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嵇康的第一印象是高大,风度翩翩,气宇不凡的美男子。我对他的印象大多来自刘
小川先生的《品中国文人》。虽然这本书里,讲述的不是那么的详细,但是开篇的引言让我产生了对嵇康的浓厚兴趣,再加之刘小川先生的独特的观点,引人入胜的语言,更是让我沉浸其中。
我对嵇康的印象有以下几点:平静外表下隐藏着耿直刚烈的内心,才高艺精,引领了一
个时代的风度,还生得英俊潇洒。除此以外,还为他感到万分遗憾和悲痛。
山涛曾屡次向司马家族举荐嵇康担任要职,但是嵇康身为中散大夫,任职于曹氏家族,
若是担任了司马家族的职位,便是卖主求荣,便是不忠,虽然对于朋友,嵇康不干涉他们选择的自由,但是对于自己,是绝不会在司马家族任要职的。二来,嵇康固穷,不喜身任要职。但是,不知为何,山涛却要屡次犯他大忌。嵇康虽内心极为不快,却也忍了他两三年,最终怒气爆发,促成《与山巨源绝交书》。可见嵇康之隐忍与内心之耿直。王戎曾说:“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试想嵇康一个如此“才高而性烈”的人却能二十年不见喜愠之色,实属少见。
还有一件事更是体现了嵇康的隐忍下的耿直。吕巽与吕安的老婆私通,但是嵇康却从中调解,而后吕巽恶人先告状导致吕安下狱,嵇康气不过,再次慷慨激昂地写下第二封绝交书。绝交信中最后一句是“临书恨恨”可见嵇康之气愤。
他的音乐造诣与东汉的顶尖音乐家蔡邕相当,又写出《声无哀乐论》。我极为佩服他试
图让音乐自成体系的做法。即使在现在还有许多人依旧认为音乐是附属,是不务正业的,然而嵇康早在那时便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付诸行动,这是今人难以企及的地方。
提到音乐造诣便不得不提到“广陵散”。《品中国文人》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围观群众受青年学生
的影响,纷纷挥泪、饮泣。有学生望天号啕,而空中乌鸦乱叫。”可以想象出当时场景的震撼程度。
嵇康谈玄,远离政治做的是数一数二的,在名士圈里也是有很大的名声(当然嵇康并不求名,这些名声只是副产物)。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有大批模仿者,官场文人争相谈玄,相继有人归隐。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深刻理解“玄“,真正想要归隐的人,还有很多仅仅为了是跟风,求名。但是不论怎样,嵇康还是引领了潮流。
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让我心中有着说不出来的悲痛。嵇康与吕安双双被斩首,两位研究养生术的名士,曾相约活过百岁,却在终究没有逃离政治的魔爪,就连其玄学也沦为权力的工具。这实在让人有着难以言表的愤恨和惋惜!
竹林的故事到这里大概就结束了吧?竹林虽在,人却亡矣。愿嵇康清气永存!
信卓1501班
刘吉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