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缓解产后不适症状 产后艾灸调理的方法

缓解产后不适症状 产后艾灸调理的方法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女人生完孩子后身体是很虚弱的,此时做好调理工作非常重要。今天本站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产后艾灸调理的方法。

一、产后艾灸调理的方法

1.恶露

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在宝宝出生后,新妈妈们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子宫出血,医学上称之为“恶露”。产后恶露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分娩后,胎盘附着部位的血窦要逐渐关闭,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出血。另外,妊娠后子宫内膜增厚成为蜕膜,分娩后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蜕膜就会脱落,新的子宫内膜生长这一交替过程中,会有少量*出血。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当胎盘完全剥离,自宫腔排出,有利于子宫的恢复和产妇身体的康复,更有利于乳汁的分泌。

因此,恶露的正常排出是女性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有益于肌体康复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在刚分娩后的几天内,恶露颜色较红,量也与月经相似。以后颜色逐渐变淡,量也逐渐减少,一般在产后1个月内恶露会消失。若产妇子宫复旧不全,则会出现恶露量增多,持续时间延长。

此时可用温和灸,选关元、子宫、大肠俞、次髎穴,每次每穴20分钟,以出现灸感为好。

2.腰痛

妊娠后,随着胎儿长大、准妈妈的腹部逐渐向前突出,重心前移,腰部肌肉张力增加。产后,重心又恢复到孕前状态,但关节、韧带却还在一段时间里处于松弛状态。如果在哺乳时姿势不够正确,或劳累都会产生腰痛。

艾灸可选择在大肠俞、命门、肾俞穴温和灸每次每穴20~30分钟,每天1次,长期坚持。

3.胃部不适、腹胀和便秘

因为产后胃液中盐酸的分泌减少,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再加上产褥期卧床时间多,缺少运动新产妇容易出现胃肠不适和便秘。

艾灸可选择脾俞、大肠俞、天枢、大横、足三里、上巨虚进行温和灸每日2次,每次15分钟,艾灸过程中出现排气现象为最好。

4.外感

孕妇分娩时由于产创和出血,以及临产时的用力过度,耗损气血,使产后抵抗力减弱,所谓“百脉空虚”,稍有不慎则容易感受外感六淫之邪。尤其易于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出现恶风寒、喷嚏、流涕、发热、咳嗽等风寒表证,甚至出现畏寒喜暖,食少便稀,倦怠少动等寒凝血瘀证症状。

可用清艾条在肺俞、大椎、风门、风池、至阳上进行温和灸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以提高产妇抗风寒能力,改善寒凝血瘀症状。

二、艾灸的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三、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分体质

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久病久泄、关节冷痛、寒咳哮喘、风寒感冒等;不适合实证和热证患者,如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等。

2、分人群

青壮年和男性可以多灸,妇女和儿童宜减量、少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3、分身体状况

极度疲劳,过度饥饿、口渴,醉酒时都不宜治疗,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大悲、大喜、大怒等情绪不稳定时也不宜用,否则会使艾灸的效果大打折扣。

4、分穴位

常灸的穴位主要是足三里、关元和神阙,这些穴位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保健作用。最好不要在面部、阴部施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5、分时间

做艾灸前应接受医生的指导,一般灸半小时左右,时间不能过长,一天灸1-2次。

施灸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等症状,有的还会起红疹,在这种情况下都应该适当减少艾灸次数或者咨询专业医师。

Copyright © 2019- pqdy.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