊尹说》、《黄帝说》、《虞初周说》以及 刘向的《说苑》等等。后来众多的笔记小说也都属于 “说”,是收集而来或自己编选的各种故事和传说作 品。至于“小”,主要是对“大道”而言,是“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的奇闻逸事,也就是“其于大达亦远矣”,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 也”。刘向在《说苑序奏》中写“除云与《新序》重复者, 其余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而《汉书・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4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6月 文志》列《百家》人小说家中。可见,小说家的划分只 是从载道的大小来看,“浅薄不中义理”,也就是“小 道”的才被列入小说家。此外,小说必定有“小”的形 体,也就是“近取譬论,以作短书”。 从文体特征上看,庄子说:“饰小说以干县令”, “饰”也就是增饰、修饰,对所取的材料进行加工,乃至 编造。班固说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 也”,还在所列的小说名目下加“以依托也”、“后世所 加”、“迂诞依托”等评语。鲁迅说“惟据班固注,则诸 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 者近史而悠谬也。”这就是说小说往往依据现实中的 人和事,加以敷衍增饰,甚至加上一些“迂诞”、“悠谬” 的成分以增情趣。 由此来看,汉代小说应是记人记事的故事性作 品,有叙述、议论、夸张等修辞方法,整理或编造奇闻 逸事,能够为一般人所接受,表述浅近通俗。而刘向 的《列仙传》完全符合这些标准,是小说家之作。因 此,我们可以从《列仙传》中看出古代小说家的一些思 想特征。 长期以来,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很 多方法充满着理性的辛苦,冥思苦想地“悟道”不如服 药修炼轻松直接,而且还不必断绝尘事生活,这样,和 道家亲源颇重的神仙方术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古代 先民对生死这种不可避免的生命历程的无奈使他们 不得不一直沉浸于对神仙的推崇和追求之中。所幸 他们逐渐认识到了神仙是可求的,是有修炼之法的, 从而开始了寻仙的道路。生命苦短是寻仙的内因,尘 事难留则是外因。战国至秦,始终征战不断,汉初统 治者对功臣的杀戮,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汉末的动乱 使人们身心疲惫,避世的念头应时而生,“愿得神之 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 药。”【1。_“ 此外,由于汉时借鉴秦史,顺应民意,统治 之风变严峻为宽柔,崇尚道家,标榜无为的风气在整 个社会蔓延开来,至汉武帝时,由对道家哲学思想的 运用转为积极的求仙觅仙,产生《列仙传》这样的作 品,也就是自然的了。 成仙只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完全是洁身 修道。《列仙传》中许多人在成仙之后依然返回尘世 的家中,与家人共聚天伦,甚至把以前的乡亲请上山 来叙旧。这些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成仙的态度—— 长生是为了享受人生,得道是为了摆脱穷困病痛。而 这种为实现个人目的成仙其实质必然是个人主义和 利己主义的,和古代神话表达的那种神人们奋斗牺 牲,承担济民重任的思想是不同的。仙人们无须背负 儒家文化的任重道远,又不必像庄子那样让自己的心 灵时刻进行哲学思考,他们所奉行的是最大限度地拥 有自由享乐,这就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神仙家对人生 的设计满足了人性的各种要求。成仙之后可有拥有 法术自然是不必说的了,而且还可以继续回家享受人 间生活,如子英;可以给自己的家人族人带来平安富 足的生活,如鹿皮公;甚至可以尽情享受男女欢爱,如 女丸。 作为古代第一部神仙小说,《列仙传》为我们了解 先秦两汉时代的小说提供了样式资料。其体制小,结 构是文诗合一,注重个体表现,思想儒道合一而又不 是阐述大道,行为以义为取向,具有特异才干,大多成 仙后离开尘世但又与之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教化情 悦功能。附会或传说现实,重善、美而轻真,应该说标 志着文学全面自觉时代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滕修展等.列仙传神仙注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社,1996. [3] 夏传才.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4] 山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论语[M].湖南:岳麓书社,2000. [6]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杨柳桥.庄子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10]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 社,1997. (责任编辑马胜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2期 黄震云,潘震鑫:《列仙传》的神话与小说家观念 1O5 Mythological Thinking of“Biography of Many Supernatural Beings"and Novelists’Conceptions HUANG Zhen—yun,PAN Zhen—x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Literature School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 Abstract:“Biography of Many Supernatural Beings’’adopts the mingled form of verses and wrjtings,vividly recOrding and narrating the place and time of their activities,interrelated deeds and the processes of becoming immorta1s of sev— enty supernatural beings.It publicises the doctrines of Huang and Laozi and also possesses a high art valueMean— . while,it makes supernatural beings become historical figuresIt values kindness,seeks beauty and belittles truth,em— .bodying the styles of fictions in the Pre-Qin days and Han DynastyTo some degree,it represents the novelist’s sci— .ence ideology.Its structure and values have an effect on fairy tales and ficitions in later ages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ficition shown in it characteristics,it indicates the beginning of the times of overall literary consciousness. Key words:immoral;Taoism;art characteristics;mythological thinking (上接第95页) Justifications for Transparency as On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WTO I I Chu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ransparency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one of WTO’s fundamental principlesThe j ustifications for it not on1y lie in its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predict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world tradebut also can be approached frlOm inher— .,ent and extrinsic perspectives.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economic and jurisprudential elements and historical factorsand also takes the members countries’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wer into consideration. , Key words:WTO;transparency;justific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