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文庙即孔子庙,位于濮阳南乐县城东南隅“一篑山”旁。南乐文庙俗称“黉学”(学堂),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简称“文庙”。
南乐文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45年的历史,是濮阳现存建筑最早、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文庙,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明至清,南乐文庙和县儒学毗邻连接,一直沿袭着“庙学一体”的中国儒学官式化的格局。几百年来,在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文人志士。长期以来,由于战争、兵火以及其他原因,南乐文庙损坏严重。
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南乐县主薄叶伯瑾始建,当时规模不大。永乐五年(1407年)知县吴文质、正统四年(1439年)典史周郁相继扩建学基,使之形成一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东南两边至城墙脚下,西至大道,北至净土寺。
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寝殿、戟门、棂星门、月新斋、时习斋。嗣后比试弘治、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都做过增修扩建,增添了东西两庑,凿泮池,环以石栏,扩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牌坊等,使文庙初具规模。
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翻修。清末整个建筑群尚且完好。民国以后,圮毁日甚,至建国初,仅存大成殿和寝殿,俗称“大殿”和“小殿”。
大成殿,以北宋哲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而得名。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九脊顶,斗拱及殿内原木建筑结构基本完好。
柱基为石质覆盆式,殿外有月台1.3米,殿顶为黄色琉璃瓦古色古香,是宫殿式与民间建筑相结合的艺术产品,寝殿位于大成殿后,歇山九脊顶,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清代典型的民式建筑。
整个大殿宏伟高大,飞檐凌空,古朴壮观。周围树木葱郁,景色宜人。1980年以来,河南省文物局拨款维修文庙大成殿,成为人们游览参观的胜地。