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医学文化对于疾病的解读有着不一样的解释,肠结核是一种存在于西医里面的说法,在中医里面它并不叫做肠结核,那么中医里肠结核叫什么?
肠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肠道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肠结核大多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主要症状特征有腹痛、大便或清或秘、右下腹肿块、发热、盗汗等。
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和溃疡增生型三类。本病在我国过去较常见,虽然解放后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近年又有增多的趋势。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40岁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肠结核属中医的“痢疾”、“腹痛”、“泄泻”等范畴。
1、脾肾阳虚症状:腹痛隐隐,阵发性加剧,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乏力倦怠,形寒肢冷,纳差食少,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温煦无力,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故有腹痛隐隐,阵发性加剧;脾虚不能运化水谷,肾虚不能温运脾阳,则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阳虚生内寒,故见乏力倦怠,形寒肢冷;脾虚则纳差食少;肾虚则腰酸膝软;面色苍白、苔薄舌淡、脉细弱无力是脾肾阳虚之象。
2、瘀血阻滞症状:右下腹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可有便秘。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脉络,不通则痛,故见右下腹疼痛;瘀血有形,故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瘀阻肠道,可有便秘;舌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之征。
3、正虚邪实症状:乏力倦怠,潮热盗汗,纳差食少,大便时据时秘,右下腹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
苔薄舌红,脉细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气虚则乏力倦怠;阴虚则潮热盗汗;脾虚则纳差食少,大便塘薄;瘀阻肠道,可有便秘;瘀血阻于脉络,不通则痛,故见有下腹刺痛;瘀血有形,故刺痛拒按,腹内结块,推之固定不移;苔薄舌红,脉细弱或细数为气阴两虚之象。
中医治疗肠结核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患者不要盲目的使用药物,应该根据具体的类型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